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大土木工程地质实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农大土木工程地质实习
第一篇:山农大土木工程地质实习
土木工程地质实习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9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
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5月13、14号),5月13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5月14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5月14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
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
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
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
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
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块花岗頒岩,三号的实习结束,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
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
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
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
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继续登山,开始褶曲的认识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单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判断,就像这个山他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后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直观看上去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在看完了,这个背斜构造后,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
四、实习总结
短短一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
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
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
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
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
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
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土木工程地质实习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专用纸
时至今日,为期5天的工程地质实习便接近了尾声。
匆匆忙忙的四天下来,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综合归纳起来,我发现并感受到了工程地质这门专业基础学科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重大现实意义。
从动员大会上对于罗盘仪的使用的讲解,到国家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再到地质灾害PPT的观看,再到军庄——三家店地区的野外探勘,直到最后对京东大溶洞的实际参观。
一项项实习任务层层递进,为我们真实生动地剖析了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研究并了解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为土工工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将通过我的思考顺序,来与大家分享本次实习的收获。
1.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工程地质研究对象
发出小标题上如是想法的,是在综合思考国家地质博物馆之行和军山——三家店野外探勘之后得出的。
众所周知,地球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内力的作用是地表出现了褶皱和断层,大地因而变得并不平坦,出现了高山河峡谷。
多变的外力作用,削高补低,使得大地充满了生机。
内力和外力的综合作用,使得地球表面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
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居住和生产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有的人沿河而居,有的人凿石开山,有的人开田铺路,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特点,单一的建筑工程方式并不能使用于所有的环境,为了使人们能更好的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减少因环境引发的各种损害,人们开始系统的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研究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和地质灾害的防护。
而地球有着广袤的大地和多变的自然环境,所以地球为工程地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而人类活动则是工程地
质学科发展完善的动力。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建筑和设施需要建造,因而越来越多的地质环境将会出现在工程地质研究范围里,所以丰富的研究对象使工程地质学科有了永不停息的生命力。
2.常见的地质灾害和防治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可以说是本次实习中的一大要点了。
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总结,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地质灾害无外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和岩溶。
单看名字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自然伟力。
每年,这些灾害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生命危害。
因此了解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破坏性,并事先作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对于保证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而,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专用纸治工作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重要任务。
2.1地震
地震可以说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造成大规模损害的地质灾害了。
对于我们而言,地震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如汶川地震。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大地震,其中很多地震在给人类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应对和防治地震这样的地质灾害提供了基础。
在实习第一天我们观看的地质灾害影片《阪神大地震》便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便是阪神大地震造成大规模损毁和伤亡的重要原因,当时的日本学者认为关西地区不会发生大地震,因而当地建造的房子大部分仍是采用就的抗震规范。
而且当地的很多建筑都是旧制的木质结构房屋,所以地震发生后,这些房屋首当其冲。
这告诉我们,身为建设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建造房屋。
其后便是震后救援机制的冗杂,这导致很多受灾群众不能再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很多人因此丧生。
因此健全的救援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影片中表现出日本民众拥有良好的防震抗灾教育和防震减灾心理。
灾后井井有条的回复工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应的,我国汶川地震后,
受难群众所表现出来的较差的防震抗灾教育和防震减灾心理,以及差强人意的国民素质还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改正。
2.2崩塌和滑坡
常发生于山区的崩塌和滑坡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崩塌具有强大破坏作用,如冲进乡镇,摧毁房屋,工厂,淹没人畜,毁坏徒弟,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则是埋没车站,铁路和公路,摧毁路基桥梁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造成伤亡事故。
而滑坡则会毁坏水区管道,破坏大坝和水电站;破坏铁路和公路线路,砸坏站房;毁坏铁路桥梁及其他设施,错断隧道,造成车翻人亡的行车事故;对河运和海洋工程也会造成损害。
而且滑坡和崩塌常相伴而生,二者还可以互相诱发、互相转化。
在地壳现代运动活跃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地区,常易发生滑坡,也是崩塌易发区。
而人类的工程活动是崩塌和滑坡的主要诱因。
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措施来对崩塌和滑坡进行防治。
首先我们要合理开发,禁止滥伐乱垦,保护山坡植被,在修建工程建筑时避免破坏山坡表层,合理采石、开矿。
