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影片《八佰》视听语言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主义影片《八佰》视听语言分析摘要:
影片通常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情绪的主题,在不同的年代,历史题材的战争片的创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的视听语言作为电影媒介的基本元素之一,在电影艺术中利用视听冲击向观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官语言,本文以战争电影《八佰》为对象进行研究,本文从镜头语言、写意符号、以及音效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影片是中国军人顽强抗战的缩影,堪称爱国主义教育范本。

本文综合视听语言艺术中的诸多方面客观分析出其独特“魅力”,实现其艺术价值。

赏析出视听语言具有的独特性、多样性、哲理性、人文性。

关键词:视听语言八佰管虎爱国主义
一、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情绪与主题
1.1运用冷暖色调和镜头展现影片中的南北现象
镜头是构成影片的基本单位,电影学者麦肯曾说过:“当一扇门、一双手或一双眼打开时,都会带来如火车头撞破银幕般的刺激”。

[1]
在电影的前半段利用摇移镜头加上大全景的拍摄方式比较了苏州河南北两岸差异。

苏州河仿若生和死的交界线,仅仅一水一桥之隔。

南,是生的彼岸,受着其他国家的保护、是载歌载舞、充满欢乐气氛的天堂;是有着繁华的街道、灯红酒绿、人群熙熙攘攘的租界。

北,是死的坟墓,是横尸遍野的地狱,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是一片黑暗,寂静萧瑟,充满压抑感的四行仓库。

这画面像极了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影视艺术的色彩运用是生活中色彩的升华。

”[2]影片的清晰度和色彩的饱和度带给观众直白且又强烈的感官刺激,也正因为南北冷暖色调的差异,使之有着各不相同的氛围感,南的租界是暖色调,色彩斑斓的霓虹灯,营造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北的仓库是冷色调,昏暗的灯光,透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压抑感,使
仓库像一座灰沉的坟墓。

这个镜头清晰的表现出死与生的场景, 不仅凸显了当时
战局的情况堪忧, 战争来临时的人间百态,更在于由此而奠定了悲剧意味的基调, 且个中主题更加发人省醒。

1.2 运用多种镜头拍摄方式带动观众的情绪,烘托影片氛围
影片中段,日军进攻四行仓库,举起厚厚的铁盾护身,使炸药无法伤其,危
机时刻,陈树生选择用身体绑着炸药跳下去,使炸药发挥它的威力,与日军同归
于尽;这里使用到了跟镜头的拍摄方式,跟着陈树生一系列的动作,使观众有一
种真实的临场感,犹如身临其境。

陈树生跳楼之后,激起了其他军人的斗志,他
们也排着队一个接一个毅然决然的跳下楼,这里镜头切到了北岸,北岸的教授、
何香凝、蓉姐等中国人以及外国人都为之一振,这里通过不断的在南北两岸之间
切镜头,南岸,那些穿上军装的“普通人”,为保卫国家一脸决绝的表情,不怕
牺牲的精神和行为,给北岸的看客当头一棒,从而也使北岸的看客人心里发生了
变化,“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影片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到达高潮。

影片中多次使用了较为特别的望远镜当作镜头遮盖,就是说观众所看
到的就是使用望远镜的人看到的,南岸的小湖北等人用望远镜望着北岸的歌舞戏曲,体现了他们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伴随着压抑、凄凉的氛围感。

北岸人也用望远镜远远的观看战争,反映了观望人的看客心理,当时国家的
时局以及北岸部分人麻木的情感。

望远镜之所以为望远镜,也代表着距离,因为
远所以望,因为远无法感同身受。

同时影片中多处出现对受伤部位的特写,不仅
体现了镜头大胆的暴力美学,而且也反映了真实而又残酷的战争。

《八佰》这部影片跟其他的抗战影片相比,更加现实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影片不仅表现为国捐躯的勇士,还有很多的小人物,例如影片中先是一个跟镜头
拍摄端午发现老算盘打算乔装逃跑之后,用枪对着他不让逃。

