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蔡司我的菜——ZE口蔡司镜头挨个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蔡司我的菜——ZE口蔡司镜头挨个数
蔡司镜头诞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喜欢摄影的人无不知其大名。

在这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蔡司一直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

随着数码摄影日渐取代了胶片,夕日大名鼎鼎的蔡司镜头也一度淡出舞台。

但经典就是经典,优秀的永远优秀,鹰有时飞的比鸡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

蔡司可以沉寂一时,却不会永远消失。

转接环使得当年Y/C口的蔡司返老还童,新版的ZF、ZE和ZF.2口蔡司镜头的问世,更使百年蔡司浴火重生,再现了往日辉煌。

从09年初第一支ZE50标头上市至今,短短几年时间,先后蔡司已经复产了12支ZE镜头,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

新款镜头是蔡司和日本确善能公司在康太时Y/C口镜头的基础上推出的,这批蔡司镜头,有的是当年Y/C口蔡司镜头的复产,也有的是推陈出新。

同老款相比,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各种工艺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数码时代,对镜头的光学要求和胶片时代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新款在保持原有基本结构和成像水准的前提下,作了必要的更新和改进。

首先由于摄影师都要求拍摄风格的一致性,加上后期技术的发展,色彩还原准确,分辩率高,把饱和度,锐度交给后期成为镜头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这一点上蔡司和佳能是比
较一致的。

Y/C口时不同焦段镜头的成像有很大的差别,以2.8/25和2.8/28两支镜头为例,它们在色彩上就有较大的不同,一个浓郁,一个相对清淡。

新镜头缩小了彼此间的差异,尽量保持不同焦段镜头色彩的均衡性;其次新版蔡司广角镜头提升了近摄的能力,使之都具备了一定的微距拍摄功能。

同时为适应数码相机的特性,改进了著名的T*镀膜,提升了镜头抗眩光的能力。

蔡司公司认为135数码相机的极限相素数应该在4000万左右。

超过了这个极限,由于衍射产生的影响,恐怕只有最大光圈可用,收缩光圈,画质就会有较大下降。

尽管如此,蔡司还是按照5000万相素的标准设计了新镜头,所以新款蔡司镜头配合高相素的全画幅相机更能发挥它的潜在性能。

ZE口和ZF.2口的镜头还增加了电子触点,可以实现电子光圈自动调整和传递焦距信息,也就是除了手动对焦外,(有电子合焦提示),能够光圈优先,速度优先和程序曝光以及TTL闪光。

老款ZF口镜头通过在相机上设置非CPU 镜头,也能实现光圈优先。

应该说,ZE也好、ZF也好、还是ZF.2都是保守的蔡司顺应时代发展做出的最重大的调整,也是新蔡司重生的前提。

毕竟,转接环的精度再高,电子触点再先进,也比不上原厂。

俺玩Y/C镜头,止步在高档之前,没有上35/1.4、85/1.2和55/1.2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为此。

这些需要高精度对焦的宝贝,加了转接环多少总是要打折扣的,心里隐约感觉不舒服。

虽说新款ZE口蔡头源自康太时的Y/C口,新款蔡司并没有全盘照搬Y/C。

如果说P50,P85,D21,D35,D28,可以在Y/C找到原型,那么D35/2, MP100/2, MP50/2, D18、 D25/2、D15、S135这七支镜头便是在老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之作,在原作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镜头,而D55则是彻底打破了常规,可以说是开天之作。

蔡司并不认为暗角和畸变是什么大问题,为了提高通光量,有的镜头加大了口径,但并没有特别把这两样当回事。

它们认为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后期轻松解决。

而色彩真实、反差、层次、细节这些才是镜头的基本功,后期是补不了的。

这颇有一点逆潮流而动的味道,在市场化的大潮下坚持这一点是不太容易的。

只作对的,不做媚的,这也许就是蔡司百年不衰的秘诀吧。

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佳能近年来推出
的所谓二代镜头,不难看出,在扑天盖地佳能镜头不锐,色彩发灰的声浪下,已经悄悄的加大了反差,提高了锐度。

换句话说,就是牺牲了分辩率,层次和细节,向着大众化的锐和艳背向行去。

不知道这是不是佳能放慢提高相素步伐的原因,但事实上这一速度和前几年比已慢了很多,最新推出顶级专业机1DX的相素甚至不升反降,即使是普及机型650D也止步在当年7D的高度。

