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考 纲]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 标]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从盟友到对手和美苏“冷战”
1.从盟友到对手
(1)历史背景⎩⎪⎨⎪⎧ ①二战后确立的 奠定了战后
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
的对比。

③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转变过程⎩⎪⎨⎪⎧ ①丘吉尔演说发出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②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
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美苏“冷战”
(1)含义⎩⎪⎨⎪⎧ ①对立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②对立方式: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表现
(3)影响: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____________形成。

细节点拨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公开干涉别国内政。

(2)“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全方位对抗,并不是没有战争,相反,局部热战同样是“冷战”局势的体现。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欧洲:德国的分裂
(1)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随着“____________”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2)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
(1)朝鲜分裂:美、苏两国分区占领朝鲜半岛使得朝鲜半岛分裂为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人民共和国。

(2)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1953年,
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3.美洲:古巴导弹危机
(1)1962年,苏联准备在________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美国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

战争一触即发。

(3)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4.影响: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____________,避免了新的____________的爆发。

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表现、特点
1.背景:(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2)美苏实力均衡,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3)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
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表现
4.特点:(1)两极格局下美、苏盟国相互争夺和对抗,阵线较分明、稳定。

(2)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4)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两极格局下的基本矛盾及影响
1.基本矛盾
(1)美苏之间的矛盾。

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
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
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
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2.积极影响
(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3.消极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的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名师点津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

二战后之所以出现两极格局,一是由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二是因为美苏两国实力的增强。

美苏“冷战”
主题1 “冷战”的表现
图示:
主题2 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实质、特点、影响
(1)目的: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和共产主义蔓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2)实质:美国要称霸全球。

(3)特点
①国家集团的对抗以美、苏的对立为标志,由此构成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

②两大国家集团的成员都是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政治基础,使两大国家集团分别以美国为中心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面目出现。

③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

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在亚
洲则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热战,如朝鲜、越南战争等。

(4)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导
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分裂。

在亚洲,“冷战”则表现为朝鲜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爆发,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不结盟运动中第三世界崛起。

史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美国强调有责任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实质是公开干预别国内政,谋求世界霸权。

史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要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实质是以经济手段实现控制欧洲的目的。

史料三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北大西洋公约》
史料强调北大西洋公约实行集体安全、集体防御,实质上是从军事上孤立、威胁、遏制苏联。

概念辨析
主题1 区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等概念
(1)所谓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
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2)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
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3)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二
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逐渐被美苏争霸的局面所代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4)“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
局对抗的主要形式。

“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
物。

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主题2 “冷战”与“热战”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冷战”是一种体制,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整套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热战”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行动。

(2)联系:“热战”的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一
种扩大。

主题3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和实质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
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
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
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名师点津马歇尔计划对美欧双方产生的重要影响:对美国来说:在经济上美国控制了西欧市场,包括西欧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成为美国的商品投资市场;在政治上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对欧洲来说:经济上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难关;政治上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例1 (2011·广东高考)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 A
审题突破
例2 (2011·福建高考)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答案 C
审题突破备选项中事件分别出现于1947年、1947年、1955年、1965年,只有C项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一条件。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从朝韩离散家属互访看两极格局
1.2011年12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而源自2000年的朝韩离散家属互访活动,有利于半岛局势的缓和,令世人瞩目。

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B.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
C.家属的重逢是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
D.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局势缓和
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主干知识——“冷战”
2.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

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

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的崛起
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D.雅尔塔体系的长期存在
题点概念——马歇尔计划
3.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这里的“它”是指( ) A.马歇尔计划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贸总协定D.杜鲁门主义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新价值观——珍爱和平
4.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文化现象中的历史信息
5.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届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 )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类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
C.“交通与通讯”——人类步入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科学进步促和谐共处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这段话所表明的实质性问题是 ( ) A.英国在国际上的优势将会永远丧失
B.美苏两极格局将取代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英国将成为战败国
D.英国应和这两个国家联合,共同主宰世界
2.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无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 )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
C.罗斯福新政D.尼克松宣言
3.有人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

”这里的“几雕”是指 ( )
①稳定西欧经济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这一事件表明
( ) A.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
B.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
C.美苏两国的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
D.世界格局正式形成两极对峙局面
5.1945年斯大林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过去的战争不同,“不仅是占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加诸其上”。

战后体现这一言论的事件是 ( ) A.雅尔塔三国首脑会议
B.美国对欧洲援助计划
C.“北约”“华约”对峙
D.东西两个德国的形成
6.“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 )
A.占领德国B.建立北约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进行核威慑
7.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
概念的内涵是 ( )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8.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9.学习“美苏争霸”这一课时,就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造成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结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
B.导致德国和朝鲜的分裂
C.使得世界人民一直处在核战争的恐惧之中
D.导致东欧剧变
10.)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B.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成立华约组织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11.柏林墙竖起来后,肯尼迪总统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柏林墙归根结底应视为( ) A.“柏林危机”的产物B.“冷战”时代的产物
C.两德对峙的产物D.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
12.1948年4月3日,杜鲁门批准设立了经济合作总署来负责“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它的使命之一是推动国际贸易,特别是为美国提供足够的市场容量。

另外一个则是对苏联势力在欧洲不断扩张的影响进行遏制。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
①将西欧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②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继续③扩大了
美国海外市场④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和西欧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1·重庆高考)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
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

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材料二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材料三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

“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

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

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明
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归纳这
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8分)
14.“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威胁。

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支援。

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

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纯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吗?为什么?
(12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1)①雅尔塔体系 2.(2)马歇尔计划(3)两极格局
二、1.(1)冷战(2)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1)大韩民国
朝鲜民主主义 3.(1)古巴 4.武装冲突世界大战
命题探究
1.B 2.C 3.A 4.D 5.D
课时规范训练
1.B 2.B 3.B 4.A 5.D 6.C 7.C 8.B 9.D 10.B 11.B 12.D 13.(1)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

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

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地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的扩展。

(2)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

在民族
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签署了《共同宣言》。

进一步缓和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14.(1)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

影响: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观点:不是。

原因: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是以比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用心爱心专心-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