然后一个移镜头切
换到老算盘,表现两人对立的想法和立场,固定镜头和移镜头拍摄老算盘对这场
没有希望的战争的哭诉,然后一个移镜头将观众视角转移到老算盘残缺的手指上,积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白骨半随河水去,在这样的环境下普通人的反应是惊恐、不安和害怕,老算盘的痛哭和恐惧如此真实,这就是一个人在战争的绝望中
所应有的情绪。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老算盘的背景了,根据史料可知,八佰战士实
际只有四百余人且其中正规兵只有留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第一营
还有部分幸存下来的第88师的老兵,而其余作战人员多来自从各省赶来的保安团,而老算盘则是没有战斗经验的杂牌军,在战争中被拉来凑数的普通人,要成
为训练有素的战士需要时间淬炼,只是当时的战事没有给老算盘时间去淬炼。


此以老算盘为代表的底层小人物面对生与死考验时的人性在战争面前的表现更真实,让这部电影更加的具有写实意义,更大程度上还原了普通人民群众的水深火热。

影片结束时没有选择以旁白的方式解说,而是选择打字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但却更加深入人心,正如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冷清的视觉效果,悲凉
的气氛也就随之扑面而来,带给观众一种压抑的感受,更能让观众让其沉下进来,在情感上同影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更好的视觉体验和极致的氛围。

二、运用写意符号加强叙事结构的完整性
电影中出彩的地方除了对小人物的塑造外,还描写了不少特别的动物。

片头
的第一个特写是杂乱草丛中的一只老鼠,它小心谨慎的环顾四周,在听到枪响过后,仓皇逃进洞中。

这隐喻了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下那些懦弱胆小苟全性命的小群众。

随后盘旋在空中发出粗粝叫声的乌鸦将观众的注意力带到废墟中的一个尸体上。

乌鸦寓意着不祥、死亡。

这一方面暗示了战争的荒凉和残酷,另一方面也暗
示了国内局势的严峻。

这些动物意象都渲染了紧张,危险的气氛,为影片奠定了
沉重,压抑的基调。

迅速把观影者带进剧情。

影片中的另一个特殊的动物是蓉姐
饲养的白孔雀。

它姿态优雅,没有烦恼。

它代表着身处租界的人。

乱世之下,他
们选择寻求庇护,但同时,他们也像孔雀一样被圈养起来,没有权利,没有自由。

这些动物都有深藏的隐喻,这也是导演想要由此来表达主题感情的重要符号。

2.1写意符号中含有多重象征含义的白马
白马作为本片中一个特殊的写意符号,它贯穿始终。

电影中的白马代表着中
华民族觉醒的希冀,抗日战士们不屈的精神。

影片中是由老算盘无意间发现了关
在四行仓库的白马,这时的白马虽然瘦骨嶙峋,但通身雪白,好像笼罩着一层神
圣的光辉,是整个灰色画面中突然蹦出的一抹亮色。

它与阴暗,萧瑟的四行仓库
相比,显得格格不入但又十分贴切。

电影三十一分十四秒,在经历毒气的侵扰后,战士们忙着清理战场。

这时,白马第二次出现,它跑出仓库,这是它第一次敞开
四蹄,在没有争战的街道自由奔跑。

这代表着白马对自由向往。

白马第三次出现
是小胡北透过窗户看到的。

它在枪林弹雨中奔跑,遇到了爆炸,发出一声长嘶。

但烟雾散去后它仍然存活。

这不仅展现了白马顽强的生命力,更体现了在受到重
创下,中华民族的希冀仍不毁灭。

并且使人们看到了沉睡雄狮将要觉醒的希望。

这也说明中华民族不会停止对侵略者的抵抗,同时中华民族最后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3]白马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出场就比较特别。

他们都是以小湖北的幻想而成的。

在战争中场结束后,小湖北望向苏州河对面,那里歌舞升平,热闹非凡,戏台上
上演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这部戏讲述的是赵子龙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境下,单枪
匹马救主的故事。

这时小湖北的的幻想模糊不清但他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已被唤醒。

相比于第四次的朦胧感,第五次就清晰很多。

这是因为在经历哥哥的牺牲之后,小湖北心中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信念逐渐苏醒,萌发,不断生长,犹如破土
的竹笋一般。

