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知识清单】 (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重点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各自的定位
目标
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5.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和维护海洋权益
我国的海洋国情
①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②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
2.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理背景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人均可利用土地少,决定了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人均可利用资源量少且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区域开发会受到自然资源实际情况的制约,过度开发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决定了我国不适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我国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2)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主体功能区
地域类型
主体功能
产业基础
问题及发展方向
优化开发区域
城镇化地区
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4河北、2024北京、2024湖北、2023重庆、2023江苏、2023福建、2023海南、2023全国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2024安徽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和主体功能区
►核心概念
交通运输方式、区域发展、交通运输线、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四大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快速增长,民航机场才得以建设,并不断扩建
需求的分布
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非洲铁路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多从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未形成相对完善的铁路网
3.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资金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站点的等级、规模: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第二
产业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三
产业
①降低运输成本:缩短运输距离,节约运营时间和运输成本;②提升运输能力: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缓解原有运输方式的压力;③带动沿线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人口
促进人口迁移
城市
①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②扩大城市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利于与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③改善基础设施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维护海洋权益
海洋权益
指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
海洋权益范围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其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预计到2022年旅客吞吐量为4500万人次,并预留了2050年1.3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成为各项指标位居全球前列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2)社会效益:①有利于加快社会发展速度;②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③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1.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区域发展战略
概念
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特点
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制定原则
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3)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东北亚、俄罗斯的传统开放优势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背景
优势条件
具体表现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①内河航运发达,以长江为轴线,联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内陆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②京沪、京九、京广等南北铁路干线在此交会﹐配合建设较完善的高速公路网,长江经济带接南济北,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求等
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
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需求特点
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实例
需求量大小
需求量决定交通线的标准和场站规模: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
专题16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内容速览
►高考考情·速览(三年考情分析)
►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建构)
►基础知识·清单(4大知识点)
●交通运输方式●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能力·拓展(5个能力点)
能力点一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分析能力点二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分析
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①地表水资源丰富;②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③丰富的旅游资源;④生物基因宝库
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①是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②是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③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①上海、武汉、重庆是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②城市分布密集,数量众多;③人口众多,技术与管理先进;④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较大,市场广阔
差
差
好
差
最差
连续性
差
好
好
差
最好
2.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多、快、好、省
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价值、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具体如图所示:
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是运输方式的四大评价指标。因此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除了上述要求外,还应考虑运输起点与终点之间的实际交通状况,即现有交通条件;尽量减少调运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避免重复运输。
1.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仅关注单种运输方式的运速,更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输时效。
运输方式
项目
水路
铁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运速
慢
较快
较慢
快
运价
低→高
灵活性
(2)资金能够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1.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变化的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发展速度及形态的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经济效益
角度
具体表现
三
次
产
业
第一
产业
促进沿线农产品外运,提高商品率,扩大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3.采用优选法确定货运方式
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运距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原则
内容
案例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便准,以及交通运输网密度等,都应根据运输需求而定。
我国根据运输需求把普通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不同级别。
为了减缓坡度,公路盘山而建,呈“之”字型分布。
尽量少占土地原则
交通线、站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高速铁路的建设一般都采用高架的形式进行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占用耕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除了飞机外,还集合了多种交通工具替换中心将公路,高铁,公交,以及地铁全部归纳在一起。形成一张世界上最为高效的地下交通运输网络。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开展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③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金属矿物资源、海洋生物种类、潮汐能、波浪能等丰富
④海洋灾害种类多: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⑤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入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⑥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需求本身的差异性
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要求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合理衔接、转运,实行联合运输,发展综合运输
从北京南站去首都国际机场需要长距离中转,效率低下;而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可以实现高铁与航空便利转运
需求的增长
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运输需求增加,则交通布局必然随之增加线路和站点的密度、提高建设标准
能力点三交通运输中常见措施应用能力点四桥梁布局
能力点五一带一路的累累硕果
►素养提升·训练(模拟+真题)
知识点
三年考情
具体考点
交通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024江苏、2023广东、2023湖南、2023浙江、2024湖北、2024吉林、2024浙江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重点开发区域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开发基础较弱,未来开发潜力大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提供农产品
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
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
重点生态功能区
提供生态产品
生态环境脆弱,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
禁止开发区域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散布在其他开发区域之中,提供生态和游憩产品、精神财富
北京站、广州站规模大,而一般的县级火车站规模很小;京沪高铁线路标准高,时速可达350 km/h,而西部山区标准较低
需求量的区域差异
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布局的重点: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所以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之间建有高铁、高速公路等多种、多条交通线路;京沪高铁只在重点城市设置车站
(2)发展措施
4.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
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战略定位
基本措施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时间
区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
放之前
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