没有跟尼康再拼相素。

尽管尼康从未正面承认过,人们也总是自相情愿地把相素低归结到尼康自己不生产CCD,受人所制上。

其实俺个人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八成还是受了镜头反差和锐度过高,细节和层次缺失的限制。

如果不提高镜头的分辩率,它想做高相素也难.。

当然这种打掉了牙齿和血咽的事,是没有人会承认的。

也幸亏粉丝就是粉丝,那怕是缺点也一样会当作优点去喜爱。

上面这段尼康相素为什么低的话俺写于2010年,如今尼康推出了D800,尼康自己不产CCD受制于人的说法自然不再成立,尼康自己关于适用于D800的镜头,也再次证明了俺这一说法的正确。

相机进入数码时代,没有了胶片的羁绊,人们按下快门的频率比钟表还快。

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人也开始变得浮造,手动镜头逼着人放慢了速度,把心沉下来去拍摄。

蔡司就是属于这种让人慢慢品味的镜头。

下面就请听俺一一道来话蔡司:
蔡司 15/2.8ZE(Distagon T* 2.8/15 ZE)
Distagon T* 2.8/15 ZE 以其110°的开阔视野、f/2.8的最大光圈、0.25m的最近对焦距离,将近两万元的价格傲视其它品牌超广角镜头。

蔡司15/2.8镜头采用了针对全幅数码相机优化的15片12组浮动镜片Distagon结构,入射到传感器的光线倾斜角度最高只有11°,而且包含了2片非球面镜片、5片低色散镜片和9片圆形光圈的华丽配置,这在蔡司镜头中绝无仅有,和前面十支相比,显得极尽奢华。

按照卡尔蔡司相机镜头部消费者镜头计划经理Michael Pollmann博士的说法:“卡尔蔡司以这支蔡司15/2.8镜头定义极致超广角摄影的新标准,即使以全开光圈来拍摄仍能达到高超的影像素质,打开极致影像创作之门。

这支镜头推出后迟迟不见上市,关于它的豪华配置和种种传说,给了蔡司爱好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95MM的超大口径猛一看象个大头娃娃,给人很夸张的感觉,镜头的遮光罩和镜身采用一体化设计,为些镜头盖不得不采用了外扣式,镜头的前片象灯泡一样凸起,泛着幽幽的绿光。

实拍下来,确实不是盖的,这支头的分辩率极高。

蔡司过往一直以2.8/21和2/100这两支头的分辩率为骄傲,并称2.8/21是最好的超广角。

然而,在2.8/15 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低下它高贵的头颅。

如果以往说玩超广角,要在3.5/18和2.8/21之间二选一的话,那么现在无需在选,非2.8/15 幕属。

夸张的视角,良好的变形控制是这支头最突出的特色,适合用来拍建筑或者是有前景的风光。

不足之处一是暗角较重,因为视角大,周边失光也更明显。

另外一个不足就是它的外扣式的镜头盖,镜头朝下的时候容易掉下来。

蔡司 18/3.5ZE(Distagon T* 3.5/18 ZE)
镜头拿到手里的第一感觉是短胖,滤镜口径是82MM的超大口径,但镜头前片并不大,直径大约也就30来MM,略向前突出,镜头外前壁成梯型罗旋外扩,可以比较有效的消除眩光,也方便的安装UV镜,而且普通UV即可,用不着配超薄,一块好的82MM UV的价格够买支镜头的,如果再用超薄价格更是天价,这一点多少可以省点钱。

在实用中,这支头的抗眩光能力也确实不错,在畸变控制上也很不错。

和ZE21比,它的分辩率略有不足,毕竟光圈差了半档,广角端大了3毫米,这在超广角来说,大1度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采用迪斯塔根结构,内建的浮动对焦设计,从整个0.3米到无限远的距离范围内都相同的拍摄效果。

