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_读文心雕龙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读后感_读文心雕龙有感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
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
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
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
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
之枢纽,亦云极矣。
”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
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
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
其中了。
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
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
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
他所作
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
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
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
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
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
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
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
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
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
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
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
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
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
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
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
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
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
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
归根到底,
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
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
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
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
非自然。
”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
此外,
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
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
这就不
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
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的整套理
论体系,在历史上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
一块里程碑。
除了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
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
像宗经里面,“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
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经典著作在刘勰眼里就是
这样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
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我对这句
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
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物以情兴,故义必
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
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
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
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
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
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
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
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
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
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
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
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
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
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
人学习!
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
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
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著,受益颇深!
文心雕龙读后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