放以后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新时期
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各自的定位
目标
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5.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和维护海洋权益
我国的海洋国情
①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②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
2.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理背景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人均可利用土地少,决定了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人均可利用资源量少且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区域开发会受到自然资源实际情况的制约,过度开发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决定了我国不适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我国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2)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主体功能区
地域类型
主体功能
产业基础
问题及发展方向
优化开发区域
城镇化地区
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4河北、2024北京、2024湖北、2023重庆、2023江苏、2023福建、2023海南、2023全国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2024安徽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和主体功能区
►核心概念
交通运输方式、区域发展、交通运输线、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四大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快速增长,民航机场才得以建设,并不断扩建
需求的分布
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非洲铁路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多从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未形成相对完善的铁路网
3.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资金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站点的等级、规模: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第二
产业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三
产业
①降低运输成本:缩短运输距离,节约运营时间和运输成本;②提升运输能力: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缓解原有运输方式的压力;③带动沿线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人口
促进人口迁移
城市
①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②扩大城市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利于与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③改善基础设施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维护海洋权益
海洋权益
指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
海洋权益范围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其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预计到2022年旅客吞吐量为4500万人次,并预留了2050年1.3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成为各项指标位居全球前列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2)社会效益:①有利于加快社会发展速度;②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③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1.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区域发展战略
概念
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特点
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制定原则
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3)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东北亚、俄罗斯的传统开放优势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背景
优势条件
具体表现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①内河航运发达,以长江为轴线,联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内陆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②京沪、京九、京广等南北铁路干线在此交会﹐配合建设较完善的高速公路网,长江经济带接南济北,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求等
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
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需求特点
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实例
需求量大小
需求量决定交通线的标准和场站规模: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
专题16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内容速览
►高考考情·速览(三年考情分析)
►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建构)
►基础知识·清单(4大知识点)
●交通运输方式●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能力·拓展(5个能力点)
能力点一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分析能力点二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分析
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①地表水资源丰富;②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③丰富的旅游资源;④生物基因宝库
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①是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②是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③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①上海、武汉、重庆是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②城市分布密集,数量众多;③人口众多,技术与管理先进;④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较大,市场广阔
差
差
好
差
最差
连续性
差
好
好
差
最好
2.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多、快、好、省
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价值、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具体如图所示:
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是运输方式的四大评价指标。因此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除了上述要求外,还应考虑运输起点与终点之间的实际交通状况,即现有交通条件;尽量减少调运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避免重复运输。
1.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仅关注单种运输方式的运速,更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输时效。
运输方式
项目
水路
铁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运速
慢
较快
较慢
快
运价
低→高
灵活性
(2)资金能够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1.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变化的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发展速度及形态的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经济效益
角度
具体表现
三
次
产
业
第一
产业
促进沿线农产品外运,提高商品率,扩大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3.采用优选法确定货运方式
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运距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原则
内容
案例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便准,以及交通运输网密度等,都应根据运输需求而定。
我国根据运输需求把普通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不同级别。
为了减缓坡度,公路盘山而建,呈“之”字型分布。
尽量少占土地原则
交通线、站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高速铁路的建设一般都采用高架的形式进行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占用耕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除了飞机外,还集合了多种交通工具替换中心将公路,高铁,公交,以及地铁全部归纳在一起。形成一张世界上最为高效的地下交通运输网络。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开展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③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金属矿物资源、海洋生物种类、潮汐能、波浪能等丰富
④海洋灾害种类多: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⑤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入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⑥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需求本身的差异性
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要求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合理衔接、转运,实行联合运输,发展综合运输
从北京南站去首都国际机场需要长距离中转,效率低下;而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可以实现高铁与航空便利转运
需求的增长
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运输需求增加,则交通布局必然随之增加线路和站点的密度、提高建设标准
能力点三交通运输中常见措施应用能力点四桥梁布局
能力点五一带一路的累累硕果
►素养提升·训练(模拟+真题)
知识点
三年考情
具体考点
交通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024江苏、2023广东、2023湖南、2023浙江、2024湖北、2024吉林、2024浙江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重点开发区域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开发基础较弱,未来开发潜力大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提供农产品
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
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
重点生态功能区
提供生态产品
生态环境脆弱,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
禁止开发区域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散布在其他开发区域之中,提供生态和游憩产品、精神财富
北京站、广州站规模大,而一般的县级火车站规模很小;京沪高铁线路标准高,时速可达350 km/h,而西部山区标准较低
需求量的区域差异
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布局的重点: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所以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之间建有高铁、高速公路等多种、多条交通线路;京沪高铁只在重点城市设置车站
(2)发展措施
4.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
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战略定位
基本措施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时间
区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
放之前
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
放以后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新时期
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