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人口转变到二次人口转变_现代人口转变及其启示_刘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传统人口转变的理性思考,让过去和今天的人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人口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轨 迹,也意识到这一变化背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但是对人口转变的经典描述 及其理论阐释,未能回答在实现了“低、低、低”的相对动态平衡、甚至不完全平衡后,未来的全球人口 发展会走向何方? 这被认为是传统人口转变理论的“软肋”、即它的理论局限性是未能预测人口可能 的未来。
在经典人口转变模型中,四个演变阶段为人们所熟知和认同。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新变化 的出现,有学者在人口转变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人口转变的第五个阶段和“可能的”第 六个阶段①。
第五阶段特指人口生育水平长期低于更替值、在结构性因素的作用下总死亡率甚至超过出生率 而形成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这一阶段由于生育率长时间低迷、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生死力量 对比发生逆转使总人口最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持续减少,而大规模国际移民又不被接受。
1 如何理解人口转变:从经典到现代
人口转变,是西方学者在观察了西欧等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其相互关系变化的历史过 程后,通过经验概括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人口转变狭义、传统的理解,特指在工业革命及由此带 来的工业化、城市化 和 现 代 化 推 动 下,人 口 再 生 产 类 型 从“高、高、低 ”,经 历“高、低、高 ”的 过 渡,向 “低、低、低”现代模式转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表现出人口动态变化的阶段性特征,而且折射 着人口转变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此,从 1934 年法国人口学家 兰德里出版《人口革命》一书,到诺特斯坦等众多学者对传统人口转变现象和原因的阐释,再到寇尔等 学者的补充、拓展,近百年来,人类对人口转变的规律性认识,伴随着经典人口转变理论的日趋丰富在 不断深化。在这中间,不同学者的研究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两件事: 其一,反映规律的人口转变已经 或将要经历哪些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其二,在转变的背后有什么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背 景与动因。而主要根据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从高到低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从高位、低效到低位、高效 的“准”动态平衡来诠释人口过程的历史性转换,就成为对人口转变的“标准解释”。在今天看来,这 是对人口转变的狭义理解。
1期
刘 爽 卫银霞 任 慧 从一次人口转变到二次人口转变
17
根据对人口转变的经典诠释,传统的狭义人口转变过程有着一个显现普适性特点的标准模型。 按照这一模型,现代人口转变可以确定至少要经历四个阶段( 见图 1) 。目前除极少数发展中国家仍 处在第二阶段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三阶段,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已处在第 四阶段,个别国家甚至走的更远。
* 本研 究 为 国 家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基 地 重 大 课 题“中 国 特 色 人 口 转 变 道 路 的 理 论 研 究”成 果 的 一 部 分,项 目 号: 05JJD840146。
16
人口研究
36 卷
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构成 了过去一个多世纪世界人口发展、变化的主旋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深刻且长远的 影响,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以至政治生活的轨迹。时至今日,现代人口转变仍在全球范 围内继续扩散和蔓延。尽管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制度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传统以及 自然资源禀赋等的巨大差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走向不尽相同,但是在生产力革命的驱动下,人 口从低质、低效的传统动态“平衡”向高质、高效的现代动态“平衡”的转变,却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 上百年来的共同实践,反映了人类人口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尽管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制度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传统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的巨大差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走向不尽相同但是在生产力革命的驱动下人口从低质低效的传统动态平衡向高质高效的现代动态平衡的转变却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上百年来的共同实践反映了人类人口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第 36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Vol. 36,No. 1 January 2012
15
人口研究 Population Research
*
从一次人口转变到二次人口转变
———现代人口转变及其启示
刘 爽 卫银霞 任 慧
【内容摘要】在扼要解析狭义人口转变及其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提出,是 结合人口“中间变量”从广义上阐释了人口变化的内在动因与作用机理,进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 层面引入了对现代人口转变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思考。主张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蕴 涵着婚姻、生育、家庭、健康、人口调控等系列转变。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已露端 倪。最后特别指出人口转变不仅仅是人口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其嵌套的社会变迁,两者关系的空前紧 密折射着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过去 30 年中国通过计划生育让人口“适应”了经济腾飞,而今后三、 五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应使人口的“主体”地位逐步复归,让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人口变化与社会需 求,提高人口生存与生命质量,这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
