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编知识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编知识
结构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改进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们积极引入历史知识结构绘制法。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历史知识结构绘制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展示了生机活力,学生们的历史学习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将浅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编知识结构图的教学价值,并借此进一步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编知识结构图的教学策略,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策略
引言: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历史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中,既有许多完整连贯、趣味性十足的历史故事深深吸引着初中学生,但也存在着许多零零散散的细碎考点深深地困扰着初中学生。
以中考历史题型——知识结构题为例,这种将历史事件画成导图模式的题型,便将历史的完整性和考点的细碎性完美结合一处。
不少学生容易在此类题型中失分的关键原因,是学生们对历史知识掌握得不够完整,对历史的脉络不够清晰。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此类题型,向学生们介绍历史知识导图笔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借助自编知识结构图的笔记形式,提高对历史知识和历史脉络的了解和掌握。
1.
教学价值
1.
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完整性
知识结构学习法对于初中阶段初学历史的学生来说,是良好的历史学习和知识复盘方式之一。
学生们在课堂中一下子接收到过多的历史信息,尽管这些历史信息相互之间都是有所关联的,但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些零散的信息只不过是历史故事中的不起眼部分,因此学生们很容易忽视其中的历史细节。
此外,由于学生们对历史课的态度就如同听故事课,对历史的学习并不是基于一条相对连贯的历史脉络,而是分散的记忆,缺乏一定的历史完整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编历史知识结构的做法,便可以令学生们形成科学的历史脉络,完整地理解历史知识。
1.
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由于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历史就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而在知识结构绘制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发现历史的学习并不用完全依靠死记硬背,而是可以依靠一定的逻辑性进行学习的,从而提高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1.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逻辑能力
从历史的知识结构绘图法可以看出,这类图示中具有极高的逻辑性,如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绘制的进程图,又如按照同一历史价值或地位进行总结分类等。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知识结构绘图学习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思维逻辑水平和能力,最重要的是借助这类逻辑性极强的图示,加深对历史进程的掌握。
1.
教学策略
1.
循序渐进,从每一课时做起
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初学者们”来说,对于知识结构的自主绘制,还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始阶段,学生们需要从每一个课时的小知识框架图开始绘制起,慢慢地再将各个课时的小框架汇聚编成大框架,最后学生们还可以根据整体的历史情况,独立延伸历史新维度,将原先的框架进行重新建构。
对于学生们来说,在最开始时应该先从历史时间脉络处入手,以历史时间维度作为框架构成的根本逻辑,向外延伸与课时相关的知识点和细节。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秦统一中国》这节课时,便可以让学生根据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脉络为主线设计知识结构图,其整体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秦灭六国”,第二个维度是“秦朝建立”,而在第一个维度中,又可以根据知识的重点再次分为“背景”“起止时间”“顺序”三个部分,在第二个维度则可以分为“时间”“开国皇帝”“都城”三个维度,以作为两大主维度的扩展。
最后根据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第三个主要维度“统一的意义”,完善这一小课时的知识总结。
1.
积极示范,从课上跟画学起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们还未能熟练地自行绘制知识框架图,因此这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在教学过程中主动为学生示范框架的绘制方法,传授学生框架图的绘画技巧及绘制重点。
此时,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多媒体设施,在讲课的过程中边在电子白板上逐步绘制思维导图,并在绘制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导图的绘制切入点及其技巧,提高学生绘制知识结构图的能力和质量。
例如,当教师讲到《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这个课时时,在讲到“元谋人”时,便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下第一维度“元谋人”,随后提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元谋人距今多久,所处何地”,学生们在查阅课本后便主动回答是“距今170万年了,在云南的元谋县发现的”,教师此时可以对学生稍示鼓励,而后将“元谋人”后再划分出小维度一,补充为“时间地点-距今约170万年前-云南省元谋县”。
在补充完这一小维度后,教师便可以继续发问“那么元谋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呢”,正当学生们都迷茫或异口同声时,教师可以先细致地为学生们进行讲解,而后再将小维度二补充为“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
人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在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知识结构图绘制的全过程,并在教师的不断强化下逐步形成知识框架图绘制的思路逻辑。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图的绘制,不仅是为了解决知识结构逻辑题目的高错误率问题,更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绘制知识结构图的过程中巩固零散的知识点,提高对历史的整体感知和细节感知,牢牢将历史知识掌握在脑中,提升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积极示范知识框架图的绘制方式,让学生们从课堂的跟画开始,从每一个小课时的绘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历史脉络学牢学透。
参考文献:
[1]陈猛. 探究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C]//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1:190-
192.DOI:10.26914/kihy.2021.00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