著名的T*镀膜,看上去发出幽幽的绿光,即使在复杂的光线条件下也能顺利拍照。

有着超凡的色彩修正,即使对比高的接触边缘,也能丝毫不留色彩断裂的痕迹。

18/3.5超广角镜头尤其适合以夸张的效果拍下扣人心弦的场景。

蔡司Distagon T* 2.8/21 ZE
按蔡司公司自己的说法,在ZE口的几支镜头中,这一支是分辩率最高,性能最好的。

蔡司的广角镜头绝大多数是迪斯塔根结构(Distagon),特点是变形小,通光性好,分辩率高,大体分成高、中、低三档,不论那一档的镜头都同样出色。

这支D21属高档镜头,外观很猛,长镜身,大头,滤镜口径82MM,是已出的ZE这几支头里个头和口径最大的。

它是康太时的Y/C D 2.8/21的一母同胞,新头抗眩光能力有所加强,因为口径大,有着超群的边角成像,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也使全幅广角不再为边缘苦恼。

它的最近对焦距离21厘米,距离越近对焦行程越长,2米到无限远却又极短。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大光圈近距离对焦时准确度高,距离超过2米基本上就是超焦距用不着再对焦了。

至于蔡司镜头共同的特点,通透、解析力高,油润,在它的身上表现的也很突出。

康太时老头吃光和色彩淡的毛病有所改善,即使是光圈全开,也有良好的成像,适合风光和建筑等题材的拍摄。

要说不足和缺点,两条:一是贵,二是体积大太沉。

这支头上市之初我就听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的器材专家刘道纯老师介绍过,它给人带来的是震撼和颠覆性的感觉,他曾劝我说如果玩广角那就要在ZE21或者是ZE18这两支中选一支。

我当时只是一笑,跟
刘老师说,我对广角不感兴趣,平日里用的甚少。

这是一句实话。

买20D的时候就是一支套机头18-55和一支24-70。

相当长的时间里,套机头就没有用过。

长焦上了小小白,上了小白爱司,100-300L和大白,这之后才添了16-35和17-40。

即使有1.6的焦距系数,多数时候24-70也就够用了。

除了偶尔想起我还有两支超广的L头,才刻意的拿出来试试头,几乎就没有怎么用过。

可以说在我所有镜头中是用的最少的两支。

当然用的少,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好,只是由于我个人不喜欢所谓广角的冲击力,拍建筑对变形不感冒,总觉得它象是要倒了;拍风光广袤是有了,也一望无际了,主体却也随之变小不再抓人眼球了;至于拍人,一来距离太近,人与人之间都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俺的脸皮薄,不太习惯贴到人身前去,二来长腿短身子俺也不喜欢。

最近因为想上支头拍风光,就进了这么一支。

拿到手里就赶上了北京少有的好天,出去试拍之下,正如刘老师所说,果不其然确实是震撼和颠覆性的感觉。

原来一直以为广角拍片,光圈一般都是在F8-F16,俗话说的好,光圈收两档无狗头。

定焦就算成像好些也有限,在电脑上看不大出来。

谁知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佳能的这两支超广变焦头和它还真是无法相提并论。

别的头拍的片子放在一起分不出来,可这支头拍的片子一眼就能看出来,为此让俺对超广的观感有了些许改观。

ZE Distangon T* 2/25
这支头是蔡司公司跟确善能合作推出的第十支ZE口镜头,和其他几支广角镜头一样,都采用了迪斯塔根逆对焦结构,为了提高成像质量,这支头使用了两片非球面镜片,这在蔡司镜头中是非常少见的。

在过往的镜头中,蔡司是极少使用这些特种镜片的,只有35/1.4使用
过一片非球面镜片,其他镜头均未使用过,由此可见蔡司对这支新头的重视程度。

这两片非球面镜片有效校正了失真和像场,提高了影像的品质。

和其他广角镜头一样,使用了浮动对焦技术,从而保证了在不同距离上都能有良好的成像。

和老款的Y/C 2.8/25相比,光圈提高了一档,镜头的档次也相应得到提升。

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蔡司只推出了ZF口的2.8/25,却跳过了ZE2.8/25直接出了ZE 2/25,玩了个一步到位。

实拍下来的感觉,这支头跟前面几支的一致性很强,提高了镜头的分辩率和层次细节的表现能力,色彩还原真实。

康蔡时Y/C 2.8/25最受玩家喜爱的浓郁色彩,在新头上并未得到延续。

最近对焦距离25CM,配合F2的大光圈,在广角镜头中有着相当不错的近摄能力和迷人的焦外,使得这支广角头除了可以用来拍风光外,也可以在小品拍摄上有所作为。

传统意义长焦和微距头善长的花卉摄影,它也可以轻松的插上一足。

和Y/C 2.8/25浓郁色彩深受蔡粉追捧相比,Y/C 2.8/25边缘成像也是它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这支新头在边缘成像上和老头相比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略胜于24L。

