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应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淡雅,才能耐看。
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变化莫测。
A. 情投意合清澈跌宕起伏
B. 情投意合清新此起彼伏
C. 志趣相投清新跌宕起伏
D. 志趣相投清澈此起彼伏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志趣相投”,彼此有着相同的理想和兴趣因此很投缘,很容易成为知己。
第一处,此处是写君子的相交,主要是说理想和兴趣相投缘,应使用“志趣相投”。
“清澈”,清净而透明,“清新”,指清爽而新鲜。
第二处,是形容作画的画面清爽,应使用“清新”。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此起彼伏”,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
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
第三处,是说写文章要曲折,后面说“波三折”,故应使用“跌宕起伏”。
故本题选D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对偶佳句的内容与所属类别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④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A. ①风流人物②风月情浓③君子之交④腹有诗书
B. ①风月情浓②君子之交③腹有诗书④风流人物
C. ①风流人物②君子之交③风月情浓④腹有诗书
D. ①君子之交②腹有诗书③风月情浓④风流人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
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
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
应该对应“风流人物”。
②表示亲友间的寄赠和慰藉。
对应“君子之交”。
③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谁家”“何处”系泛指,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
这里逐步接近主题,引出主题。
既然月是团圆的象征、爱情的象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就最自然和恰当的了。
对应“风月情浓”。
④是绘画行当。
对应“腹有诗书”。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如本题①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
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
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
应该对应“风流人物”。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
家。
,,,。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
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
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
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 ②④①⑤③⑥
B. ②④③⑥①⑤
C. ①⑤③⑥②④
D. ①⑤②④③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根据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并根据前后的语境来确定前后句,再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等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段文字出自《钱理群:鲁迅是具有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语段主要是说作家对于民族的意义,全语段分两层。
①⑤②④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③⑥是第二层说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至今仍受英国人的高度敬仰,这就可以把六个句子分为两个部分;从后面的语境来看,“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可见前面应是说英国的莎士比亚,这就说明③⑥应放在最后,这就排除BC两项;再看前面的语境,前面说“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这是说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价值,后面是推及其他的作家,①“放眼全世界来看”引领后面的内容,这就确定了第一句,排除A项,故选D项。
【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
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
2.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
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要表达得清晰准确,更要连贯畅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逻辑性强。
一看话题是否统一;二看表述角度是否一致;三看语境是否和谐一致;四看语句顺序是否合理;五看语言是否衔接呼应。
4.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
试想,当人
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 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B. 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C. 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D.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核心观点”可知要找中心句。
“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讲述的是以前的情况,以前的情况不重要,属于背景引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讲述现在的情况,以前与现在对比,现在的情况更重要,即“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
