(新)沪教版化学《8.2糖类油脂》公开课(教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糖类油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淀粉的重要性,学会用碘水〔或碘酒〕检验淀粉。
2.了解葡萄糖的来源及葡萄糖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它在体内缓慢氧化为生命活动提供热量和能量的重要意义。
3.知道检验葡萄糖的方法和现象以及这一方法的应用。
4.认识富含油脂的食物以及常见的油脂。
知道油脂的分类方法,油脂的组成以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节课的预习,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2.通过小组实验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从实验中获取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好习惯。
3.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知到糖类和油脂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淀粉的检验方法及葡萄糖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淀粉的检验方法及葡萄糖的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⑴你能说出三种生活中的主食吗?⑵你知道他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⑶你知道食物中淀粉的重要性吗?
交流讨论并作答
1.检验淀粉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你了解检验淀粉的方法么?
通过实验我们来验证一下哪些物质中含有淀粉;为学生准备检验淀粉的药品〔碘水或碘酒〕;让学生自己验证,并得出现象和结论。
2.葡萄糖的来源、物理性质及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你知道葡萄糖的来源么?你知道葡萄糖对生命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吗?让学生看书,再结合生活经验和查阅的相关资料讨论、交流葡萄糖的来源、物理性质及葡萄糖对生命活动起到的作用。
3.葡萄糖的检验方法
创设实验情境:你知道葡萄糖的检验方法么?
4.富含油脂的食物以及常见的油脂
创设问题情境:你知道哪些富含油脂的食物?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答复。
5.油脂的分类及油脂的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得到油脂的分类及油脂的组成。
6.油脂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教师讲解
[学生谈感想]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
板书设计
一、淀粉和葡萄糖
1.淀粉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淀粉的检验:使用碘酒〔或碘水〕
3.淀粉的存在: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食品中,富含淀粉。
4.糖类物质的作用:
糖类: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称为糖类,习惯上称为碳水化合物。
〔1〕单糖: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如葡萄糖、果糖等。
〔2〕二糖:水解后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如蔗糖、麦芽糖等。
〔3〕多糖:能水解生成许多分子单糖的糖。
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5.葡萄糖的检验:
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滴加至待测溶液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如果看到红色沉淀〔氧化亚铜,Cu2O〕,则说明原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
如果没有产生红色沉淀,或者生成黑色物质,则原来溶液不含有葡萄糖。
二、油脂
1.油脂的存在:猪油、牛油、奶油、花生油、豆油、菜油、椰子油等。
2.油脂的作用:油脂在人体内被消化,氧化分解,释放出热量。
等质量的油脂,放热量是淀粉等的2倍以上。
人体中的脂肪储存丰富的热能。
3.油脂与淀粉的区分:
油脂的组成元素与淀粉相同,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但是它们的分子组成及结构不同,所以其性质也有所不同。
4.油脂的分类:
动物性油脂:如牛油、猪油等来自动物体的脂肪层,常温下通常呈固态;
植物性油脂:如花生油、豆油等来自于某些植物种子的油脂,常温下呈液态。
5.油脂的溶解性:
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如汽油、己烷、氯仿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微粒的性质: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3.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初步体验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
2.通过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
1.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细玻璃管、胶头滴管、医用注射器、酚酞试液、蒸馏水、浓氨水、酒精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观察与思考】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实验1】向烧杯A中参加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
向溶液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滴加浓氨水后,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与解释: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2】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
在烧杯B中参加3~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C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与解释: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生活中能说明这个结论的事例还有: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闻到花的香味;翻开酒精瓶时,嗅到酒精的气味。
此外,微粒的运动速率还与温度等外界因素有关。
微粒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过渡】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那么微粒之间存在空隙吗?
2.微粒之间有空隙
【活动与探究】微粒之间有空隙
【实验1】取一根约30 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参加滴有红墨水的水至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
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
观察体积变化。
现象:混合后液体总体积小于整管。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实验2】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观察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
现象: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容易被压缩。
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空隙。
〔2〕构成水的微粒空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归纳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空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空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通常微粒间的空隙大小: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固体物质。
【交流与讨论】你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答案要点:微粒之间的空隙遇热增大,遇冷减小。
二、分子
【情景引入】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教师引导】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二氧化碳等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常见的金属〔铁、铜、铝、汞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石墨、硅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补充〕
2.分子的根本性质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分子的根本特征:①分子的体积很小;②分子的质量非常小;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④分子之间有空隙;⑤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三、原子
【情景引入】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1.化学反响的本质
化学反响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为原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呢?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原子的构成
对于原子而言:〔1〕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原子呈电中性;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过渡】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呢?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核外的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电子能量越小,离原子核越远电子能量越大。
即原子核外的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由里往外依次排布的。
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4.原子的质量
原子有一定的质量,但原子的质量很小,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为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分子质量〔M r〕: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r〕的总和。
四、离子
1.概念:带电荷的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微粒。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微粒。
3.离子的形成
〔1〕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失去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少,使原子带上正电荷,就变成了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得到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多,使原子带上负电荷,就变成了阴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
原子、离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反响中,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失去或得到电子转变成原子。
原子、离子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转化关系如以以下图。
五、板书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空隙
〔二〕分子
〔三〕原子
1.化学反响的本质
2.原子的构成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原子的质量
〔四〕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关系
六、课堂练习
1.“墙脚数枝梅,凌寒单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B.微粒之间有空隙
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
2.以下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B. 分子大、原子小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由我国著名学家、中国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63
B. 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63
C. 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D. 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