在小湖北看来,哥哥端午从软弱恐惧到成熟勇敢的一路成长以及他
最后的无畏牺牲,哥哥变成了英雄,哥哥变成了赵子龙一样的英雄!在他的臆想中,哥哥穿着孤胆英雄赵子龙的戏服独挡群攻,在跟数倍于自身的敌人勇猛奋战,保卫自己的国家。

同时当电影中对岸戏台子京剧唱段空间与端午化身的赵子龙的
空间交替呈现时,进一步象征了士兵的抗战之志。

[4]第六次白马的出场,是中日
指挥官的见面。

一黑一白的两匹马体现了虽然双方立场不同但地位平等,而带血
的白马也表现了虽然我方身负重伤但坚决不向帝国列强低头的决心。

电影的结尾,白马在废墟中出场,它身上的血迹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民族精神永存。

三、影片音效对画面的强调及氛围的深入塑造
3.1概括内容,深化主题
当代的电影音效就其声音来源来看是丰富且多元的,任何一种声音都可以成
为音效的音响源,并有助于营造故事氛围,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5]比如使用了
伦敦德里小调的著名歌曲《Danny Boy》,讲述的父亲对即将从军的儿子的不舍
和慈爱,悠扬的旋律中隐隐约约露出淡淡的哀愁,能够情不自禁地唤起人们心中
面对战争苦难而涌起的悲悯感,不自觉的担忧这又是谁的亲人。

影片拍摄时使用
了伦敦德里小调的旋律,在影片中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因此在结尾的旋律中,
歌曲依然用口琴引入,伴随着男女对唱的演奏形式,像是变成像南北岸之间的呢喃,也像天堂和地狱的呼唤,它是一支祈求着和平的乐音。

波切利先生虽然看不
到这个世界,而他柔软但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却准确击中受众心底里那块最柔软的
地方。

3.2渲染战争氛围,烘托角色情绪
当小湖北第一次被带到谢晋元面前时, 他们俩在四行仓库楼顶听到,河对岸
的白俄歌女的歌声阵阵, 于是小湖北完全被吸引住了他脱口而出“那边真好看”, 谢晋元也看向对岸说了一句:“那边是天堂, 这边就是地狱。

”起幅与落幅对比
鲜明的运动长镜头,让观众的感官为之一振,一面是酒池肉林,歌舞升平的南岸,一面是白骨露野寸草不生的四行仓库。

清晰的表现出死与生的场景, 不仅凸显了
当时战局的情况堪忧, 战争来临时的人间百态,更在于由此而奠定了悲剧意味的
基调, 且个中主题更加发人省醒。

3.3细节化主观赋予声音
“录音”的概念更多局限于对电影声音素材的拾取,包括在电影拍摄过程中
的同期对白录音、音响效果录音和环境声录音,以及后期制作中的自动对白替
换(ADR)、拟音(Foley)和音乐录音。

从根本上讲,电影声音不是录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6],同期录音与后期制作相辅相成,互为唇齿,现代录音技术会针
对声音的不同进行细节化。

电影声音要以剧本为基础,来帮助演员塑造人物角色,服务于故事和人物。

所有的声音设计应该潜移默化的,不应该是一种显性的,要时刻隐藏在电影里面。

3.3.1举例分析音效设计
在制作战争场面时,此处以防空警报声和子弹脱离枪管的爆破音为例,浅析
其音效设计。

电影中的防空警报声,是使用当年同类型的手摇型防空警报器,根
据手摇的速度来自行控制声调,从而产生声调变化。

而子弹脱离枪管的爆破音则是通过多次声音编辑依靠不同频率组合,再通过
混录筛选,还原特殊音效的真实性,最终达成我们想要的效果。

我们为电影中录
制了不同远近、不同枪类,和不同界面材质的枪响,而每一声枪响都混合了几十
种元素,所以这就产生了特别大的工作量。

在后期声音制作中,枪声就属于是特
殊音效的一部分采取单独的录制,采用了小口径枪配合消声器。

然后购置了大量
的水泥、钢管、工字钢、死猪,来再表现声音效果。

3.3.2角色配音
剧本里涉及到人物非常多,并且都来自天南海北,说着不同地方的语言。


对剧本中所有人物对白进行了方言版的demo录制:湖北口音的端午,东北口音
的老铁,江浙口音的老算盘,羊拐则说的是陕西方言,用ADR录制针对历史性人
物参考背景作最大还原声音的真实性。

