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PPT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区域: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
限制区域
• 1水资源贫乏区域; • 2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严重区等
生态脆弱区域;
• 3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 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
• 4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 • 5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 • 6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
第11页/共37页
建设区域: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 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 保持工程、其他工程,具体由土地整治工程体系表 来体现。
第29页/共37页
技术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开展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田 间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田间管理和农业机械化、规 模化生产需要。
2)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土地权属调整要公开、公正,实行公告制度,广泛 征求有关权利人意见,保证权利人的知情权、参 与权、决策权和受益权。
3)坚持民主协商原则。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应在有关权利人协商一 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权利人意愿,合理调整 土地利用关系。
4)坚持利益不减少原则。建设后农民承包地应与建设前耕地数量和质量相 同或有所提高,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不得 造成相关权利人的权益损失。
公众参与
该规范明确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基 本要求:
1.明确公众参与的阶段及内容,落实公众听证制度、公示公告 制度、社会监督制度等要求,确保公众参与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2.充分尊重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群众全程参与。
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实行多方监督,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设 计和质量要求。
2.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3.高标准基本农田: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
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 整治后达到规范要求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
第22页/共37页
工
作
程
序
1.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2.确定被评价的项目和评价的内容; 3.对评价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分析和确认; 4.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5.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
第23页/共37页
评价形式
1.现场评价。
评价工作组到现场采取勘察、问询、复核等方式,对评 价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分析和确认。
2.建设任务完成评价主要是对建设规划和建设内容完成 情况的评价;
3.实施管理评价主要是对实施管理的程序、制度、组织 等执行和落实情况的评价;
4.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对建设成效的评价; 5.建成后1-3年内应开展项目后评价。
第20页/共37页
绩效评价
遵循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
绩效评价工作应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公 平合理地进行评价。
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 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第26页/共37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含义、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耕地:按土地利用方式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 农田:结合农业生产和耕种情况,按地貌类型分为条田、
梯田、坝地、平坝田、冲田、圩田、台地、格田等
4.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和管理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
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5.基本农田整备区:指通过土地整治活动,逐步形成的集中连片、具有良好水利和水
土保持设施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规划期间区域内的耕地可以调整补充为基本农田。
6.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
1.与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相适应 2.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 3.与改善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相适应
第3页/共37页
特征
1.集中连片; 2.设施配套; 3.高产稳产; 4.生态良好; 5.抗灾能力强。
第4页/共37页
作用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 2.是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耕地 质量等级和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3.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 4.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 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5)坚持土地适度集中原则。在公平协商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权属调整工作, 尽量减少飞地、插花地和宗地数量,同一权属主 体的土地应尽量集中连片,为规模经营和现代农 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17页/共37页
土权属调整的工作程序
意愿 调查
现状 调查
编制土地 权属调整
方案
签订权 属调整 协议书
办理变 更登记
第18页/共37页
第14页/共37页
土地权属调 整
土地权属调整是为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与节约集约 利用,针对项目实施中的地块、地类、面积、位置等 变化,对项目区内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等权属关系进 行调整的行为。
第15页/共37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前、中、后土地权属调整的基本 要求:
建设前,应充分利用已有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参照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的规定,编制建设区土地权 属成果。
禁止区域
• 1地面坡度大于25° 的区域;
• 2自然保护区的核心 区,退耕还林区、 退耕还草区等;
• 3河流、湖泊、水库 水面及其保护范围。
第12页/共37页
建设程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程序
建设 计划
基础 调查
实施 方案
项目 实施
基本 农田 划定
后期 管护
可行性 规划设 工程施 竣工验
研究
计
工
收
第13页/共37页
第27页/共37页
建设内容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地整治关系
土地整治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 础和平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土地整治当前 一个时期土地整治的重点建设任务
第28页/共37页
建设内容
土地整治工程体系是按照系统论和整体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由三级项 组成。一级主要按类型划分,共分为5项;二级主要按建设用途进行划分, 一般能够独立发挥一个专业层面的作用来划分,共分14项;三级主要按 照能够相对二级建设项能够独立设计、独立施工及独立统计来划分,共 分37项。
2.非现场评价。
