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现象 一九年级下册化学科粤版(20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结晶现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化学素养。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过滤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制取二氧化碳D.读取液体体积
2.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B.倾倒稀盐酸
C.过滤D.加热液体
3.t1℃时,将相同质量的KNO3和KCl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一所示,图二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烧杯中的溶质为KNO3
B.KNO3的溶解度大于KCI的溶解度
C.若KNO3中混有少量的KCI,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D.若取t3℃时KNO3和KCI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t2℃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KNO3 4.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6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加入甲、乙两烧杯中,乙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9g
B.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硝酸钾
C.欲使硝酸钾溶液的状态从a点转化为b点,可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
D.甲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氯化钠
5.在趣味实验“点水成冰”中用到了过饱和醋酸钠溶液。
如图是醋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醋酸钠属于微溶物质
B.40℃时,将60g醋酸钠放入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9.6%
D.将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6.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A.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B.活性炭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C.锅炉用水硬度太高会产生危险D.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物质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图2是20°C时上述两种物质中的其中一种的饱和溶液。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B.4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8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D.当温度由20°C升到60°C时,若烧杯中的固体质量增加,则此溶液的溶质是甲
8.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读取溶液体积B.氧气验满
C.嗅闻气味D.过滤浊液
9.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过滤B.蒸发
C.鉴别CO和CO2D.比较硬度
10.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是
A.降温B.恒温蒸发C.加入该种溶质D.加水
11.实验室分离、回收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提示: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
A.溶解B.过滤
C.蒸发D.称量
12.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
含量
检验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13.为增强口罩的密封性,均放了鼻梁条,有的鼻梁条是铝合金的,口罩核心材料为熔喷布。
关于口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合金属于纯净物
B.鼻梁条使用铝合金,利用其硬度大、抗腐蚀性好的优点
C.医用口罩对细菌、病毒有较强的阻隔作用,其作用原理相当于过滤
D.铝合金的熔点比金属铝高
14.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1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两份溶液质量和浓度均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足量的汞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充分加热
C.恒温条件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D.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适量水
二、填空题
16.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联合制碱(Na2CO3)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t1°C时,Na2C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
(2)从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得到氯化钠的方法___________(“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3)t1°C时,将10gNa2CO3固体放入盛有50g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0.1%);然后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2所示),再取适量硝酸铵固体放入烧杯内的水中,用玻璃棒搅拌溶解,此时可观察到试管底部固体
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或“无变化”)。
(4)将t2℃时等质量的Na2CO3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C,此时所得两溶液的质量相比较,Na2CO3___________NaCl(填“>”或“<”或“=”)。
17.如图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曲线可以判断,Na2CO3和NaHCO3两种物质的溶解性属于“易溶”的是_______。
请描述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关系_______。
(2)将40℃时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少的是____溶液。
要使B点的Na2CO3溶液(含100g水)变为A点的溶液,可以再增加溶质_______g 或恒温蒸发水_______g。
(3)小英同学说,60℃时她配制了一瓶溶质质量分数为16.4%的NaHCO3饱和溶液,请判断小英同学的说法_______(填“是”或“否”)正确。
(4)将30℃时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溶液。
要提纯含有少量碳酸氢钠的碳酸钠,可以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18.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2℃时,向50g水中加入40g固体甲,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是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
(2)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_______方法提纯甲。
1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
(2)t2℃时,取甲15g,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g。
(3)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_______(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升温至t3℃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将甲物质的溶液由t3℃降温到t2℃,一定有晶体析出
C.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浴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20.煤化工废水进行氧化、软化、过滤等预处理后,得到的溶液中有氯化钠、硫酸钠和硝酸钠三种溶质,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预处理中“软化”目的是除去废水中的Ca2+和______(填化学符号)。
(2)40℃时饱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80℃时饱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3)从预处理后的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可采用______结晶方法:接着采用______结晶方法可以得到硝酸钠晶体,过滤后的溶液中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硝酸钠。
