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二次模拟(压轴卷)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第十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是起于邪恶的人物,第二种是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种是起于普通的地位对立和相互关系。
他认为第三种悲剧正足以显示“不幸”乃人生所固有,即人生即苦痛,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所以真正的悲剧,既不是“盲目的运命”,也不是因为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而是“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结果,这样才是最具悲剧美的。
这种美感可以用尼采的话来解释: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
王国维、鲁迅、张爱玲都曾经是叔本华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虽然他们最终的转向不同,但是都非同寻常地关注悲剧,并且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成功的体现了第三种悲剧也称为生存悲剧的悲剧美,并赋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价值。
曹禺先生的悲剧,也受到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
曹禺先生对于《雷雨》的写作意图是这样说的:“《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结果,并不是报应,而是天地间的残忍。
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
”我们都知道周朴园是《雷雨》人物不幸的制造者是罪恶的元凶,他是鲁侍萍和蘩漪这两个女性不幸的制造者。
按理周朴园这个人物应该死去才应顺应人心,但是曹禺让周萍死,四凤死,他让鲁侍萍疯,让蘩漪疯,最让人感到人不平的是作为剧中唯一一个保持纯洁个性与充满理想与美好愿景的人物周冲竟然也死了,他一直是为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而追求,多么天真,纯洁的人物,最后还是为救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唯独没有让周朴园死也没让他疯,曹禺让他活着,孤独地活着,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点就非常符合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即“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曹禺正是从这样一个意义上安排周朴园的结局,让他孤独地活着,这才是最不幸的。
从这几个人物的安排,可以看出《雷雨》的实际情节和结局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个本意。
中国古代的戏剧家、
戏曲家在戏中大多主要塑造的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表现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冲突,或者表现一些人间的悲欢离合,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等等的题材内容,或者表现大团圆的结局。
他不写好人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像周萍、陈白露,我们很难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常常是好坏兼备,丑美并具。
两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他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不是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艺术手段把这种精神痛苦传达得淋漓尽致,所以他就超越了传统戏剧模式。
曹禺同情的、批判的、痛诉的对象往往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整个社会,是人类自身。
曹禺极为出色地塑造了蘩漪、陈白露这两个悲剧典型,十分成功地刻划了鲁侍萍和曾文清、周萍等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这是曹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曹禺悲剧给我们的启发是:关键在于要写出痛苦的深刻性。
悲剧的“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而只是些“具有普通品德的人物,在普通的环境中,彼此处于对立的地位,它们的地位逼使他们明知故犯地、争着眼睛地相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而他们当中,没有一方是完全错误的”。
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这样的悲就是深刻的悲,才是至悲,最美的悲。
选自顾颖《从“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看悲剧美感》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本华认为不幸是人生所固有的,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这也是第三种悲剧所展示出来的。
B. 叔本华说“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并不具有悲剧美;最具悲剧美的是“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C. 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这种观点与叔本华所说的真正的悲剧美一致。
D. 王国维、鲁迅、张爱玲都非同寻常地关注悲剧,并且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成功的体现了第三种悲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曹禺受叔本华悲剧观的影响,把《雷雨》的写作意图定位为表现天地间的残忍,这在无过错的四凤和周冲的死身上得到了体现。
B. 周朴园是《雷雨》人物不幸的制造者和元凶,是他造成了四凤和周萍的死,他逼疯了鲁侍萍和蘩漪,但自己最终却没有死。
C. 周冲是《雷雨》中最天真、纯洁的一个人物,他短暂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美好的梦想而追求着,最终却为救心爱的人而死。
D. 《雷雨》实际的情节和剧中人物的结局,很好地诠释了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尤其在主要人物周朴园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人物的矛盾冲突、剧本的结局安排上、所表达的主题上,
相对比较单一。
B. 曹禺创作的剧本超越了中国传统戏,他笔下的人物很难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常常是好坏兼备,丑美并具,表现出人性的深度。
C. 中国传统戏剧都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曹禺突破了这一点,他把笔触深入到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多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痛苦。
D. 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形象,他的悲剧写出了痛苦的深刻性,表现处于对立的地位的普通人物在普通环境下相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本文阐述了有关“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的内涵,并借助曹禺的《雷雨》进行了剖析。
文章整体阅读难度不大。
三道小题着重考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原文中依据较为明显,整体难度较小。
1. “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也具有悲剧美,只不过不是“最具悲剧美”。
2. 四凤和周萍的死,不能归咎于周朴园,他逼疯了鲁侍萍和蘩漪,也有点夸大其词。
3. 中国传统戏剧都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不对,应该是大多是这种模式。
点睛:
解答社科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做题前,以每分钟300—400字的速度,浏览全文,标出段落、句子序号,大体上明晓各大段意思,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解决如下问题: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每一段大体写什么;段与段之间关系怎样;文章整体写作思路怎样;并标出各段重点词语、句子、以明白文章内容;标出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以此为下一步做题做准备。
二、审视题干,以枝寻踪
这一步完成两项工作。
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做题原则;第二,细读选择枝,提取重要信息,返回原文,以枝寻踪,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题枝还是文本(材料)都要认真阅读、思考、比较。
一言以蔽之,此步骤的关键是压缩阅读范围,为第三步推出答案做准备。
三、锁定句子,认真比较
此步骤在上一步基础上,继续缩小范围,找出题枝对应的句子,认真比较,找出区别点,以文本(材料)为依据,判断题枝的正误,推出答案。
四、了解设题玄机,沙中拣金
命题专家在设置题干时,往往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方式出题,暗设玄机(陷阱),若熟知以下规律,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陷阱)得出正确答案。
1.无中生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推断出来的答案。
2.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即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以全局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以此作为干扰项,使考生做出错误判断。
3.因果混乱。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把“因”当“果”或把“果”当“因”;二
4.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
5.已然与未然。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物(未然)说成既成事实(已然),或反之。
6.曲解原意。
指对词语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7.信息残缺。
信息残缺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使信息不全面,表述不准确。
8.偷换概念(混淆概念)。