但这究竟是好是坏,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Y/C 2.8/25的边缘成像是极具特性的,它光圈全开的时候中央分辩率高,边缘较差,收缩两档光圈后,边缘的分辩率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加上这支头极好的近摄能力,使它在近距离使用大光圈拍小品和拍摄人像的时候很讨巧。

即可以得到清晰的主体,也会因为边缘成像弱突出主体,使片子的立体感得到加强。

而当你用它拍风光的时候,又会因为收小了光圈,边缘成像得到改善。

为了保持镜头的一致性,如今ZE D 2/25削平了镜头的特色,改善了边缘成像,终于战胜了24L。

可惜的是与此同时也丢掉了这一特性,不禁令人扼腕长叹,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得必有失也。

蔡司 28/2 ZE(DistagonT*28/2ZE)
ZE28/2镜头是一支体积小巧的广角镜头,外观和它的兄弟ZE35/2长的非常象,只是个头儿比兄弟稍矮。

它的前身是C/Y的28/2,是一支1975年开卖,且停产多时的老镜头,在CONTAX年代和21/2.8,35/1.4等同为优质广角镜头,但因为产量不多,光芒又给21,35比下去,所以没太多人留意,和P135/2、P100/2几支F2光圈的Y/C头一样,都是有极高品质,又昙花一现的好镜。

和C/Y 28/2不同的是滤镜口径从55MM增加到了58MM,光学结构从9片8组改成了10片8组,光圈叶片也从6片改为9片。

ZE28/2比35/1.4少了一片非球面镜,但一样有浮动镜片组,所以近拍质素有很好的保证,中心至边缘有一致的高解像力。

这支头有着油画般的色彩表现,与此同时它的平衡性做的也相当出色,具有超高的细节成像和空气感。

这支头有极佳的眩光和色散控制能力,确保影像色彩艳丽出众。

ZE28跟ZE18和ZE21前大后小的身型不同,ZE28中间稍粗,前端略向内收。

大光圈设计即使它在光源欠佳的环境下都可以拍摄出迷人的影像。

在CONTAX广角大光圈镜头中最出名的莫过于35mmf/1.4 ,早期与35mm f/1.4齐名的就是28mm f/2 ,只可惜昙花一现出了没几年就跟135mm f/2一样停产了。

同期PENTAX 也出了一颗28mm f/2镜
头,设计也相似,但效果截然不同,此镜的解晰力相当的高,从中心至边角的一致性相当好,最让人叹服是此镜在弱光下的表现,淡淡的色彩到浓厚色彩皆能清清楚楚的呈现,尤其是光线明暗转折的描绘连同门师兄35mm f/1.4都要让它三分,镜头的色彩表现为传统的偏暖色调,立体感及透明度相当优秀。

蔡司Distagon T* 35/1.4 ZE
在这支头上市以前,不少人都说蔡司Distagon T* 35/2 ZE是Y/C Distagon T* 35/1.4的ZE版,而当蔡司Distagon T* 35/1.4 ZE正式推出后,这种传说自然就站不住脚了,因为这支新出的蔡头才是Y/C Distagon T* 35/1.4正宗的衣钵继承人。

如果说超大光圈的35/1.4是顶级镜头的话,35/2则应该是一支大光圈的高级镜头更准确一些。

在新出的ZE口蔡头中,这支小广角和Distagon T* 21/2.8 ZE、蔡司Makro-Planar T* 100/2 ZE可以并称三剑客,都属顶级光学素质之列。