参考答案:
1.D
【详解】A、过滤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是长颈漏斗下端应在液面以下,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不符合题意;
D、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A、闻气体气味,应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瓶口要紧挨,标签要向着手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试管里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
3.D
【详解】A 、.t 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大,则将等质量的氯化钾和硝酸钾加入100g 水中,氯化钾溶解的多,而图中乙烧杯中有固体剩余,说明是硝酸钾,则甲烧杯中的溶质为氯化钾,故选项A 说法错误;
B.、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需要指明温度,当温度小于.t 1℃时,KNO 3的溶解度大于KCI 的溶解度,故选项B 说法错误;
C.、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若KNO 3中混有少量KCl ,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 3,故选项C 说法错误;
D.、降温时,硝酸钾溶解度减少的比氯化钾大,则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由t 3℃时降温至t 2℃时,硝酸钾析出晶体比较多,故选项D 说法正确;
故选:D 。
4.D
【详解】A 、由图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9g ,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硝酸钾,不符合题意;
C 、欲使硝酸钾溶液的状态从a 点转化为b 点,即温度不变,从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和增加溶质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D 、6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加入甲、乙两烧杯中,60℃时,溶解度:硝酸钾大于氯化钠,乙烧杯中有固体剩余,故乙烧杯中的物质是氯化钠,甲烧杯中的物质是硝酸钾,符合题意。
故选D 。
5.C
【详解】A 、常温即20℃时,据图可知醋酸钠溶解度>36.2g ,20℃时溶解度>10g ,为易溶物质。
A 不正确;
B 、据图可知,40℃时,醋酸钠溶解度=65.6g ,即40℃时,将65.6g 醋酸钠放入100g 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B 不正确;
C 、据图可知,40℃时,醋酸钠溶解度=65.6g ,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65.6g 100%39.665.6g 100g
⨯≈+%。
C 正确; D 、据图可知,将4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60℃,时醋酸钠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 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
6.B
【详解】A、蒸馏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能够得到蒸馏水,属于纯水,所以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故A说法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所以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B说法错误;
C、使用锅炉对水加热时,硬水中钙、镁离子受热产生大量水垢会引起锅炉爆炸,所以锅炉用水硬度太高会产生危险,故C说法正确;
D、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物质,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7.D
【详解】A、根据图像分析可知,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像分析可知,甲、乙两条曲线位于横坐标40℃时相交,此时二者(纵坐标)溶解度相等,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像分析可知,在80℃时,甲的溶解度是100g,则其质量分数100g
,
=100%=50%
100g+100g
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温度由20℃升到60℃时,烧杯中的固体质量增加,说明该溶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此时才会有固体析出,结合图像可知此溶液的溶质应该为乙,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对应温度下的溶液均是饱和溶液;曲线上方表示的是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且有溶质未溶解完;曲线下方表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8.D
【详解】A、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应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是伸入瓶中,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孔,不能直接闻,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该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9.C
【详解】A、过滤要注意一贴即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二低即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纸低于漏斗边缘、三靠即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选项正确;
B、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不能供给呼吸,因此昆虫都不能存活,不能鉴别二者,选项错误;
D、合金在纯金属表面划过时,纯金属表面会留下痕迹,说明合金比其组成金属硬度大,选项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若该溶液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时溶解度增大,溶液的组成未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若该溶液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降温时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降温不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B、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质量减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若溶液为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恒温蒸发不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C、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溶质质量变大,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若溶液为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后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加入该种溶质不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D、溶液中加水,溶质不变,溶剂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加水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详解】A、溶解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该选项操作正确;
B、过滤时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飞溅,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受热不均引起液滴飞溅,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称量时应左物右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A。
12.C
【详解】A、铁丝表面的铁锈没打磨掉,铁和氧气不接触,无法发生反应,可能未看到火星四射,合理;
B、滤纸破损,部分混合液未经过滤流入烧杯,可能导致滤液浑浊,合理;
C、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完全消耗氧气,则测定结果偏小,不合理;
D、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没有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可能无法看到石灰水变浑浊,合理;
故选C。
13.C
【详解】A 、合金属于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鼻梁条使用铝合金,利用了其硬度小的优点,而不是硬度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 、口罩能让空气透过,但不让细菌、病毒透过,则作用相当于过滤,该选项说法正确;
