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 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3. 学习借助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板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结合学过的表示秋天的词语和第二单元学过的现代美文里描写的“秋”的语句,引出古人笔下的“秋”。

(词—句—古诗)
二、整体感知,认识注释
1.出示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内容,结合已有学习经验,对比发现从这一课开始,古诗学习内内容里增加了注释。

2.解释什么是注释以及注释的作用。

3.借助注释初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初步提取信息:你从那些词句知道这三首古诗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三、学习《赠刘景文》
1.出示古诗《赠刘景文》的插图,仔细观察,描述画面,猜诗题。

2.读课题,通过学写“赠”字以及结合注释①理清题目的意思:苏轼
赠送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

预设:如果学生把注释生搬硬套进诗意里,强调要注意灵活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后面说诗句意思时出现此类情况也要强调此观点。

3.再读(生生对比、师生对比、配乐朗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4.整体把握,提取信息:诗句中提到了哪些景物?圈出关键词来。

(此处注重引导学生完整地提取信息,如,“荷”“菊”“橙”“橘”)
5.借助注释,想象画面,以“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关键词串讲理解诗意。

(1)“荷”之枯萎
①仔细观察图画,与《荷叶圆圆》中圆圆的像一把小伞的“荷”的固有印象形成对比,结合注释②中“擎”的字义,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眼前之景:荷尽已无擎雨盖。

(2)感受“菊”之“傲霜”
①借助插图,试着说出诗句的意思。

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点拨指导,明白诗意: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3)用自己的话描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自言自语—窃窃私语—集思广议
预设:如果学生把注释生搬硬套进诗意里,强调要注意灵活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②这样的景给人怎样的感受?残败萧索之感。

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不勉强,尊重学生独有的阅读体验。

(4)感受“橙黄橘绿”之“好景”
①借助插图欣赏“橙黄橘绿”带来的明丽之感,感受丰收的喜悦之感。

②质疑探索:前两句诗所写的景明明给人一种衰败之感,作者为什么
还说这是一年中的“好景”?
根据学生的理解点拨:“荷尽”“菊残”之时正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的丰收之喜冲淡了荷尽菊残的萧条之冷。

即,秋是一个落叶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5. 联系诗题,借助背景资料,理解“赠诗”意图。

①苏轼赠送给刘景文一首诗,仅仅想让刘景文欣赏诗中也就是眼前的“好景”吗?
②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赠诗意图。

当时刘景文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这首诗就是他们两个喝酒聊天时,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6. 情境对话,巩固诗意理解
苏轼将眼前之景化为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他到底想对刘景文说什么呢?刘景文看到这首诗又会怎么回答呢?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大诗人苏轼,我就是闷闷不乐怀才不遇的刘景文,我们来把酒聊天:
苏轼:刘兄,虽然现在已是深秋,池塘里的荷花__________________,凉亭外已有一丝残败的菊花依然_________________。

你再抬头看看,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多么明丽,多么诱人啊!你可记住呦,这是一年中________________?
刘景文:多谢苏兄一番美意,但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深秋过后即是立冬,一年到头啦,还能有什么变化呀!)
苏轼:非也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秋天虽然是一个开始衰败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呀。

就像您,50岁的年龄确实有点大,但您50年的人生积淀也比年轻时要丰厚啊。

所以,50岁仍然是最好的年龄。

人啊,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晚!)
预设:此环节视学生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若学生理解诗意较难,费时较多,可不进行情境对话练习,直揭赠诗意图;若学生情境对话有困难,直接给出写好的内容师生对话,理解赠诗意图)
四、背诵古诗,归纳理解词句及诗意的方法,为后面两首古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宋)苏轼借助注释
荷尽已无擎雨盖,看插图
菊残犹有傲霜枝。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
一年好景君须记,读读背背,想象画面
最是橙黄橘绿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2篇】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刘、
盖、菊、君、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和鼓励。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当你和好朋友分别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古代人特别喜欢写诗赠别,你知道哪些赠别的诗歌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相机板书)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与友人道别的诗《赠刘景文》(一)故事铺垫,理解题。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题,学生齐读题。

3、书写“刘”字。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文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

(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学习第一句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学习第二句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

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6、教学第三四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教学“橙”、橘、秋之美)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师: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师: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7、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师:同学们,老师在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然而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师: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与秋天有关的诗,如:杨
万里《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书写生字:
师: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这五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集体评价书写。

三、全文总结
师:亲爱的同学们,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

四、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菊秋之美
橙、橘激励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3篇】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

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第一句赞美了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第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苏轼对刘景文的鼓励。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有着天生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在预习过的情况下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经验,借助图片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和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本首诗中的4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对朋友的鼓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交流后齐读
2、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句子,交流并引导用上“我仿佛……”的句式说话。

3、借描写秋天的词句引到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板书课题《古诗两首》,齐读课题后给“首”组词并学习“首”的书写。

二、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一)释题
1、板书古诗题目《赠刘景文》
(注意重点字音:赠)学习“刘”的书写
2、师简介诗人“苏轼”并强调苏轼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读通古诗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纠音
2、圈出诗中生字,和同桌一起把古诗读两遍
3、检查生字读音,抽生读,请生说说哪些字要注意读音并加以强调
4、抽生读古诗
5、师范读古诗
6、请生比较老师和同学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借机指导朗读
7、再请生读古诗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学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花?请生框出“荷”和“菊”
b、看课件夏天的荷花,请生说说夏天的荷花是怎样的?重点理解“擎雨盖”
c、到了深秋,荷花怎样了?荷叶怎样了?借助课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d、同法学习“菊残犹有傲霜枝”
e、课件显示深秋时的荷花和菊花,展开对比,找到诗中反义词框出来,领悟菊花不怕冷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2、学习“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水果?请生框出“橙”和“橘”
b、让生看课件说橙黄就是什么,橘绿就是什么
c、橙黄橘绿的时节就是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诗人苏轼想借这句诗告诉刘景文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借此理解“君”指的就是刘景文。

d、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
(四)感情背诵,积累古诗
1、听老师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2、男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3、女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4、全体起立,闭上眼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背诵古诗
(五)学写生字,掌握字型
1、学习“枝”
a、如何记忆“枝”?
b、师范写学生书空,提出注意点
c、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2、同法学习“记”
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把本单元关于秋天的重点词句加以整合,然后通过复习巩固这种不常见的引入方式展开新课的学习。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取对比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意,在感悟诗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看图说完整一句话及几句话的能力。

综观全课,有成功有失败。

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率上还是很成功的,复习了本单元重点,积累了古诗,学写了四个生字,还进行了“我仿佛……”的句式训练以及看图说话训练。

失败之一是学生看图说话不太会说,只关注了荷花忽视了荷叶,对擎雨盖的理解产生了困难,这或者是由于图片的不清晰,又或许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更或许是我的引导不到位。

失败之二是由于我的不放心,我让学生事先在家里进行了预习并让家长指导朗读,造成上课前朗读基本已经到位,在已经基本到位的情况下要体现本堂课的古诗朗诵上的一个明显的进步梯度就比较困难了,这让我原先的设想基本泡汤。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

每堂课总是有缺陷的,在缺陷中不断提高自己才是正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