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串讲笔记:美论(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美论(3)
3.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为例,说明从客不雅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质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

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并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

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

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不雅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并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

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需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需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成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本身,必然要把本身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本身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本身、认识本身、创造本身和欣赏本身,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

由于包罗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不雅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不雅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从客不雅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4.从主不雅的心意状态中去寻找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客不雅论”相反,坚持从主不雅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不雅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

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看到了美与人的主不雅世界之间的关联,看到了美所具有的令人愉悦、能在情感上感染人的属性,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不雅精神世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以及所处的保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

于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而那此限于从人的主不雅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西方美学家,最终往往会否定美的客不雅标准。

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谁? 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在争论中形成代表性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主张美是主不雅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不雅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不雅中的反映,是一种不雅念。

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不雅感受。

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不雅点错误比力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

(2)主张美是客不雅的,以蔡仪为代表。

他坚持美的客不雅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
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不雅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他所谓客不雅,是指美必需以客不雅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不雅,是说单纯的客不雅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不雅事物加上主不雅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

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并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不雅”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不雅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不雅能动的主体。

这样,主客不雅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

在这里,主不雅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

(4)主张美是客不雅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他所谓客不雅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不雅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不雅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

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不雅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不雅的。

客不雅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成分割的方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

并且,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不雅的,而是客不雅的。

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罗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

因此,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和抱负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不雅社会性的特点。

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6.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不雅点?
(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不雅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行为的兴起和不竭更迭,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艺术不雅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现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边界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

既然难以给艺术下定义,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成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的”美”或”美的艺术”的概念来涵盖现代艺术。

(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由于美和艺术在文化区域、族群和时空条件上有着异常复杂的存活机制,并且越到现代显得越复杂,并且,随着现代美学的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各民族在美的不雅念上的跨文化传统的不竭推进,美的不雅念上的差异性也将得到充分的显现。

这样,要想以某种简单化的原则把诸多差异性融汇在一起,试图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