采用了IR(脉冲扫频)捕捉,通过混录技
巧还原现场声音的质感。

这种后期前置的工作方式,保证了演员表演的真实度。

3.4激发联想,引发时空转变
音乐虽然是一门听觉艺术,但是,它也能激活欣赏者在视觉上的联想,我们称
之为“视像联想”。

激活视像联想不仅能开发欣赏者在视觉上的想象力, 而且
还能拓展音乐的虚拟视觉表现空间。

[6]京剧在《八佰》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元素,《八佰》所加的戏中戏充分利用戏曲音乐的时代特点,民族特性以及鲜明的地方
色彩,导演安排联想的艺术手法,带领观众跨越历史的时空,直接冲破了空间的
局限性。

比如《长坂坡》的使用,因为《长坂坡》剧情里的赵云不惧艰险,杀入
曹操的大营七进七出,具有鲜明的英雄特色,能和对岸英雄们的举动吻合到一起。

在选择《长坂坡》片段的时候,要与电影的情节紧密相关,赵云的锣鼓节奏要与
情节的发展相一致、相统一。

赵云的唱词:黑夜之间破曹阵,对应着对面的敌人
夜袭四行仓库。

还有赵云的词:“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肯怕死与贪生”,对应着
对岸的同胞英雄,鼓舞他们,敬畏他们,心疼他们。

这都是有互相之间的呼应关系。

包括老铁大战前在天台上唱了一曲《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都是呼
应着,因为日本人是下的战书,正好对应着“一封书信”这个唱段,此时漫天大雪,有一种悲壮和凄凉。

通过历史的联通来想象当代的个体, 这也是成就英雄角
色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电影是历史的艺术浓缩。

《八佰》作为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爱国教育片,它
所呈现给观众的不止是战争的残酷,军人的英勇,还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政治的
博弈,以及生死存亡紧要关头下人性的挣扎。

当时的中国民贫国弱,武器也远不
如他人,必须唤醒四万万民众团结一心抗战到底,共同抵御敌军侵略,方能取得
胜利。

导演管虎运用富有深刻内涵的镜头语言,写意符号的运用和表现,以及震
撼人心的音效很好的烘托氛围,渲染情绪,把握节奏,从而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沉
浸感,引发了民族情感的共鸣,唤醒了观众的爱国情怀。

本文用视听语言分析抽
丝剥茧地读电影把每个镜头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剪辑、声音、
画面、节奏、表演、机位等大概分析,通过场景构图、声音的此起彼伏把人物的
命运作为了电影的主题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事件有着不同的色调从而展现了中国
一个个真实的年代。

时光荏苒,岁月无痕,但历史犹存。

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
了60多年,但是四行仓库其存在及辉煌历史成就不会被抹杀,它所代表的精神、所呈现的辉煌成就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慢慢回味与咀嚼。

[1]陆邵阳.视听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林宏桐,银幕技巧和手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3]罗青青.探析影片《八佰》中白马的象征性意义[J].新闻研究导
刊,2021,12(07):164-165.
[4]卢文超.《八佰》:新主流电影中民族性的勾勒[J].视听,2021(11):79-81.
[5]王珏. 电影声音设计的概念及方法[J]. 当代电影, 2010(3):6.
[6]王曦.音乐欣赏过程中的视像联想现象研究[J].艺术品鉴,2018(30):164-165+196.
作者简介:
邓娜,女,生于1999年3月,汉族,四川巴中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
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费汐彦,女,生于2000年11月,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范雯鑫,女,生于2000年7月,汉族,安徽亳州,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一般项目:江苏大学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项目编号:
Y20C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