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1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4学业分层测评 1.1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觉了距今有6 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 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觉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D.雅鲁藏布江流域
2.在该流域还发觉有4 000多座类似遗址,其缘由是()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B.人口众多
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
【解析】第1题,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四周,西安位于黄河流域。
第2题,农村聚落的进展与农业生产力亲密相关,社会进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展。
【答案】 1.B 2.A
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建筑设计风格不仅融入地方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且很多建筑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
下图为我国某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吊楼。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3~4题。
3.该种聚落建筑主要分布在()
A.青藏高原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D.西南地区
4.图中建筑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A.地形B.气候
C.水源D.土壤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此类建筑为云南侗族的吊脚楼,它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由于云南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湿热,吊脚楼高架起来可以防潮、防野生动物攻击,并利于通风。
【答案】 3.D 4.B
5.我国某地地处内陆,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多高大山脉,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平顶房,以大型聚落为主
B.多斜顶房,以中小型聚落为主
C.多平顶房,聚落密度小
D.多斜顶房,聚落密度大
【解析】依据题目所给材料分析,该地应为我国新疆。
该地因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所以多平顶房。
因该区降水少,沙漠面积大,人口和聚落多呈点状散布于有地下水出露或有河流的绿洲上,聚落规模小,密度小。
【答案】 C
城市,从文字上讲,“城”是一种防备性的工事,“市”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场所,最早的“城市”就是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为适应人们对生产、生活、防备等方面的要求而集聚形成的,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快速进展。
据此回答6~7题。
6.城市的形成必需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①社会大分工②现代工业的进展③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④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7.从城市的进展过程看()
①人口和产业始终向城市集中②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加强③城市经济持续集聚
④城市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6题,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消灭剩余产品,为城市的形成打下物质基础;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消灭,其次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别,消灭商
品生产及交易场所——集市。
第7题,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进展,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城市进展后期,消灭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社会经济表现出显著的集中趋势。
【答案】 6.C7.C
8.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
①人口的文化素养、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②人口从事的职业、性别构成有很大差异③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有很大差异④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城市是非农业人口聚集地,主要从事其次、第三产业活动,人口稠密,科技信息发达,是区域经济、文化等中心;乡村是农业人口聚集地,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文化素养、生活方式、从事的职业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答案】 D
[力量提升]
9.某地理爱好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争辩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
阅读材料,依据所学学问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流内湾环绕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生疏。
材料二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学问,试从聚落平安、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缘由。
(2)利用气候有关学问解释我国北方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建筑。
(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觉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缘由。
【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可知,凸岸三面环水,有利于军事防备;凸岸水流速度小,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
第(2)题,北方地区房屋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避寒。
第(3)题,依据图示可知,凹岸河水流速快,流水侵蚀猛烈,水域较凸岸深,利于港口建设。
【答案】(1)平安:凸岸有河水三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备;
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
(2)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
(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猛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
10.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D四城市中可能较早形成的两城市是__________(填代号),缘由是
__________。
(2)A、D两城市兴起的共同缘由是__________。
促进和限制A城市进展的因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下图中①~④表示B、C、D、E四城市的职能及区位。
请合理搭配:B-(),C-(),D-(),E-()。
(4)按目前图中呈现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形成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
(5)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字母所示地区适于进展的农业类型分别是G__________,
H__________。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认真读图,看清图中的字母表示的城市地理特征,然后再分析比较得出答案。
第(1)题,从A、B、C、D四城市的环境看,B、C两城市位于平原,接近海洋、河流,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而D、A分别位于山区和沙漠,但有矿产资源,可能是由资源开发而进展起来的。
由此推断B、C进展较早。
依据此分析可解答第(2)题:A、D进展的共同缘由是矿产资源的开发。
A位于沙漠,限制性因素是水。
第(3)题,依据图示信息可知,E为②(四周有很多风景名胜),D为③,B为①(两条河流交会处,有铁路,交通便利),C为④。
铁路枢纽与河流交会处,是城市选择的抱负条件,因此第(4)题中的F应标在铁路BC与BE交会处。
第(5)题,G处有草地,H处有农田,分别适合进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答案】(1)B、C①水运便利;②水源充分;③平原地形
(2)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气候干旱,水源缺乏
(3)①④③②
(4)铁路BC和铁路BE交会处
(5)畜牧业种植业
11.读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我国早期的城市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________________地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带动下,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快速进展,如上海、天津等;而宽敞内地经济进展缓慢,城市进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2)从地形上看出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缘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气候上看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___,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大城市大多是各级行政中心,这说明________对城市的影响较为深刻。
【解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我国早期的城市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沿海、沿江地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带动下,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快速进展,如沿海的上海、天津等;我国的大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缘由是这些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优越。
【答案】(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沿海、沿江
(2)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农业发达,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人口集中东部季风区气候适宜,降水较丰富,气温适中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