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22-2021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课时作业: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转化形式

⎪⎪⎪化石燃料燃烧—
动物遗体分解—火山喷发—动植物呼吸—――→产生

气 的
CO 2
――→消耗
⎪⎪⎪⎪

光合作用
—溶解
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的形成
(1)溶洞形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乳石、石笋形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高炉炼铁
(1)原料:______和__________(主要成分是______)。

(2)过程(实际起还原作用的是______) ①CO 的产生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铁矿石被还原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燃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垢
(1)主要成分:____________。

(2)形成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在无机物和有机物间的转化
1828年,德国化学家______用无机物氰酸铵(NH 4CNO)首次合成了有机物__________[分子式为CO(NH 2)2],开创了以含碳无机化合物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先河。

学问点1 自然界中碳元素的转化
1.(1)图瓦卢是由多个珊瑚礁形成的岛国。

由于大气中CO 2含量的剧增,大量珊瑚礁(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被海水侵蚀,其缘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引起温室效应的人为缘由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把握温室效应,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少方法和设想。

有人依据液态CO 2密度大于海水密度的事实,
设想将CO 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以减小大气中CO 2的浓度。

为使CO 2液化,可接受的措施是( )
A .减压、升温
B .增压、升温
C .减压、降温
D .增压、降温
(4)科学家争辩发觉,用“汽水”(一种能释放CO 2的弱酸性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缘由是它能( )
①加强呼吸作用 ②加强光合作用 ③改良碱性土壤、调整pH ④加强植物蒸腾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5)快速、有效地减缓大气中CO 2大量增加的生态学措施是( ) A .使用自然 气等燃料 B .把握全球人口增长 C .植树造林,爱护森林
D .马上削减煤和石油的燃烧
学问点2 生产和生活中碳元素间的转化
2.古代的“药金”外观与金相像,常被误认为是金子。

冶炼方法如下:将碳酸锌、赤铜(Cu 2O)、木炭混合加热至800℃得金光闪闪的“药金”。

(1)“药金”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关冶炼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基础落实
1.下列不属于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过程的是( ) A .植物光合作用
B .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终变成二氧化碳等物质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海水吸取,通过水生生物的贝壳和骨骼转移到陆地
D .石墨矿的开采利用
2.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固体单质是( )
A .H 2
B .
C C .Fe
D .CO
3.下列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 A .氯气 B .氮气 C .一氧化碳 D .甲烷
4.要除去CO 2气体中的CO ,常用的方法是( ) A .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B .通过燃烧的炭层 C .通过水
D .通过燃烧的CuO 粉末
5.形成钟乳石的主要化学反应是( )
①CaO +H 2O===Ca(OH)2 ②Ca(OH)2+CO 2===CaCO 3+H 2O ③CaO +CO 2===CaCO 3 ④CaCO 3+CO 2
+H 2O===Ca(HCO 3)2 ⑤Ca(HCO 3)2=====△
CaCO 3+H 2O +CO 2↑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6.地球大气中CO 2、CH 4等气体含量上升,会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即产生“温室效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把握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趋势是社会可持续进展的保障
B .CH 4是目前全球变暖的最主要温室气体
C .大气中CO 2含量猛增,会破坏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平衡
D .遏制全球变暖趋势的最有效措施是削减使用化石燃料 练方法技巧——利用反应本质巧推断
7.用足量的CO 还原32.0 g 某氧化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60 g 沉淀,则该氧化物是( )
A .FeO
B .Fe 2O 3
C .CuO
D .Cu 2O 练综合拓展
8.设定下图所示装置中的反应是完全进行的:
(1)分别写出A、B、C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是少量的,将可能观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上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下面的装置将肯定量的CO2和CO的混合气体进行分别和干燥。

(图中的a、b均为可以把握气体的通过和液体的加入的止水夹和活塞,试验前均已关闭,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省略)。

请选择适宜的试剂,完成上述试验。

可供选择的试剂有:浓硫酸、稀硫酸、浓盐酸、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1)甲装置的瓶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乙装置的瓶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2)打开a时,首先分别出的气体是________(填名称);要得到另一种气体,正确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了测定人体新陈代谢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某同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试验装置:
试验用过量NaOH溶液吸取气体中的CO2,精确测量瓶Ⅰ中溶液吸取CO2后增重及剩余气体的体积(试验时只用嘴吸气和呼气),请填空。

(1)图中瓶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试验装置尚有如下A、B、C、D 4种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填代号)。

A.在E处增加CaCl2干燥管
B.在F处增加CaCl2干燥管
C.在E、F两处增加CaCl2干燥管
D.不必增加干燥管
(3)将插入溶液的导管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如图Ⅲ),有利于提高试验的精确度,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验时先缓缓吸气,再缓缓呼气,反复若干次,得如下数据:瓶Ⅰ增重a g,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b L,该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列出算式)为________。

(5)试验时若猛呼猛吸,会造成担忧全后果。

猛吸时会______________,猛呼时会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基础落实
一、
2.(1)CaCO3+CO2+H2O===Ca(HCO3)2
(2)Ca(HCO3)2=====

