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基础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基础练习
1.作者简介。
路透社是世界上创办最早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
路透社提供新闻报道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并向来以、享誉国际。
另外,路透社提供工具和平台,例如股价和外币汇率,让交易员可以分析金融数据和管理交易风险。
2.背景透视。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
有改动。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诺贝尔生前收购了Bofors公司。
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
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到军队广泛好评。
诺贝尔一生拥有多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一生有多项发明,其中炸药为最出名的一项。
3.主题归纳。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相关情况,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诺贝尔奖颁奖的人物、机构,诺奖的来历及资金的来源等,褒奖世界上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4.给加点字注音。
颁.发挪.威遗.嘱
渗.透仲.裁
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颁发:
(2)遗嘱:
(3)渗透:
(4)建树:
(5)仲裁:
(6)评议:
1.迅速准确
4. bān nuóyíshèn zhòng
5.(1)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2)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3)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互相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二混合。
(4)建立的功绩。
(5)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作出决定,如国际仲裁、海事仲裁、劳动仲裁等。
(6)经过商讨而评定。
1.《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中,最后写的诺贝尔基金会和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有必要吗?
很有必要。
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资金管理和评奖权相分离的实际情况,使诺贝尔奖的评定更公平、可信度更高、价值更大,对世界的影响更深远,也更能激励人们努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中,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等详细信息有什么作用?
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得奖项和主要成就,突出了新闻事实的准确、翔实。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交代了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
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表现了诺贝尔的奉献精神和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
基础练习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报道的事件,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题部分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二是:。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背景部分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作者的用意何在?
4.结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说说消息交代新闻背景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
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
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
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
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
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
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
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
了社会的大利益。
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
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
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
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繁华。
唯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
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
2.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
【2016年中考江苏镇江卷】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
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
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摘自《中国新闻网》)【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
(摘自《光明日报》)【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
俄罗斯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
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摘自“百度搜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
2.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
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参考答案
1.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解析】一般来说,新闻的导语部分会将整则新闻的事件概括下来,所以解答此题,考生只需要总结消息的导语部分即可。
注意不要漏掉重要信息,准确说出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基本情况诺贝奖的颁奖机构及颁奖时间、地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能力以及理清作品思路的能力。
考生可先找到消息的主体部分,然后分层次进行梳理总结。
3.让读者对诺贝尔奖颁发的基本情况有个清晰的认识,体现诺贝尔奖评选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4.有利于读者了解新闻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背景的作用。
考生要熟练掌握新闻的有关常识,明确新闻的每一部分所起到的所用,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面对诺贝尔奖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
先确定该句子在文中的具体位置,然后根据前后文来理解该句话的意思即可。
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作用:为证明获奖科学家的成就在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这一观点,与下文写中国科学界缺少诺贝尔精神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效果。
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方法+观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3.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或者“经年累月的苦守”);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或者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诺贝尔精神”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1.①工作生活劳累;②娱乐活动多;③缺乏阅读兴趣。
【解析】仔细阅读原文,根据题目中提示的答点“人均阅读量较少”,找到有关内容如“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
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概括作答即可。
2.①刷微博,读微信;②读报看杂志只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3.国家:①加大书店密度;②多提供免费图书;③颁布法令促进阅读;④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个人:①培养阅读兴趣;②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间;③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针对问题“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可以从设置书店、免费阅读、进行宣传、引导阅读等方面来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