“试想”即想一想,为举例子,故后文是假设论证,为了支撑前文观点,即传统文化因为信息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B项是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
A项“古老的地方剧种”,文段尾句虽提及“地方剧种”,但为例子,例子内容不是重点,排除。
C项“信息与交通”对应文段首句,是背景引入的部分,非重点,排除。
D项“剧院特色”文段未提及,排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家贼事宜状
韩愈
臣去年贬岭外刺史,其州虽与黄家贼不相邻接,然见往来过客,并谙知岭外事,或人所说至精至熟。
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
衣服言语,都不似人。
寻常亦各营生,急则屯聚相保。
比缘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绥.怀,威又不能临制,侵欺虏缚,以致怨恨。
近者征讨,本起于裴行立、阳旻。
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
亦缘见贼未屯聚之时,将谓单弱,立可摧破,争献谋计,惟恐后时。
朝廷信之,遂允其请。
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
倘皆非虚,贼已寻尽。
至今贼犹依旧,足明欺罔.朝廷。
邕容两管,因此凋弊,十室九空,百姓怨嗟。
阳旻、行立,相继身亡,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阳旻、行立,事既已往,今所用严公素者,亦非抚御之才,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攻讨。
如此不已,臣恐岭南一道,未有宁息之时。
昨者并邕容两管为一道,深合事宜。
然邕州与贼逼近,容州则甚悬隔。
其经略使若置在
邕州,与贼隔江对岸,兵镇所处,物力必全。
一则不敢轻有侵犯,一则易为逐便
..控制。
今置在容州,则邕州兵马必少,贼见势弱,易生奸心。
伏请移经略使于邕州,其容州但置刺史,实为至便。
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
臣自南来,见说江西所发共四百人,曾未一年,其所存者,数不满百。
岳鄂所发都三百人,其所存者,四分才一。
续添续死,每发倍难。
若令于邕容侧近召募添置千人,兵士皆便习。
长有守备,不同客军,守则有威,攻则有利。
自南讨已来,贼徒亦甚伤损。
察其情理,厌苦必深。
大抵岭南人稀地广,贼之所处,又
更荒僻。
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
容贷
..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御,去则不追,亦未亏损朝廷事势。
以臣之愚,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亲往宣谕,必望风降伏,欢呼听命。
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德既不能绥.怀绥:安抚
B. 足明欺罔.朝廷罔:陷害
C. 一则易为逐便
..控制逐便:乘便
D. 容贷
..羁縻,比之禽兽容贷:宽恕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韩愈能了解黄家贼事情和百姓情况是因被贬岭外做州刺史,亲涉其地。
B. 韩愈认为严公素其人不是能安抚控制局势的人物,也未另立章程办法。
C. 韩愈听说江南西道所征发的士兵共四百人,不到一年,所剩不足百人。
D. 韩愈认为体察他们的人情事理,黄家贼也必定深深厌烦以为苦事。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2)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8. 韩愈对于黄家贼事宜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5. B 6. A
7. (1)这实在是由于他们自己求取功劳赏赐,(从而)制造(导致)战争的事端,人神共同仇恨他们,以此招致祸患。
(2)接着替(他们)选择有才干(才能)、有威信(威望信誉)、又熟悉岭南情况的人做经略使,处理事情适当(得当适宜),当然永远不会再有侵扰背叛朝廷的事件(发生)。
8. ①慎重择人;②经略使府设在邕州;③就近征调士兵;④采用宽容怀柔政策(以防御为主,不主动出击);⑤趁机招抚并设经略使。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B项,“足明欺罔朝廷”中“罔”如解释为“陷害”,则与语境不合,句中“欺罔”的对象是“朝廷”,“陷害朝廷”自然讲不通,文中说的是“足以说明裴行立和阳旻是在欺骗朝廷”,“欺罔”应是同义复词,都指“欺骗”。
故选B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A项,“亲涉其地”错误,从文中看韩愈未亲涉其地,岭外的事情和百姓情况是他从来往客人口中听说的。
故选A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邀”,求取;“造作兵端”,制造(导致)战争的事端,“造作”,古今异义,制造;“嫉”,古今异义,仇恨;“致”,招致;“殃咎”,祸患。
第二句,“材用”,才干(才能);“谙”,熟悉;“得宜”,得当适宜;“侵叛”,侵扰背叛朝廷;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担任,做。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韩愈对于黄家贼事宜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然后找出韩愈提出建议的语句,理解其意思,再概括即可。
从第一段来看,韩愈认为裴行立和阳旻、严公素等人都不是能安抚控制局势的人,这说明择人要慎重;从第二段来看,“伏请移经略使于邕州,其容州但置刺史,实为至便”,韩愈认为经略使府应设在邕州;从第三段来看,“若令于邕
容侧近召募添置千人,兵士皆便习”,韩愈认为应该就近征调士兵;从第四段来看,“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
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御,去则不追,亦未亏损朝廷事势”,韩愈认为应该采用宽容怀柔的政策,如“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亲往宣谕,必望风降伏,欢呼听命。
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韩愈认为应该趁机招抚并设经略使。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去年被贬做岭南潮州刺史,潮州虽与黄家贼所在地不相接邻,但也常见往来的过客,他们都熟知岭南的事情,有人讲起来最为精确详熟。
黄家贼都是西南的少数民族,他们也没有城镇可以居住,只是依山险之地居住,自称为洞主。
他们所穿衣服、所使用的语言,都不像我们普通人。
平时他们也是各干各的事情,遇到紧急情况就聚集在一起互相保护。
近来因为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心,既不能以恩德安抚百姓,又不能用武力监临控制,侵扰欺凌,俘
获捆绑,以此招致黄家贼极大的怨恨。
近来对黄家贼的征讨,本起于裴行立和阳旻二人。
这两个人,本来就没有深谋远虑,其本意只在求得功劳和赏赐而已。
也因为看到黄家贼没有集结时的情况,认为他们势力单薄软弱,很快就可以被摧毁,所以他们争着向朝廷呈献消灭黄家贼的计谋,都惟恐自己落后了。