过去数十年,中国也经历了历史空前的现代人口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是在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的 背景下实现的,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人口发展的轨道,而且给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及社会进步做 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人口转变顺应了全球现代人口转变的潮流,符合人口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但同时,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政府主动干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快速实现的,这是一条既不 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众多发展中国家、独具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道路。这一道路不但为世界各国 的人口调控实践提供了不一样的范例,而且丰富、拓展和深化了人类对人口转变现象的理性思考,赋 予了人口转变理论新的内涵。
Keywords: Demographic Transition,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First Demographic Transition,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uthors: Liu Shuang is Professor,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Wei Yinxia and Ren Hui are Graduate Students,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Email: liushuang@ ruc.edu.cn
Liu Shuang Wei Yinxia Ren Hui
Abstract: Based on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narrowly -define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the classical model,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oposed theory of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broadly interpret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demographic changes by drawing upon the demographic " intermediate variables" ,reflect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social changes at the macro,meso and micro levels.Demographic transition is a multi - dimensional dynamic historical process,involving a set of transitions on marriage,reproduction,family,health,population control etc.Demographic transition is not only demographic change,but more importantly,is its nested social change.The unprecedente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reflects the social changes and social needs.Over the past 30 years China has made its population be adap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family planning.In the next 30 to 50 years or even longer,China should mak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 adapted to the changes and needs of the population.The end of development is to improve population survival and enhance life quality.
如果说提出人口转变的第五、第六阶段仍只是在狭义人口转变范围内的讨论,那么对引致人口转 变影响因素的认识,则是广义理解现代人口转变的一个重要成长点。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狭义人口 转变,除了从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等宏观影响因素和从孩子价值、家庭决策机制等微观影响因素 展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外,一些新的动力要素进入了人口转变的理论视野。这些要素包括社会安全、家庭发展、代 际间社会流动、制度禀赋组合等。反映出人口转变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不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人口变 化,而更多地体现和折射着更广泛、深刻、影响久远的社会变化。因此,在新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中,狭 义理解人口转变,虽然给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以启迪和标识,但其局限性已越来越明显。一是对人口转 变的狭义理解只关注到人口的数量变化,并未关注到人口的结构性问题,而目前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
虽然对于人口转变第五、第六阶段是否存在,国际人口学界并无权威定论,但是这一说法本身具 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在尝试回答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未能回答的问题,即当人口再生产类型实 现“低、低、低”模式之后,人口增长会走向哪里。而不谋而合的是,21 世纪初,在国内的人口转变研究 中,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后人口转变”。这一概念特指“人口转变结束以后的人口发 展时期”,认为它是继前人口转变时代、人口转变时代之后的又一个预示着人口长期发展形态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将经历准均衡和稳定均衡两个阶段。“人口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在更替生育率水平条件下 实现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的稳定或静止状态。”由此“拓展人口转变理论,建立一个涵容性更强、视野 更广阔的人口长期发展理论的框架”( 李建民,2000) 。可见,关注人口转变完成后的人口走向,是国内 外学者的共同点,不 同 的 只 是 看 得 更 远 或 更 近、侧 重 的 是 对 未 来 规 律 性 的 描 述 还 是 对 内 在 动 因 的 阐释。
第六阶段则被西方学者视为只是“可能的”人口未来发展阶段。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 Myrskyla M,Kohler H - P,Billari F,2009) 认为: 国家财富( 如用人类发展指数 HDI 来衡量) 与人口出生率的负 相关关系实际上是一种 J 模式。在中、低的人类发展水平上,发展本身是促进生育率下降的; 而到了 发展的高水平( 如 HDI 达到 0. 90 及以上) ,则会促进生育率的回调。目前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挪威、澳大利亚等,他们的妇女生育大体接近平均 2 个孩子。当然,也有例外,如德国和日本。
【关键词】人口转变; 一次人口转变; 二次人口转变; 人口转变理论 【作者简介】刘爽,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卫银霞、任慧,硕士研 究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
From First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o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Reflections on the Modern Demographic Transition
图 1 经典人口转变模型 Figure 1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Model
资料来源: http: / / hs - geography. ism - online. org /2010 /09 /07 / the - demographic - transition - mode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