超大的光圈典定了它们的顶级地位,这支ZE35超大光圈镜头,和另外两支顶级镜头一样,有着超强的分辩率,层次细节丰富,迷人的焦外,有着很好的透视感。

在和35L做了一翻比较后,二者之间最为突出也最明显的差距就是边角成像的分辩率。

当你把图像放大到100%时,一眼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出来。

超大光圈的小广角镜头能有这么好的边角分辩率,真的是超乎想象。

在价格上它高于原厂,也算是物有所值了吧。

这支头用在全幅上光圈全开有比较明显的暗角,且有点曝光不足,收缩一档光圈后,暗角和曝光不足问题基本消失,F4时边角成像就和35L明显拉开差距。

蔡司Distagon T* 35mm f/2 ZE
上市之初,很多人都说它是Y/C口的翻版,虽说新款ZE口蔡头源自康太时的Y/C口,但也许是俺孤陋寡闻,还真没有听说过Y/C口有2/35。

也有不少文章介绍新款蔡头时,称它是大名鼎鼎1.4/35的ZF版,但蔡司从未证实过。

如今蔡司已经正式发布了新款的1.4/35,这种说法也就不成立了。

换句话说,新款蔡头是以Y/C为基础的,但并没有完全照搬,起码2/35就是重新做了设计的。

当然这也只是俺的推测,同样未经蔡司证实。

这其实也是市场化的必然,即要保证品质,也要让人买的起。

毕竟1.4/35的价格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太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2.8/35的档次又偏低,和其他各焦段的镜头不相称。

2/35也可说是一种折中。

这支镜头采用了迪斯塔根结构,给我留的印象还是很深的。

它的最近对焦距离30CM,有相当不错的近摄能力。

全开光圈分辨率相当高,色彩还原真实。

略偏灰,焦外一流,在任何光圈下都有很高的清晰度,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彩真实,另外这支镜头的变形控制的比较好。

35MM的焦距,界于广角和标头之间,不论是在全幅上还是在半幅相机上,这个焦段的用途都很广。

无论是拍风光、拍人像、还是拍小品和纪实作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足是在全幅相机上,光圈全
开暗角较重。

蔡司Planar T* 1.4/50 ZE
P50绝对是标准镜头之王,它沿袭了曾在1999年获得美国《大众摄影》杂志“世界最佳大光圈标准镜头奖”的康泰时RTS版本Planar T* 50mm F1.4的光学结构。

按照蔡司公司对这支头的介绍:它是为专业摄影师设计的大口径镜头,能够为拍摄者提供异常明亮的视野,即使是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它也能提供顶级的图片质量,被称之为弱光杀手。

这也是一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把玩的镜头,在当今这个浮造的世界里,要想做到这一点还真的不是太容易。

50MM的焦段注定它是一支没有什么特点的镜头,也就是说它风光、人像、小品什么都可以拍,但也什么都不好拍。

首先就是它的大光圈,由于双高斯结构的光学特性所决定,最大光圈下色散较重,分辩率较低,全开时非常难以驾驭,拍好了,即有完美的景深,又有丰富的层次和细节,也兼有良好的锐度。

拍不好,出来的片子即软又肉,紫边严重的一踏糊涂。

而光圈收小1-2档以后,肉和紫边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光圈F4-F11拍出来的片子漂亮无比。

它的色彩浓而不艳,细节刻划好,最突出的特点是通透。

不足是跟EF50比,手动焦的宜用性差,不好掌握,再一个就贵。

和它的那些C/Y口的同门兄弟相比,血统也许没有兄弟们更正宗,但好用的程度和成像,肯定是有所超越。

它是专门为佳能
相机量身打造的手动标头,和佳能的数码单反相机配合,除去不能自动对焦外,可以实现各档自动曝光功能。

特别是它加了电子触点,可以实现镜头和机身的信息交换,能用最大光圈对焦,按下快门时自动收缩至设定光圈。

这对于手动对焦镜头来说,十分便利,合焦提示很准,大大方便了佳能没有裂像对屏的用户,是个不小的进步。

蔡司MP T* 50mm f/2 ZE
这是一支功能多样化的"标准"微距镜头。

它采用的浮动镜片设计,确保任何焦距的影像素质都保持不变,由0.24米至无限远。

F2的大光圈设计确保在较暗的环境下也能保证图像质量,良好的景深控制令创作空间更为广阔。

对于以微观影像为摄影主题的镜头而言,F2光圈意味着更大的光线通过量,更明亮透澈的视野。

镜头的结构为8片6组,最大放大倍率为0.5倍,从近到远,它不变的描写力是MP系列的最大优势。

这支头是在Y/C基础上新开发的,但和Y/C司60/2.8 有着很大的不同。

焦点距离从60mm 缩短成为 50mm,光圈值从F2.8 扩大到 F2,大幅度增加了进光量。

但在放大率上,从1:1降到了1:2。

该镜头最大光圈即为可用光圈,成像锐利,细腻通透,分辩率高,这一点与P50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P50受双高斯结构特性的限制,最大光圈解晰度不高,要收一档光圈才有较锐利的成像。