评价工作组根据项目单位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核实和分 析。
第24页/共37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内容及技术
要求
术语与 定义
建设内容
技术要求
第25页/共37页
术语与定义
1.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
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 用活动。
第8页/共37页
建设区域: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
重点区域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 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 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 工程建设区域
• 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 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
第9页/共37页
《安徽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l5年)》明确了4个区域9个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3.横向比较法。
指通过对相同或类似的,在不同地区或不同部门、单位间的建设效果进行 比较,分析判断绩效的评价方法。
4.问卷调查方法。
指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在一定范围内发放,收集、分析调查问 卷,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方法。
5.询问查证法。
指评价人员以口头或书面、正式或非正式会谈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了解评 价对象的信息,从而形成初步判断的方法。
4个 区 域
9个 重 点 工 程 农 用 地 整 治 重点工 程4个
农 用 地 整 治 重点区 域 农 村 建 设 用 地整治 重点区 域 土 地 复 垦 重 点区域 宜 农 未 利 用 地开发 重点区 域
主要包括淮北平原区、江淮波状平原及丘陵、沿江平 原区和皖西、皖南山区。
包括皖北区、皖中区和沿江区
合功能等具体目标。
第7页/共37页
建设条件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具备的基础条件如下:
(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务院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环境保护 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符合土地利用总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相关 规划要求。 (2)水资源有保障,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 的规定;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 (3)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 (4)具备建设所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工程设施。 (5)地方政府重视程度高,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性高。
2.科学规范原则。
绩效评价应按照规范的评价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 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科学、准确地确定评价结果。
第21页/共37页
评价方法
1.目标比较法。
指通过项目建设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的比较,评价目标完成的情况,分 析未完成目标的原因,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
2.因素分析法。
指通过列举所有影响工程建设完成与预期成效发挥的因素,进行全面、综 合的分析,从而得出评价结果的方法。
治重点工程。
农 村 建 设 用 地整治 重点工 程1个
安徽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重点工程
土 地 复 垦 重 点工程 2个
包括皖北煤矿塌陷区复垦工程和铜陵、马鞍山采矿废弃地土 地复垦重点工程。
宜 农 未 利 用 地开发 重点工 程2个
包括江淮低丘缓坡区荒草地开发重点工程和皖西大
第10页/共别山37地页区荒草地开发重点工程。
具 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具体采取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 体 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措施,实现 目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 标 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集中
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
包括皖北煤矿塌陷地复垦重点区域、长江沿岸 及皖中金属冶炼基地复垦重点区域、皖西大别 山自然灾毁地复垦和皖南山区金属矿山复垦重 点区域。
包括江淮丘陵地土地开发区域、皖西大别山土 地开发区域、沿江平原土地开发区域。
包括淮河流域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工程、交通干线基本农田整治 重点工程、城市周边基本农田整治重点工程、引江济淮土地整
第5页/共37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基本要求
绩效评价
信息化建
设和档案 管理
建设 目标
建设 条件
建设程 序公众参与源自土地权属 调整第6页/共37页
建设目标
总 体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总目标是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
目 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
标 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持续利用。
第19页/共37页
绩效评价
总体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过程应开展绩效评价,包括 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竣工验收后。该规范从绩效评价 主要内容、遵循的原则、评价形式以及技术方法和 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具体如下:
1.绩效评价包括建设过程评价和项目后评价,评价内容 包括建设任务完成评价、实施管理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等;
建设中,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科学合理调整飞地、插花地,同一土地权属 主体的土地宜相对集中连片。
建成后,应依法及时办理土地确权变更登记手续,发 放土地权利证书。
第16页/共37页
土地权属调整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坚持依法依规原则。按照确权在先的要求,依据《土地管理法》、《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和《物权法》等有关规定,开 展权属调查、土地确权、登记和发证等工作。
信息化建设与 档案管理
信息化建设
应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完善定期报备制度,统筹信息的 采集和处理,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即时动态的管理; 应建立信息统计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和上报;可采用 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档案管理
应及时将记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的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以及具 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资料进行立卷归档,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应明确档案管理要求,严格档案管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会计学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内涵 、特征、作用 编制基本情况简介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本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第1页/共37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内涵、定位、特征
内涵
特征
作用
第2页/共37页
内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 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 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 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