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20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市2020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1. (6分)(2019·枣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

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

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

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 . “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 . 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D . 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 . 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 . 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D . 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B . 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C . 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 . 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2.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经济与道德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在经济领域出现的食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等都说明,发展经济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一旦道德出现问题,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

②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可谓是观点纷呈,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经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认同,经济不只是投入、产出、效益等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人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要素。

事实上,经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经济活动一定内含着作为经济人的应该和人际利益交往活动的应该,离开了人、人际关系之应该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真正认识经济。

③马克思在撰写鸿篇巨制《资本论》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内在特质和矛盾的分析,揭示出了商品内部的两个对立的经济主体,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由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探索和揭示,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资本主义必然会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论断。

这是经典的阶级分析法,也是阶级道德分析方法。

这就是说,唯有弄清楚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阶级、阶级关系乃至阶级利益关系中的应该与不应该,才有可能更深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说明,经济现象均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有经济必有道德问题存在着,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视角不可或缺。

④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的经济。

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⑤马克思说过,机器是“死的生产力”,只有通过作为“主观生产力”的人去激活作为“死的生产力”的机器,社会生产力才得以形成。

而道德是“主观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这是因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者,而劳动者的道德觉悟直接影响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最终直接决定劳动成果和生产力水平。

至于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要素和劳动对象要素,在其体现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道德。

劳动工具的认识、改造、利用和发展,离不开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适时地对劳动工具的改造和更新,抱残守缺、不愿创新的劳动主体是无法主动更新劳动工具并不断提升劳动工具水平的。

同样,就劳动对象来说,并不是劳动对象的资源越丰富就意味着生产力水平越高。

是否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下对劳动对象进行生态性开发和利用,即是否在作用劳动对象时既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又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不仅直接影响当下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未来持续提高问题。

一味地考虑当前或当代人的利益,忽视甚至破坏了后代人的利益,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破坏生产力水平、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说,道德也是生产力。

(摘编自“光明网”2018年11月26日15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近年我国出现的食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道德问题。

B . 经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的经济,认识和把握人、人际关系之应该,就可以真正认识经济。

C .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观点不一,但都承认经济要素包含人的主观因素。

D . 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者,而劳动者的道德觉悟最终决定劳动成果和生产力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主体按照“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内含道德”的顺序展开论述。

B . 文章结合举例论证和道理分析,阐述了道德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C . 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言论强调机器、人、生产力的关系,进而证明道德力量对经济的作用。

D . 文章从劳动工具要素和劳动对象要素两方面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道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经济不是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人的主观因素是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

B . 抱残守缺、不愿创新的劳动主体因无法主动更新劳动工具,不能提升劳动工具水平而可能成为“死的生产力”。

C . 以道德视角分析、评价经济,便可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

D . 对劳动对象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是破坏生产力水平、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行为。

3.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村绝唱
薛志成
先前,村里的“破五”戏是在村头桃树坡坡底的老戏台演的,晌午登台,初七晚上收箱。

当晚,全庄出动了,包括拄拐子一摇一摆的和在怀里吃奶的。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

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马踏五营谁敢来。

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恼瓦岗众英才。

……”突然,蹦出来一段高腔儿。

哇!台下哭闹的小心肝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愣了?当然,也“吓”傻一大片满在戏场里胡窜的孩子。

我便是其中一个,傻到大脑断片,呆呆地立在人群缝隙里。

初八中午,六七家热心人端来暖锅犒劳戏子。

老戏台里十八九人吃得正香,四五只麻雀忽地从中梁扑腾腾飞出来。

几根鸟毛悠悠荡荡飘向暖锅来,还有三两点白里掺红的鸟屎淅沥啪啦地掉在一个人发梢上,着实恶心。

偌大的村子,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呀,便有几位长者召集村里人,商议重修戏台,遂请阴阳选址择日。

说也巧,仍在老地方。

三月天,村里尽是青一缕、红一缕的衣衫,还有光的膀子,横一道、竖一道的,刻了碑文。

西北风早等不及了,刮跑劳作的汉子随心喝嗨的唱段。

八九句越过对面山腰,一两句又返了回来,强弱交织、快慢相和,这不是她要听的折子戏吗?
戏台如期落成。

台上灯火通明,演员大柱俨然一个单通再世。

顿、挫、踢、走、摆头、龇牙、咧嘴、皱眉,无
一不逼真入境:“我今日挨了时朋友不见,一个个到了做袖手旁观。

大料想唐营里无人敢斩,叫敬德你把爷送上西天。

”引得台下喝彩声连连。

我头一次见莫大的戏场满拥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就好奇地问父亲,说是邻村里踩着黑夜前来蹭戏的。

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

再看看一帮戴小帽的老汉,眼角湿润,口一直大张,不知何时,山羊须上直掉满口水了呢!
此后,大柱常带戏班子和后生去戏台,拉拉二胡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吹吹唢呐、哼哼调儿、吼吼曲子、记记唱词、走走台子、摇摇帽翎、抖抖袖子、舞舞大刀竹节鞭,高兴甚哉!这些常规训练,也总会吸引一群群村民前来凑热闹。