背景虚化相当漂亮,微距拍摄时景极浅。

这支头作为微距,50MM的焦长让人感觉有点偏短,1:2的放大率也略显不足。

只适合拍体积较大的小品和人像,用它来拍虫,就有些心有余力不足了。

它对焦行程很长,从无限远到最近对焦距离几乎要转一整圈,镜身内筒也会向前伸出,从而保证了它可以在近距离精
准对焦,对习惯手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严谨而固执的德国光学设计师所信奉的设计理念是“专精而纯粹”。

成像色彩真实,对影调层次和影像的微观细节均有极佳的刻画能力。

和P50相比,没有F1.4的大光圈,却有更强的近摄能力和更高的解晰力。

用最大光圈拍摄,绝对是不同的感受。

蔡司Planar T* 1.4/85 ZE
这支头的原型和ZE50一样,也是非常著名的人像和纪实用镜头康泰时RTS版本Planar T* 85mm F1.4。

具备F1.4超大光圈,能让使用者自由控制景深,配合出色的光学设计,能够拍摄出高清晰度、畸变非常小的高质量照片。

这支头和它的同门兄弟比,除改换了佳能卡口外,增加了电子触点,实现了镜头和机身之间的信息交换外。

在没有改变光学结构的前提下,口径从67MM增加到了72MM,从而提高了通光量,对减轻暗角有帮助,性能上也有所改善。

在宜用性上虽然比不上EF口的自动头,但比起同门Y/C口的镜头来说,还是有很大提高的。

成像色彩真实,温润,层次细节丰富,通透锐利。

是一支没的挑的人像头。

虽然同为普兰纳结构,和50标头不一样的是即使光圈全开,也能拍出通透锐利的片子。

收缩光圈拍摄对它来说,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除了康太时那支高在天上的Y/C Planar T*1.2/85,同焦段也就这支头和佳能的85L有一拼。

偶尔用它客串一下拍个大点的花卉也是不错的。

要说缺点就一样:贵当然比起85L来还是便宜了不少。

新的ZE口镜头除了口径外,镀膜也有和前作有所不同,针对数码和胶片的不同特性做了一些改进,尽管镜头上一如既往的标着大名鼎
鼎红色的T*字,和传统的T*膜相比Y/C口漂亮的兰玉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带点紫的琥珀色。

蔡司Makro-Planar T* 100/2 ZE
这是一支普兰纳结构1:2的微距头,可以兼顾微距和人像拍摄。

按照蔡司给出的介绍:“这是第一支采用超高性能的好莱坞电影镜头技术的相机镜头,即使在光圈全开,放大倍率为1:2的情况下,依然展现卓越的光学性能”。

镜头有着很好的光学系统和精密机械工艺制作,有着超大的F2光圈,是目前在售微距镜头中光圈最大的,有着超高图像品质。

优越的镜头品质使你在拍摄时,可以与拍摄现场维持较远的距离。

对焦行程将近360度,可以保证在拍摄主体的重点上进行选择性精准对焦。

这支镜头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像表现能力,超大的光圈设计使得此支镜头成为了微距摄影的巨星。

镜头采用的全新光学设计适合不同的拍摄需求,浮动的镜片设计确保了任何焦距拍摄的影像都达到最高素质,极准确的机械设计和非常大的对焦环转动角度容许摄影师准确的对焦,令拍摄的主体纤毫毕现。

在已经上市的新款蔡头中,这是素质最高的镜头之一,也是最值得拥有的一支。

在Y/C时代,蔡司有两款1:1的微距头,一个是Y/C 60 F2.8,一个是Y/C 100 F2.8。

同时Y/C还有一支100 F2的的人像头。

这三支头堪称当时的微距和人像之王。

但是那两支手动的微距王,对焦行程实在是太长了,从最近对焦距离到无限远,要足足的转上两圈才能完成,用途也略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