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珞巴族的_亲密接触_厦门市援藏干部_米林县县委书记刘金柱讲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人民论坛 2010 06 上
·
才召村的民居极具珞巴民族特色,走进村落,就能亲身体验到珞巴的民俗民风。

可见当时建设者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今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奠定基础的良苦用心。

达娃村长的小木屋就在村口,院子里还晒着刚刚从山上采下的羊
与珞巴族的“亲密接触”
2007年7月,受组织选派,我到西藏米林县开展援藏工作并任县委书记。

3年的援藏工作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自治区、地区各级领导和米林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

特别是持续改善珞巴族群众生产生活的事迹,引起了很多人对我们援藏干部的关注。

好日子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房住
米林县有珞巴族群众1421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是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地,才召村是珞巴族集中居住的主要村庄。

自2001年厦门市对口支援米林以来,我们始终把改善珞巴族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持续不断的援藏,
昔日贫困落后的珞巴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2009年南伊乡珞巴族群众人均收入达到了5700多元,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所有农牧民都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通电、通车、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100%,90%的家庭通了电话,65%的家庭有了手机。

过去完全靠刻木结绳记事的珞巴族人民,现在有了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和科技人员,有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针对才召村珞巴族群众居住条件简
陋、生活条件差的状况,在充分调研和反复征求珞巴族群众的意见后,我们对才召村实施整村安居工程建设。

南伊乡才召村的珞巴族群众迎来了从 “山洞”
达娃村长的幸福生活
——厦门市援藏干部、米林县县委书记刘金柱讲述
肚菌。

米林县县委书记、援藏干部刘金柱告诉记者,现在这种羊肚菌市价能卖到近千元一斤,后边的山上可都
是宝贝。

达娃村长刚从山上劳作回来,听说采访组到了,坚持要在屋里换上本民族的服饰才出来见客,于是一个穿着黑色套头大坎肩,戴熊皮压制的有沿盔帽,帽沿上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的威猛猎人就出现在记者面前。


里的摆设现代与传统融合,从墙上悬挂着的弓箭、长矛,依稀可见珞巴族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

同时屋里电视、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漂亮的藏式家具摆放四周,自来水、沼气通入厨房,又是一派现代气息。

达娃村长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听老人讲,珞巴族千百年来一直住在南伊沟深山里的树皮屋中,屋中除
到民房、从民房到独具珞巴特色的“别
墅”的二次变迁。

好日子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房住。

由于历史原因,珞巴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与全县农牧民相比还是慢了一拍。

才召村共有200多亩耕地,耕地少且地质条件差、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导致群众口粮无法自给,这是影响致富的主要因素。

增加耕地成为解决口粮的有效途径。

在才召附近有300多亩米林农场(系林芝地区直属国有企业)耕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直闲置。

2007年9月,在反复论证和多方协调下,我们和福建省队决定投资180万元、争取自治区有关部门资金200多万元,实施才召村温饱工程。

口粮问题解决后,厦门市援藏干部积极扶持才召珞巴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帮助建立草莓种植基地、犏牛养殖基地,特色农牧业迅速兴起,年带动群众人均增收300多元。

争取福建省援藏队资金80多万元,修建了100多亩观光果园,为珞巴族群众栽上“摇钱树”。

珞巴群众增收的门路越来越多了,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了。

时间 _ 2010年4月6日
采访地点 _ 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才召村
访组)1
2
3
4
■(责编 王慧 美编 澎湃)
1.珞巴结婚仪式
2.珞巴姑娘
3.氆氇编织
4.才召村农家书屋
June 2010 PEOPLE'S TRIBUNE 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