此指命题者在题项中故意将几个概念混淆或交换,混淆视听,设下陷阱。
9.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意将“主要”与“次要”颠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
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
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
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
”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
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
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
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
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
她抬起头来看我。
那个瞬间,我心疼了。
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
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
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
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
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
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
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
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
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
”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
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
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
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
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
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
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
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 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
C. 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是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D. 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
使她决心留下来。
E. 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5. 小说第5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4. AC 5. ①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所在镇子学校的破旧。
②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
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暖暖成长成熟。
6. (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炼后的成长。
①对父亲态度的变化。
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
②自己由张扬到朴素。
原来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
③做事认真,顾及他人心理。
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的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
①老师热爱学生。
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
②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都送给老师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
③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她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
4. B项,“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理解有些牵强。
D项,“‘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表述不恰当,是重要情节。
E项,对谋篇布局的分析错误,本文的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经历磨炼后,逐步成长成熟。
5.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答时应先概括环境本身的特点,然后再从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对表达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这两个主要角度来分析。
点睛: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二、渲染气氛。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
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能孕育人的气质,涵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化小说的主题。
6. 本题为探究题。
两种观点赞同哪一种都可以,分析时一定要紧扣文本本身的内容。
若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炼后的成长”,分析要从对父亲的态度、自身外在与内在的变化这两方面展开;若认为“抒写的是在艰难的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就要从老师对待学生与学生感激老师这两方面展开。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
2017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
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9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
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
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
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年7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
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
”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70多年。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
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
20世纪50年代初,
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
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15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
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
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
自1958年开始,霍先生就因他曾经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
“文革”之初,又因曾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抄家、游街、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然而,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
平反之后,霍先生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
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等。
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 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1982年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今天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
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
7.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开,行文简练自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国传统儒士形像。
B. 霍松林先生幼年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经历,给他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为他以后专业于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C. 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D. 如果没有霍松林先生的《文艺学概论》,我国第一本新型文艺理论教材会延迟出现,这将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一大遗憾。
8. 霍松林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请简单概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9. 在霍松林先生身上具备哪些中国传统文人所具备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霍松林先生七十多年专注于文学研究和教书,笔耕不辍,这样的一辈子简单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