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用)《桂枝香》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香》
王安石
教学目标:
学习从鉴赏手法入手,分析体会诗歌内涵。

通过合作探究问题,深入把握诗境诗情。

理解词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词人之情。

体会词人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怀古词——王安石的《桂枝香》。

理解题意,把握全词
1.解题:金陵(即南京,六朝古都。

六朝分别为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的东晋、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


2.整体把握:齐读全词;把握词的结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自主探究,学习全词
、鉴赏上阙
1.问:找出描写金陵景象的语句,并选择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明确:语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赏析要点:比喻、用典、借代、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鲜明。

2.温故知新
旧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赏析要点: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色彩鲜明)
新知: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赏析要点: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结合、平视仰视俯视结合)
3.归纳:描写景物的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鲜明、斑斓、柔和。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

点面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和细笔工描。

4.在描绘金陵景象之前,词人还写了什么?
明确: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要点:时间、地点、天气)
、鉴赏下阙
1.问:下阙的情感围绕哪个字展开?
明确:叹。

2.问:词人叹了哪些内容?
明确:(1)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目的: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的山川,竞逐繁华,荒淫误国。

联系背景:王安石青少年时代,党项、交趾、契丹、西夏就先后多次袭扰北宋边城,王安石入仕及当政期间,契丹、西夏、羌人、交趾更加频繁地屠城掠地,给北宋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而北宋的冗官冗兵非但抵御不了少数民族的袭扰,反而加重了国家财政危机。

政府的妥协退让,又使官僚、豪强、大商人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造成了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以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北宋江山的风雨飘摇已见端倪,统治阶级却还被表面的繁华强盛欺骗,整日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王安石怎能不忧心如焚?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目的:警告统治者不可让六朝悲恨相续。

(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目的: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目的: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物是人非)
拓展提高,领悟情怀
1.问: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个人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者有没有区别?
明确:苏轼的《念奴娇》是对于自我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王安石的《桂枝香》是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

2.问:同学们,你们更认可哪位词人的个人情怀呢?
教师总结:就个人而言,我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体发展的关照。

但同时,我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

而在今天,对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那就要求大家不要只做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的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