CaCO3+CO2↑+H2O
二、
1.(1)焦炭铁矿石Fe2O3(2)CO①C+O2=====
点燃
CO2;C+CO2=====
高温
2CO②3Fe2O3+CO=====
高温
2Fe3O4+CO2Fe3O4+CO=====
高温
3FeO+CO2FeO+CO=====
高温
Fe+CO2
2.①2C+O2(不足)=====
点燃
2CO②2CO+O2=====
点燃
2CO2③C+O2(充分)=====
点燃
CO2④CO2+C=====
高温
2CO 3.(1)CaCO3等(2)Ca(HCO3)2=====

CaCO3↓+CO2↑+H2O
4.维勒尿素
对点训练
1.(1)CaCO3+CO2+H2O===Ca(HCO3)2
(2)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3)D(4)B(5)C
解析二氧化碳微溶于水,溶于水后会与碳酸钙反应,导致碳酸钙溶解。

增大压强、降低温度有利于气体液化。

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CO2;植物蒸腾作用与外界温度及水分有关,与CO2的浓度无关;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取CO2,且CO2溶于土壤的水生成的碳酸电离的H+可以改良碱性土壤、调整pH,促进植物对Ca2+、Mg2+的吸取。

所以“汽水”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能源的消耗也将进一步增多,所以不行能马上削减煤和石油的燃烧,使用自然气等燃料也会产生CO2,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取大量的CO2,且见效快。

2.(1)Zn、Cu
(2)ZnCO3=====
高温
ZnO+CO2↑C+2Cu2O=====
高温
4Cu+CO2↑C+2ZnO=====
高温
2Zn+CO2↑解析解答本题可借用“相像类推”,将旧学问迁移应用于题给信息。

解题思路为:由碳酸钙、碳酸镁在高温时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事实可推知:碳酸锌在高温时也分解,生成氧化锌和二氧化碳气体;由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时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的事实可推知:碳在高温时也能将赤铜(Cu2O)中的铜和氧化锌中的锌置换出来,本身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课后作业
练基础落实
1.D[A、B、C三项都属于碳的循环;石墨矿的开采利用属于人类生产,不属于自然界中碳的循环。

] 2.B[碳能燃烧,并且常用作还原剂。

]
3.C[CO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力量比O2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力量强;氯气有毒,但不与血红蛋白结合。

] 4.D[CO不同于CO2的性质是它具有还原性,要除去CO应选氧化性的物质与之反应,将其耗尽,CuO 具有氧化性。

]
5.D 6.B
练方法技巧
7.B [n (CO 2)=n (CaCO 3)=
60 g
100 g·mol -1
=0.6 mol ,分析CO 还原氧化物的反应本质为:CO +[O]===CO 2,
氧化物中所含O 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6 mol 。

结合选项,若氧化物含有1个O 原子,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32.0
0.6
=53.3,不合题意;若氧化物含3个O 原子,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0
0.2
=160,B 符合题意。

]
练综合拓展
8.(1)CaCO 3=====高温
CO 2↑+CaO CO 2+C=====高温
2CO 3CO +Fe 2O 3=====高温
2Fe +3CO 2
(2)生成白色沉淀后又渐渐溶解 CO 2+Ca(OH)2===CaCO 3↓+H 2O ,CaCO 3+CO 2+H 2O===Ca(HCO 3)2 解析 这是一道对C 、CO 、CO 2性质进行综合考查的题目。

所需要把握的学问点有CaCO 3具有热不稳定性、CO 2+C=====高温
2CO 、CO 的还原性(高温条件)、CO 2是酸性氧化物等。

尤其是CO 2作为一种多元酸酸酐,与不同量的碱反应时,产物有酸式盐和正盐之别,需要引起特殊留意,若需充分吸取CO 2,需要过量的碱。

假如仅仅是鉴定CO 2的存在,可以用澄清石灰水。

而假如吸取CO 2,则最好选用足量的肯定浓度的NaOH 类碱溶液(因澄清石灰水中OH -浓度较小)。

9.(1)氢氧化钠溶液 稀硫酸(或浓硫酸) 浓硫酸 (2)一氧化碳 关闭止水夹a ,打开活塞b
解析 要把CO 2和CO 的混合气体进行分别,可从二者的化学性质差异入手,由于CO 是不成盐氧化物,与碱溶液不发生反应;而CO 2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碳酸盐。

在分别时,先把CO 2转化为碳酸盐的形式贮存到甲瓶中,再将CO 分别出来,通过分液漏斗向甲瓶中的碳酸盐溶液里加入硫酸,此时碳酸盐就会转化成CO 2,再通过乙瓶中浓硫酸的干燥后,就可以达到分别二者的目的。

值得说明的是在甲瓶中盛放的应是氢氧化钠溶液,而不适宜用澄清石灰水,由于氢氧化钙属于微溶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小(为0.165 g),它吸取CO 2的容量很有限。

10.(1)除去被吸入的空气中的CO 2 (2)D
(3)可增大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使气体中的CO 2被充分吸取
(4)a g 44 g·mol -1×22.4 L·mol
-1
b L +a g 44 g·mol -1×22.4 L·mol
-1
×100%
(或 5.6 a 11 b +5.6 a
×100%) (5)把瓶Ⅰ中的NaOH 溶液吸入口中 把瓶Ⅱ中的NaOH 溶液吹出瓶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