和应避免或禁止在斜坡上修建路坝、厂矿、建筑物以及大量爆破;严禁在山坡上不合理的开荒和乱砍滥挖;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草,改良耕作技术和牧业管理方式,加强水土保持。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专用纸长久以来发生的崩塌和滑坡有多少不是因为人类的工程活动而引起的,我们应该规范自己的生产活动,保护周边的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生存,并且在无形中减少了这样的自然灾害的发生。
2.3泥石流
泥石流可以说是崩塌和滑坡的升级版,它常发生于山区,并且爆发突然,来势汹涌,浑浊的流体夹杂着山中的砾石,拥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而且由于其中夹杂着大量的泥土砾石,拥有者强大的冲击力,所以会对沿途的道路和房屋造成巨大损坏。
泥石流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在山
高沟深、地势陡峻、沟谷便于水流汇集;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层破碎的地区,遇到暴雨或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便易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指不合理的开发,如滥伐乱垦,使植被破坏,山坡失去保护;修建铁路、公路、水渠及其他工程建筑时破坏了山坡表层;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大量弃土、弃渣堆积沟中,导致人为泥石流的发生。
自然因素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偶然性,但是人为因素确实可以通过我们自己改变自己的工程活动习惯而消除的。
常见的泥石流防治办法首先便是育林封山,保持水土,山坡上茂盛的植被可以把土层牢靠的固定在地表,极大的减少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便是拦截,通过在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以阻挡泥石流中夹带的物质。
最后便是排导。
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排导措施是泥石流顺利排除。
2.4岩溶
岩溶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
岩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喀斯特,它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它的一般结果是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溶洞。
通常,它容易引起地基稳定性及塌陷问题。
这类问题,对于小溶洞来讲,我们通常采用灌浆填补的方法,而大溶洞则是避绕。
其次溶洞也会引起渗漏和涌水问题。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堵和疏导两种方法。
具体实行则看实际情况而定。
其实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是一一相对的,哪里出了问题就从哪里补救,虽然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就另是一番结果。
3.关于工程地质学科在土木工程学习中的重要性的思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专用纸本次实习就这么接近了尾声。
通过把以前的知识与这几天的实习内容结合起来,我了解到土木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的学习过程中处于绝对的基础地位。
如果把土木工程的其他学科比作上层结构,那么土木工程地质就是基础结构。
没有丰富的土木工程地质只是作为支撑,那么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只是空中楼
阁。
而且土木工程地质也一直在阐述着什么样的环境,拥有着什么样的特点,适和用什么样技术去建造房屋的实事求是精神。
这值得我们这些未来的建设者们去贯彻并发扬。
最后,感谢老师们这几天来的教导。
第三篇: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述
实习目的: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一的能力。
实习任务: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直接感观的体会和认识,如通过对实物标本、模型、图件等的观察与分析,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初步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搜集了解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建筑材料等资料后,学生通过野外的实地勘察,进一步了解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地下水的作用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
二、实习时间:三天
三、实习地点:攀枝花市格萨拉地质公园、攀枝花学院第一教学楼
四、实习内容成果
(一)、时间: 6月15-16日星期三、四晴地点: 攀枝花市格萨拉地质公园内容: 地质公园矿岩、构造及地貌参观。
格萨拉地质公园位于盐边县西北缘的格萨拉彝族乡,北接盐源县,西与云南省宁蒗县一山之隔,面积约135km2,海拔1500—3313m,是攀枝花市正在开发建设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格萨拉地质遗迹景观地域集中,规模宏大,类型多样,中国罕见,世界少有,美学价值极高。
园内有岩溶洼地景观,漏斗、落水洞、竖井景观,岩溶洞穴景观,石林景观,暗河景观,峰丛景观,奇特与象形山石,洞穴钙华堆积景观,峡谷景观,陡崖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
岩石地层单位剖面,地层界线剖面,冷泉景观和高原湿地。
其中以岩溶地质遗迹为核心,景观极具特色。
在百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大小漏斗600余个。
漏斗形态多样,五花八门,大小不等,深浅不一,俨然是一个世界级漏斗博物馆。
整个岩溶分布区形成洼地、漏斗、石林立体景象。
格萨拉绿石林、石芽形态丰富,高矮错落有致,整体像城堡,个体更是变幻无常,似巨蟒,似蛤蟆,似神猴,似老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石林边缘则是万亩翠绿盘松,竞相怒放的索玛花。
整个石林核心区,面积不下10平方公里。
石林面积很大,如果没有向导带领,很容易迷路。
最奇妙的,要数绿石林还在“长大”,专家考察后得出结论,绿石林为喀斯特岩溶地貌,是上亿年地质变迁与风雨剥蚀留下的遗迹,该处石林目前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绿石林
晚古生代这里为滨海——浅海环境,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为形成本区石林地貌奠定了基础。
经受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成为陆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
最早一期石林形成于2亿5千多万年前的早二叠世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
其间经历了玄武岩和湖泊碎屑沉积的覆盖以及多次的抬升剥蚀。
在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多期石林继承发展,相互叠置,层次分明。
——具有最为多样的石林喀斯特形态。
天坑地漏
格萨拉地质公园地处攀西大裂谷。
强裂的地质作用,造就了格萨拉奇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质地貌景观,在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600多个天坑地漏,有流量巨大的地下暗河,有库容4000万立方米的地下溶洞水库,为世界所罕见,使攀西大裂谷更显古朴沧桑,颇为壮观。
天坑最明显的是一号天坑,洞身500余米,宽600余米。
在盐边岩口、洼落一带3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1000余个直径和深度不一的漏斗群,漏斗群中面积较大的约5000余平方米,深度约30多米,小的面积约400余平方米,深度不一。
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
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根据地质学家朱学稳论文《喀斯特天坑略论》定义,天坑是发育在碳酸盐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与平面宽度(口部或底部)从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其发育期的地下河连接的陷坑状负地形。
(二)、时间:: 6月18日星期日晴地点:攀枝花学院第一教学楼。
内容:昔格达土、边坡防护
今天老师给我们在课室讲解攀西地区的特色土-昔格达土,以及边坡的防护!
攀西地区昔格达土系粉砂壤土和粉砂土,土壤中原生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长石,次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
昔格达土由33%-50%的粘土乐土与50%-67%的细砂乐土的混合土,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渗透性中等,抗渗透变形特征较好。
昔格达土不同层位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相似,稀土元素在成土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地球化学迁移,对母岩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昔格达土似土非土,似岩非岩,由于昔格达土遇水易软化、泥化,因此常形成众多的滑坡,且攀西地区沿安宁河一带都处于大断裂带。
昔格达土各层位Ti、V、Cr、Ni、Cu、Zn、Pb、As、Cd等元素具有较高的地球化学背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释放进入环境 ,造成环境污染。
主动防护网:
主动防护主动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
该系统的特点:
具有较高的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
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
系统采用模切化安装方式,工期短,施工费用低。
系统材料的特殊制造工艺和高防腐防锈技术,决定了系统的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