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陋室铭》与《爱莲说》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教学设想
在背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理解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感情与情操。
通过仿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理解《陋室铭》,并加以仿写。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X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某某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见X禹锡是从被贬之人,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X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了联贴在门上。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将X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X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X禹锡见这个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仿写作至今有愈演愈烈之势。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神奇;灵异。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一、整体理解
1.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
第三层:(某某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自比古代名贤的居室。
2.概括中心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流露出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第二步,默读课文,梳通文意
白话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某某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三步,背诵课文,边背诵边深入理解
1.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明确:陋室之有名在于住者品德高(德馨)。
2.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之陋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
3.主人又是为何不觉其陋呢?
明确:“草色入帘青”这美丽的山水画。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往的是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主人过的是富有情趣的生活。
4.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朋友的学问渊博、情趣高雅来衬托自己的学问渊博、情趣高雅。
5.“某某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目的是什么?
明确:类比。
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某某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暗示作者虽然住的是陋室,也会因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
6.“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表明自己因为是君子,感觉不到陋室之陋。
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X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委婉地表明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
二、背诵课文,然后任选一对象仿写
1.仿写
2.交流评议
总结固趣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
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布置作业:
1.预习《爱莲说》,要求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
2.背诵《爱莲说》。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背诵《爱莲说》,积累相关的词语。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帮助下,谋了个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某某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是周恩来、鲁迅等先代名人的先祖。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他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他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可:值得。
蕃:通“繁”,多。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濯(zhuó):洗涤。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鲜(xiǎn):少。
一、整体理解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
第二部分: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
2.理解本文中心
作者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二、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结合注释梳通文意情况
2.强化关键语句的翻译
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第二步,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加深理解:
1.我们应怎样理解题目?
明确:“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表示文体。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写出了莲怎样的品质?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清逸超群的令德,可敬而不可侮慢的风X。
是为了突出自己具有莲一般的品质。
3.作者写“菊”和“牡丹”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写“菊”是为了正衬“莲”。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写“牡丹”是为了反衬莲。
世人甚爱牡丹是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从而反衬莲的出淤泥而不染。
4.怎样理解作者对三种花的品评?
明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
5.怎样理解作者对爱的三种评价?
明确: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深沉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营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
作者以花的特性喻人,形象地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并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
6.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明确: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第三步,背诵课文,在准确把握原文特点之后仿写
1.背诵全文
2.仿写课文
3.交流仿写成果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预习《核舟记》,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列出不懂之处。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柳宗元与X禹锡“以柳易播”的故事
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某某剌史。
同时,他得知X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
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
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即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某某与X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
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剌史。
X禹锡写《陋室铭》
唐代著名诗人X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微和州通判。
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
可和州知县见X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X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
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X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
新宅某某,杨柳依依,X禹锡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安心住下,读书作文。
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半年时间,X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写下《陋室铭》一文。
X禹锡玄都观
过了几年,皇帝忽然想起X禹锡有那么点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调回京城。
X禹锡到京城后,听说这几年郊区玄都观里来了个老道会种桃花,偌大一个庭院尽是桃花,等到开放,壮观得很。
于是X禹锡就和朋友相约去看桃花。
X禹锡这个人本来就好写诗,看了如此壮丽的桃花,焉能不写。
于是他回来就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X郎去后栽。
X禹锡的诗本来就有名,这下很快就流传开了。
结果有人这么一分析,就向皇上进谗言,说这首诗明是写桃花,其实是讽刺新提拔的权贵的。
皇上当然不高兴,于是就把X禹锡又发到外地去了。
差不多十年后X禹锡又被调回京城,恰好是春天,于是想起玄都观的桃花。
结果一看,很让人失望。
种花的道士已经去世,庭院也就破败,再也没有往日的繁盛了。
X禹锡又想起这些年有无数的权贵兴起又衰败了,难免感慨,于是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尽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X郎今又来。
这首诗传到皇帝耳朵里,又觉得X禹锡在发牢骚,就又把他发到外地去了。
X禹锡的成语故事
X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某某刺史。
就在某某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X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
在饮酒间,X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某某刺史肠。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X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
从X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X禹锡题碑
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是唐朝X禹锡题的。
X禹锡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散心。
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
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有一次X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
看山老见X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
X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
于
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
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X禹锡要保护桃花源,只好悻悻地说:”既然X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
据说,桃花源就是这样被保护下来了。
后人感激X禹锡,便把这块碑叫做“镇山碑。
”
仿《陋室铭》精选
写作“铭”
写不在多,有字则灵,词不在好,能用则行。
斯是作文,惟吾真心。
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
可以用记叙,抒真情。
无文体之规X,无语法之束缚。
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好文妙文。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则灵。
斯是好友,唯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君交如水。
”
小室铭
庙不在雄,有神则灵;人不在小,有技则能;斯是小室。
唯吾适应。
庭前映绿柳,室内几案清。
座上有高朋,谈笑说古今。
可以看影视、听录音,无孤单之寂寞,无车马之噪音。
山中四空洞,路上八角亭;自慰云:“何小之有”。
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
斯是公仆,服务于民。
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
可以明实况,察真情。
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
某某焦裕禄,赢得万民钦。
众人曰:“公仆精神!”
老人铭
年不在低,没病就行。
子不在多,孝字先行。
斯是居室,诗画书琴。
夕阳无限好,霞光暖人心。
说学逗唱叹,样样我都行。
可以浇浇花,散散心。
无纷争之乱耳,无病痛之劳形。
别人声声叹,我却笑吟吟。
旁人云:童心未泯。
家庭铭
房不在大,能住就行。
人不在多,热闹则行。
家虽简单,却很温馨。
走进小书房,书本入眼睛。
听首流行歌,看部好电影。
可以聊聊天,谈谈心。
没有痛苦哀愁,只有快乐开心,天天笑嘻嘻,年年喜盈盈。
众人云:欢乐家庭!
愚公铭
山即再高,有力则平。
方即再广,有心则行。
斯是巨山,惟公敢行。
子上高山挖,孙下渤海倾。
荷担有子孙,往来无闲丁。
智叟笑愚公,没正经。
无人多之乱耳,无时长之劳形。
愚公尽余力,却将两山清。
列子云:何愚之有?
攀登铭
路不在远,能走就行。
年不在高,有志则灵。
千难万险,唯吾树旌。
春来万山翠,谁知寸草心。
参天有大树,试干九霄云。
人生拼搏路,逞豪情。
无真险之阻耳,恐自身之惧心。
学海无涯路,书山攀登径。
屈子云:何惧之有?
奇文铭
文不在长,奇怪就行。
意不在深,耐嚼则灵。
斯是短文,惟吾率真。
诙谐字里藏,幽默齿颊馨。
谈笑有机锋,往来没正经。
可以化淤痰,健精神。
无圣贤之刺耳,无道貌之劳形。
古有马屁赋,今有游戏铭。
徐公云:何奇之有?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某某道县)人。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X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某某,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某某,擢某某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
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
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X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X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X(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某某、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某某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某某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
清顺治十七年,巡道X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
某某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X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周敦颐故里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
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
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
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
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
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X,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颐爱莲断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