朝廷听信了他们的话,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讨伐请求。
自从他们出兵讨贼以来,时间已过两年,他们前后向朝廷报告的杀死和俘获的人数,总计也不下一两万人。
倘若他们所报的数字都不是虚假的,那么黄家贼已经不久将被消灭净。
可是至今黄家贼还依旧存在,足以说明裴行立和阳旻是在欺骗朝廷。
邕管和容管因为这而衰败,使得十室九空,百姓们哀怨叹息。
阳旻和裴行立已相继死去,这实在是由于他们自己求得功劳赏赐,从而制造导致战争的事端,人神共同仇恨他们,以此招致祸患。
阳旻和裴行立之事已经成为过去,如今任用的严公素其人,也不是能安抚控制局势的人物,他不能另立一套章程办法,只是依照前任的做法还请求攻打讨伐。
这样继续下去(不停止),我真担心整个岭南道,不会有安宁平静的时候。
近来朝廷将邕管和容管合并成一道,这是非常符合事理的。
然而,邕州和黄家贼相接近,容州则与黄家贼相距甚远。
其经略使府署如果设在邕州,和黄家贼隔江相对,军府的所在地,财物和人力一定齐备:一方面贼人不敢轻易进犯;另一方面也容易顺便对局面加以控制。
如今将经略使府设置在容州,那么邕州的兵马必然减少,贼兵看到官兵势力薄弱,容易产生奸邪的念头。
我恳请将经略使府署移至邕州,在容州只设置州刺史,这实在是极为便当之事。
近来从各道征发的南讨兵马,大都不熟悉这里的山川形势,不服当地水土,士兵远离家乡寄居异地,又受疾病瘟疫和战争杀伤之苦。
我从南方归来,听说江南西道所征发的士兵共有四百人,还不到一年,所剩下的已经不足百人。
岳州和鄂州所征发的均为三百人,至今所存,也仅四分之一。
陆续增兵,陆续死亡,致使每次征调军队都加倍困难。
如果在邕州和容州附近就地召募增加千人,士兵们都方便熟悉。
这样,长期有人守备,不同于外地调来的军队,防守则有威慑力量;进攻则有便利条件。
自从朝廷征兵南讨以来,黄家贼的伤亡损失也很惨重。
体察一下人情事理,黄家贼也必定深深厌烦以为苦事。
大致上岭南地广人稀,黄家贼所在的地方,更加荒凉僻远。
假如朝廷把黄家贼全部杀光,全部占领其土地,对于国家来考虑,不算是一件有益之事。
(对他们应该)宽容怀柔,把他们看作禽兽,他们来侵扰,我们就抵御一下;他们逃跑了,我们也不去穷追不舍,这样也不损害朝廷(在这个问题上所保持)的态势。
凭我的愚昧之见,如果趁着朝廷改元的盛大庆典,赦免黄家贼的罪过,派遣一位郎官或御史,亲自去宣布皇帝的赦令(晓之以理),黄家贼必然会闻风归顺,欢呼雀跃,听从朝廷命令。
接着替他们选择有才干、有威信、
又熟悉岭南情况的人为经略使,处理适当,自然永远不会再有侵扰背叛朝廷的事件发生。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红。
②芸香:书香。
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9. 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10.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 (1)交代送别黎郎的原因。
(2)点明黎郎赴任时的季节。
(3)以漫山海野开放杜鹃花这乐翠村托黎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10. 对朋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
“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
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关杯之情。
“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桂之意。
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析首联的作用”,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首联作用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如果是写景,要指出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本诗首联“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中首句“试吏向嵩阳”点题,其中“试吏”交代送别的原因。
“春春山踯躅芳”点明了送别黎郎的季节在春天(点明黎郎赴任时的季节),“踯躅芳”写黎郎赴任时漫山遍野开放着杜鹃花,这是用春花漫山遍野的乐景来衬托黎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赏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分析诗歌内容入手,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是作者送朋友黎六郎赴阳翟少府做官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因为是送
别诗,应有惜别和关怀之情,又因为是送朋友去做官,应有对朋友祝贺和勉励之意,“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
“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桂之意。
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
尾联“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是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用来安慰父母。
表明了诗人对朋友此去为官的希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
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
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
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
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
暗示。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靡有朝矣。
(《诗经•氓》)
(2)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此小年也。
(庄子《蜀道难》)
(3)________,开国何茫然。
(李白《蜀道难》)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旁宫赋》)
(6)________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
(《论语•雍也》)
(8)相知无远近,________。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答案】 (1). (1)夙兴夜寐 (2). (2)蟪蛄不知春秋 (3). (3)蚕丛及鱼凫 (4). (4)无案牍之劳形 (5). (5)奈何取之尽锱铢 (6). (6)树林阴翳 (7). (7)己欲达而达人 (8). (8)万里尚为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夙”“寐”“蟪蛄”“丛”“凫”“案牍”“奈何”“锱铢”“翳”“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