他的唱功越来越好,名气很快传到四邻八舍,一唱就是十几年。

20世纪末,打工潮、进城热如股狂风,席卷了高原每一个角落。

年轻力壮的汉子离开了黄土地,迈向县城小镇,或摆摊开店,或汗洒钢筋水泥架。

一年下来,腰包里满是鼓鼓的钞票,彩电有了,家庭影院也有了。

大柱几个看得脸红心热,也卷起行李一走了之。

戏没人唱了,戏箱埋在灰尘里。

但元宵节要装社火给庙上还愿啊,放在谁家好呢?出主意的人多,爱要的人很少,都怕沾些不清不白的话儿。

无可奈何,还是会长轮流当,戏箱轮流放,今年在我家,明年去你家。

几年过去,戏场乱草丛生。

麻雀、耗子都兴冲冲地搬进戏台,成天不安宁。

挺聪明的家伙,“你们人下台,我们就登台嘛,总不能让它闲着!”
2005年夏,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戏台塌了。

坍塌声淹没在珠雨里,碎在村民熟睡的梦中。

几时几分,无人知晓,晓得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雨里没完没了的梦,没人用心考究。

塌了?我始终觉得只是个谣言。

三两天后一大早,我从县城一路颠簸到村头,太阳已晒得老高,火辣辣的热。

我蹒跚在稀泥尚存、遍地牛羊蹄印的桃树坡,不想见到的一幕死死地映入眼帘:戏台早已是土、瓦和朽木被雨水和成的一大堆泥。

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涸、僵硬,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五裂的口子。

塌了,是福?终归是没娘的娃,死了没人疼,旁人今天说着,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戏台没了记忆里的模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不思量,自难忘。

多年已去,一片废墟,无处话凄凉。

戏台的影子在我心里积攒成殇。

今日清明,去了一趟曾沉浸在秦腔里的山村,给长眠于黄土里的亲人烧把纸钱,扫扫墓。

微风拂来,桃之夭夭,坡面早已沟壑万千,如高原上坐在家门口,手拿针线、心头惦念外出丈夫或儿女的村妇那皱纹累累的泪脸。

哎,往日的戏子,今何在?
去世的,如“沉香”他娘,一个好小生,恋戏。

我不敢问“沉香”,想必戏和他娘的尸骨一起埋在黄土坑里。

健壮的,如大柱,不需多说,嗜戏。

外出奔波创收,小老板一个,闲暇之时泡在咸阳广场的自乐班里。

如我一代80后,半个秦腔迷,夜夜都在做发财梦。

有戏更好,当作视听觉盛宴,享受享受;没戏也行,不再挂念。

至于90后,都是超时髦,好的全是周杰伦、庄心妍、张杰、华晨宇、邓紫棋之类腔调。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8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二段对秦腔代表性唱词的摘引,突出了秦腔鲜明的高腔特点,直接呈现出秦腔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B . 俨然单通再世的演员大柱,尽管“嗜戏”,最终还是在打工潮的席卷下忍痛割爱,外出奔波创收,最终成为一名小老板。

C . 文章在对乡村戏台的盛衰情状的对比描写中,写出了秦腔这种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慢慢走向衰落的过程。

D . 本文叙述往事条理清晰,描写场景如在眼前。

结尾对往日的戏子看似平淡、随意的交代,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思考。

(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特点鲜明,请举例并简要分析。

(3)标题“山村绝唱”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二、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1分)
4. (11分) (2019高三上·高邮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教战守策
苏轼
①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新对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③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④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白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⑤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每岁终则聚于那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

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⑥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有删减)
(1)对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豢于游戏酒食之间豢:安养
B . 而唐室固以微矣微:微小
C . 而求之者无厌厌:同“餍”,满足
D .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邀:邀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 . 又挠以军法其责己也重以周
C . 知安而不知危骄豪而多怨
D . 庶人之在官者蚓无爪牙之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 . 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 . 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 . 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

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

(《教战守策》)
②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越州赵公救灾记》)
③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5)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作者针对哪些情况提出“教战守策”。

5. (7分) (2017高二下·磁县期末) 诗歌鉴赏
自蓟北归
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

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 . 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 . “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 . 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E . 颈联借用汉代田广明等将军出击匈奴的典故,暗喻唐军死伤惨烈的情形,含蓄蕴藉。

(2)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 (3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所宜深慎。

三、 (共3题;共13分)
7. (6分) (2019高一下·渭滨期末) 阅读下面的表格内容与文字信息,完成题目。

2009-2017年阿里巴巴天猫商城“双11”部分数据统计表
表一
表二
“双11”已走到第九个年头,这个源自本土、2009年由一家电商企业策划实施、以通过网络购买打折物品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如今已演变为国人最热衷的网络购物节,它掀起了新零售浪潮,在全球的共振范围不断扩大。

(1)从表一可知,这九年天猫商城________(10字以内)。

(2)事实上,多方力量的协作才支撑起了阿里“双11”这一超级工程,结合表二,从行业和技术两方面分析可知,________(20字以内),共同构筑起“双11”的商业盛景。

8. (2分)(2020·定远模拟) 下面是某投资咨询公司的一则广告,有五处表达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贵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请教,我们将不吝赐教,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并惠赠《实用投资指南》一
册。

9. (5分)下面是“重庆直辖15周年标志”,名叫“飞舞重庆”。

请对该标志的构形及含意
加以说明。

四、写作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20高一下·安徽竞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律是一种品质,是克制人的劣根性最有效的办法。

不能自律的人,迟早是要失败的。

很多人成功过,但是昙花一现,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缺乏自律,忘记了自律。

然而,很多人在走向自律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忽略了一件事:要养成好习惯、戒掉坏习惯,关键是专注于想做的事,而不是要戒掉的坏习惯。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二、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1分)
4-1、
4-2、
4-3、
4-4、
4-5、
5-1、
5-2、
6-1、
三、 (共3题;共13分)
7-1、
7-2、
8-1、
9-1、
四、写作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