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同步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沪粤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基础过关全练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2022安徽利辛月考)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有些声音人类听不到,所以这些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C.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2.(2023江西南城期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知识点3声速
3. 如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m/s)
空气(0 ℃)331软木500
空气(15 ℃)340水(常温) 1 500
空气(25 ℃)346铝(棒) 5 000
A.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B.在固体中的声速一定比在液体中的快
C.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D.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1 500 m/s
知识点4人耳听见声音的过程
4.声波在人耳中的传播顺序是()
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
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C.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能力提升全练
5. (2022湖北鄂州中考,11改编,★☆☆)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提醒你:该起床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6.(2023安徽芜湖月考,18,★★☆)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利用一根木棒“听”钢琴的演奏声。
他将木棒的一端顶在钢琴上,另一端用牙齿咬住。
关于这种听声方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
B.利用了固体传声
C.利用了骨传导的方法
D.骨传导传来的声音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7.(2023安徽六安青山中学期中,20,★★☆)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约是0.1秒,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依次是340 m、1 500 m、5 200 m,如果在长度为100 m的自来水管(材料为钢铁)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声音的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以上都有可能
素养探究全练
8.【科学思维】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表中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100102030
℃
声音速度/
318324330336342348
(m/s)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声速和温度的关系图像。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15 ℃时的声速为m/s。
(3)若某人站在两边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喊一声,在0.3 s和0.7 s 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的空气温度为0 ℃,则此山谷之间的宽度为。
A.165 m
B.198 m
C.231 m
D.330 m
(4)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二十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
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选填“高温下”或“低温下”)试验更容易成功。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C、D正确;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与人类是否能听到无关,故B错误。
2.C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小鸟的“唧唧”声、流水的“哗哗”声都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故A、B、D不符合题意;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说话声是通过空气和水传播的,故C符合题意。
3.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温度有关,在15 ℃时,声速为340 m/s,A错误;声音在软木中传播速度为500 m/s,常温下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 500 m/s,B错误;不同的介质,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所以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C正确;常温下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 500 m/s,D错误。
4.B听觉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神经(传导兴奋)→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能力提升全练
5.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不能发声,A正确,B错误;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C、D错误。
故选A。
6.A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主要是利用颌骨传导声音,直接传给听神经,引起听觉,而不是利用回声,故A符合题意。
7.B根据t=s
v
可得,在长度为100 m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
间为t1=s
v1=100m
340m/s
≈0.294 s;声音在水中传播的时间为t2=s
v2
=100m
1500m/s
≈0.067 s;声音在钢
铁中传播的时间为t3=s
v3=100m
5200m/s
≈0.019 s。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
传播的时间间隔为Δt1=t1-t2=0.294 s-0.067 s=0.227 s;声音在水中和钢铁中传播的时间间隔为Δt3=t2-t3=0.067 s-0.019 s=0.048 s。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分析可知,只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时间间隔大于0.1 s,所以在水管的另一端可以听见两次声音。
故B正确,A、C、D错误。
素养探究全练
8.答案(1)如图所示(2)339(3)A(4)低温下
解析(1)采用描点法画出图像;
(2)由图可知,空气温度每升高5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增加3 m/s,当空气的温度为10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6 m/s,那么当空气的温度为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9 m/s;
(3)根据题意可得,听到两次回声的时间和等于声音从发出到一个峭壁处再反射到另一个峭壁处又反射回来的时间,那么声音从一个峭壁传到另一个峭壁的时间为听到两次
×(0.3 s+0.7 s)=0.5 s,则山谷之间的宽度为s=330 m/s×0.5 回声的时间和的一半,即t=1
2
s=165 m,故选A;
(4)由题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声音传播得越慢,故该试验在低温下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