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建立分子动理论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通过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从而提出假说建立理论,并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奥妙的好奇心。

2.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3. 了解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分子的特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体会研究微观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对学生来说,分子太抽象、太陌生,如何用情景撞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去说、去做,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的,那么这些分子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构成物质的吗?还是在这个微小世界里有着自身的规律和奥秘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

2.探究学习
教师:为了搞清分子的有关情况,咱们先做一个实验。

教师在两杯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滴入染了颜色的酒精,学生观察烧杯中液体的变化。

教师:发现了什么?
学生:酒精散开了……
教师:像这样,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我们称为扩散现象
大屏幕投出两幅特写照片(如果方便可以用实物投影):冷水杯中红墨水丝丝缕缕,扩散不明显;而热水杯中鲜艳的墨水几乎染红了整杯热水,扩散效果很明显。

大屏幕上,两个烧杯中的实验结果形成强烈的对比。

稍停,让学生观察、感受。

教师(语调舒缓):关于这一现象,从分子的角度,你认为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
一定让学生尽意说,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不同的观点。

教师不要打断学生;而是认真地听,并适时把学生提出的关于分子的一些猜想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一般能提出:分子是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甚至提出分子间有间隙;但往往想不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教师:分子很小,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想象分子的特点,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用大屏幕投出图片,让学生明确研究微观问题的方法。

教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个现象。

厨房里炒菜,客厅里也能闻到香味。

可推理得出什么?
(停顿)
学生:气体的分子也在不断运动
教师: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这个猜想。

(播放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混合实验的视频)
更为严格的实验需要做三次,同学们认为,后面两次实验有必要吗?
学生:……
(让学生思考后表达,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部分学生能想到气体由于密度不同,密度大的会往下落,密度小的会往上漂)
教师:固体的分子是不是也在运动呢?我们通过视频中的实验来说明这一点。

播放视频。

大屏幕播放固体扩散的音像资料:《金和铅的扩散实验》(因为该实验需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观察到扩散现象,所以只能放录像,录像中有实验的真实情景、有扩散后的实物照片、有实验过程的旁白解说)。

教师:大量实验和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即宏观的扩散现象是由微观的分子运动决定的
一种物质的分子能运动到另一种物质中,关于分子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分子间有间隔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教师:针对这一猜想,同学们可通过实验证明,按照活动卡上的实验提示和要求完成实验探究,并写出你的结论。

(学生根据活动卡的图片要求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指导,给同学们指明实验操作的注意问题。


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说出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启发问题:思考:物体放在水里,拿出来为什么会沾上水?
学生:……
教师:根据活动卡上的提示,验证你的猜想。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验探究的乐趣,根据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12ml 的水和12ml 的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4ml 吗?
用力压注射器内的空气,结果会怎样?
小水滴为什么不掉下来? 什么力把棉线拉紧?
启发问题:分子间由引力,和分子间由空隙,这两者由矛盾吗?为什么没有紧紧靠在一起。

学生:……
教师:根据活动卡上的提示,验证你的猜想。

压缩木块 压缩注射器内的水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分子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
教师:把同学们所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分子动理论。

大屏幕投出文字:
点评:以上探究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研究微观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猜想的合理性,最后形成完整的理论。

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的过程。

教师:我们不能真切地看到分子,却能够研究它、认识它。

这就是科学方法的力量。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得出分子动理论,经历了哪些过程?运用了什么方法?
(停顿)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视情况点拨、提炼。

然后用大屏幕投出:
3.自主学习
教师:同学们阅读课本222页“物质中的分子状态”相关内容,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3.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想象 推理 实践检验
现象 猜想 理论
1.你知道“花香迎人知骤暖”这句话的本意吗?你能解释其中的物理原因吗?
2.吹起的肥皂泡为什么不破?
3.黑板报上写的字,过了几个月再擦,为什么不容易擦掉?
4.腌咸菜需要很长时间,里面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很短的时间菜里面就咸了。

为什么?
同学们学完本节课后玩起了模拟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的游戏,你能指出他们分别模拟的是什么状态吗?
1.你能让一枚硬币浮在水面上吗?试一试,想一想其中的原因。

2.登录互联网“百度”、“”等具有搜索功能的网站,搜索“分子”一词,了解更多有关分子的知识,并与同学交流。

《看不见的运动》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道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是无法直接看到。

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就很重要了。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推理分析能力,能根据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看不见的运动》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猜想分子的特点,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一个的实验探究。

整节课教师只起到了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猜想探究的作用,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通过探究构建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能主动的用微观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教师在课上着重强化了学生根据现象推理、猜想分子特点的过程,有效的突破这一难点。

《看不见的运动》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对微观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并学会认识微观世界规律的方法。

教材内容安排适当,结构合理,共有四个知识板块。

通过酒精与水混合之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证明分子间有空隙。

通过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混合实验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通过铅块压紧后吸在一块和水不容易被压缩的实验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最后课本安排了不同状态下物质的分子运动规律相关知识,并配上插图以便学生容易理解。

整节课的设计是用实验事实说话,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看不见的运动》评测练习
1.你知道“花香迎人知骤暖”这句话的本意吗?你能解释其中的物理原因吗?
2.吹起的肥皂泡为什么不破?
3.黑板报上写的字,过了几个月再擦,为什么不容易擦掉?
4.腌咸菜需要很长时间,里面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很短的时间菜里面就咸了。

为什么?
5.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B.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晒干
C.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6. 下列现象中,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玉兰花开,闻到阵阵花香
B.扫地时的尘土飞扬
C.车刀在砂轮的高速摩擦下溅出火花
D.羊群在草原上奔跑
7. “不能与烟共舞,吸烟有害健康”,如图是禁止吸烟的标志.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都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A.分子间有引力
B.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看不见的运动》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构建理论的课,分子是看不见的微粒,如何通过宏观现象去分析推理分子规律,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得出分子动理论的每一条规律时,让学生多联系实际,回顾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样能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

课堂评测题能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作检测,选题要覆盖本节重要知识点,要有层次性。

《看不见的运动》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建立分子动理论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通过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从而提出假说建立理论,并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奥妙的好奇心。

2.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3. 了解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分子的特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体会研究微观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对学生来说,分子太抽象、太陌生,如何用情景撞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去说、去做,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