D 、合金的熔点比组成的纯金属的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
14.A
【详解】A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燃烧,混合气体点燃不能除去一氧化碳,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 、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钙易溶于水,混合物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能分离混合物,能达到实验目的;
C 、氧气不能使石蕊变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色,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使石蕊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能达到实验目的;
D 、碳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稀盐酸反应,铁能与盐酸产生氢气,将物质分别加入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是碳,有气泡生成的是铁,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
15.C
【详解】A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生成物质量,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B 、汞加热消耗氧气生成氧化汞,则容器中的气体减少,但不含减为零,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C 、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继续加硝酸钾,刚开始时固体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当饱和后不再溶解,溶质质量不变,该选项图像正确;
D 、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适量水,由于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不变,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00g ⨯+溶解度溶解度
,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故选C 。
16.(1)16g
(2)蒸发结晶
(3) 13.8% 增加
(4)<
【详解】(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 1°C 时,Na 2CO 3的溶解度为16g ;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从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得到氯化钠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 1°C 时,Na 2CO 3的溶解度为16g ;t 1°C 时,将10gNa 2CO 3固体
放入盛有50g 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只能溶解8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g 100%13.8%50g+8g
⨯≈;然后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2所示),再取适量硝酸铵固体放入烧杯内的水中,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硝酸铵溶于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溶质析出,此时可观察到试管底部固体增加; (4)将t 2℃时等质量的Na 2CO 3饱和溶液和NaCl 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 1°C ,Na 2CO 3、NaCl 的溶解度减小, Na 2CO 3、NaCl 有晶体析出,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析出的晶体质量较大, 此时所得两溶液的质量相比较,Na 2CO 3<NaCl 。
17.(1) 碳酸钠##Na 2CO 3 在40℃以下,随着温度的升高,Na 2CO 3的溶解度增大:当温度高于40℃,随着温度的升高,Na 2CO 3,的溶解度减小
(2) 碳酸氢钠##NaHCO 3 10 20
(3)否
(4) 碳酸钠##Na 2CO 3 冷却热饱和溶液
【详解】(1)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20g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20g ,所以Na 2CO 3和NaHCO 3两种物质的溶解性属于“易溶”的是碳酸钠。
在40℃以下,随着温度的升高,Na 2CO 3的溶解度增大:当温度高于40℃,随着温度的升高,
Na 2CO 3的溶解度减小。
(2)40℃降温到10℃℃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都减小,溶液中都有晶体析出,但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故析出晶体较少的物质是碳酸氢钠。
要使B 点的Na 2CO 3溶液(含100g 水)变为A 点的溶液,可以再增加溶质50g -40g=10g ,或者
设恒温蒸发水x ,50g 40g 20g 100g 50g 40g 100g x x
==++-x =20g 。
(3)6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16.4g ,则此时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16.4g 100%14.09%16.4%100g 16.4g
⨯=<+,说法错误。
(4)将30℃时等质量的Na 2CO 3和NaHCO 3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10g 水,因为碳酸钠的溶解度大,所以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碳酸钠溶液。
要提纯含有少量碳酸氢钠的碳酸钠,因为两个物质的溶解度差距大,所以可以采用的结晶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
18.(1) 饱和 33.3%
(2)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详解】(1)t 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故该温度下50g 水最多溶解甲固体25g ,所以t 2℃时,向50g 水中加入40g 固体甲,只能溶解25g ,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是
25g
100%33.3% 50g25g
⨯≈
+。
(2)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19.(1)甲<乙<丙
(2)62.5
(3)降温
(4)D
【详解】(1)由图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甲<乙<丙;
(2)t2℃时,甲的溶解度为25g,该温度下,取甲15g,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12.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2.5g=62.5g;
(3)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4)A、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升温至t3℃时,升温后,甲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均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B、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3℃降温到t2℃,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但是降温前溶液的状态未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不符合题意;
C、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均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2℃时,乙的溶解度大于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故t2℃时,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3℃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不符合题意;
D、t3℃时,溶解度:甲>乙>丙,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符合题意。
故选D。
20.(1)Mg2+
(2)大于
(3)蒸发降温含有
【详解】(1)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所以预处理中“软化”目的是除去废水中的Ca2+和Mg2+。
(2)从溶解度曲线可知,硫酸钠溶解度先增大后减小,40℃时溶解度最大,所以40℃时饱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80℃时饱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3)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变化不大,得到氯化钠晶体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硝酸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
硝酸钠因达到饱和不能继续溶解析出,所以过滤后的溶液是硝酸钠的饱和溶液,含有硝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