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在研究工作中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他成功的一个关键是他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在物理化学研究中,他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来选择自己的角色。
他从热化学入手,又先后用体积度、光学和电学手段研究了体积化学、光化学和电化学,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
在莱比锡,他又转向催化问题的研究,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成就之一。
从大的方面讲,在他的科学生涯中,他在关键性的时期甚至跨领域地选择较好的角色。
当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他转而涉足哲学和一般文化问题,这使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晚年,他又闯入颜色学领域,在前人失败的地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立了定量的颜色学理论体系和测量体制。
这种角色选择和变换甚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工作中乃至日常生活中。
他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编辑和作家;他是科学家(物理化学、心理学、颜色学等)和哲学家,又是科学史家、语言学家;他在休息时经常以画家和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出现,而在社会上又经常扮演着参与者、宣传者、组织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他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用说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有关。
但是,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不是浅薄地涉猎。
这一切固然与他的教育的宽泛性,以及他自己的深厚功底和敏捷思维有关,然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也有其合理的根据和普遍的意义。
奥斯特瓦尔德在谈到他放弃纯粹科学研究以及向大学辞职的理由时说,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只有两种选择摆在他的面前:或者,他力求呆在顶峰,这就要冒跌落的危险和被较年轻的、有活力的后继者的急速脚步踩坏的危险;或者,当他还在顶峰时,他主动迅速地离开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如果有人因为放弃他在一生最好的时光所获得的东西而感到悲哀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利用他的思想、精力和时间另起炉灶。
在这里不需要担心找不到新的观念,只要他的智力源泉有足够的储备,他的思想便永远不会停顿和枯竭。
奥斯特瓦尔德正是由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才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他一旦看准了目标,就要设法把它拿到手;对于他认为不能取得胜利的事情,他也不轻易发起进攻。
像奥斯特瓦尔德这样的做法,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
例如彭加勒,他在科学的征服中一旦达到绝顶,便转移目标,而把进一步发掘细节、肯定容易取得效果的任务留给他人。
薛定谔等一批量子物理学家抓住有利时机,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大道。
奥斯特瓦尔德认为,要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
疑问从何而来?疑问既来自他的实验工作,也来自理论分析;既来自科学的历史研究,也来自他早年的记忆库。
奥斯特瓦尔德的这种做法与当代科学哲学的“科学始于问题”的命题有某种相似之处。
科学家能否捕捉问题,能否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这是能否作出科学发现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开始进行系统的探索。
在科学史上常有这样的事例,由于科学家不善于捕捉问题,不主动提出疑问,以致真理碰到鼻子尖上却失之交臂。
要能够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就要有一种科学的怀疑精神,这是有开拓性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素质。
这一点在奥斯特瓦尔德身上也有所体现。
因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问题则由怀疑产生,因此“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
(节选自李醒民《奥斯特瓦尔德——伟大的凡人,平凡的伟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奥斯特瓦尔德之所以能够获得1909年的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在物理化学、颜色学、测量体制以及哲学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B.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进行研究,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是他研究中成功的例证。
C.奥斯特瓦尔德认为,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便会出现两种选择:要么保住自己在顶峰的位置,要么迅速离开顶峰。
D.作者认为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选择和变换角色,而且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这决定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
E.作者以彭加勒、薛定谔来说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从而在众多领域取得瞩目业绩,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
(2)奥斯特瓦尔德“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具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举例说明。
(6分)
(3)奥斯特瓦尔德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最后说:“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
”请你就对“怀疑精神”“积极探索”两个方面的理解,任意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l分。
(A、概括不够准确。
从文章对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卒年的交代来看,“颜色学、测量体制”应当是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晚年的事情,且“哲学研究”也不应该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就之列。
C、概括不准确。
“要么保住自己在顶峰的位置,要么迅速离开顶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第6段强调“迅速离开顶峰”后要“另起炉灶”。
D、“这决定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分析不当。
原文认为“不用说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有关”,“但是”之后又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要素。
)
(2)①善于跨领域选择较好的角色,例如当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转而涉足哲学和一般文化问题;②敢于在前人失败了的地方进行研究,例如他晚年闯人颜色学领域,建立了定量的颜色学理论体系和测量体制;③善于不断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职业或活动的角色,例如他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编辑和作家,在社会上经常扮演着参与者、宣传者、组织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每点2分)
(3)①奥斯特瓦尔德所受的教育具有宽泛性的特点,他有深厚的功底和敏捷的思维;②善于选择和变换研究的角色,一旦看准目标,就积极投人;③善于捕捉问题,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具有开拓性。
(每点2分)
(4)怀疑精神是有开拓性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素质。
①问题由怀疑产生。
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是科学发现的规律;②敢于大胆怀疑,从自己的实验工作、理论分析、科学的历史研究中去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必由之路。
①在探索中不断改变研究手段,变换角色,追求在更多的领域获得成功;②在探索中注重科学精神,不违背自然规律。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徐风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
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
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
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
”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
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
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
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
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
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
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
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
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
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
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
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4)
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
的表情。
B.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
唯一性。
C.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
腺激素。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
的联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
达歉意的方法。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
自己饱受自责。
C.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
可以言不由衷。
D.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
组成的彩色世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
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
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
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
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参考答案:
1.C
2.A
3.D
1.C原文为“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不能说“不了解”
2.A“血液如失去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不是脑中风和冠心病等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3.D原文为“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有望使其快速恢复年轻”,变未然为已然;说“这个研究成果让人类不老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夸大其词。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骑自行车去拉萨
王奎山
罗西在送儿子上大学的一个星期之后,在晚报上刊登了征集驴友一起骑自行车去拉萨的启事。
罗西喜欢旅游,特别是喜爱骑自行车旅游。
罗西早就想骑自行车去拉萨了。
妻子问他,为什么要去拉萨?罗西说,有人问一个登山家,你为什么要去登山?登山家说,因为那座山在那里存在着。
罗西的妻子想了半天,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罗西。
罗西的启事登出来后,很快就收到了几个驴友的电话,表示愿意和罗西一起骑自行车去拉萨。
几个人还一起推举罗西为召集人。
罗西非常高兴,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并且开始付诸行动。
罗西的妻子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
罗西的妻子知道这件事后,和罗西大吵大闹起来。
罗西的妻子说,儿子才刚刚考上大学,光本科就得四年,得花多少钱?罗西说,儿子上大学的钱不是早就存在那里了么?妻子说,读完本科还要读研究生,读完硕士还要读博士。
再说,读完博士还要找工作,还要结婚,还要买房,你想没想过,这些事得多少钱?罗西笑了,说,结过婚还要生儿子呢,生了儿子还要生孙子呢,你累不累呀?妻子说,我不跟你耍嘴皮子!只要儿子大学没毕业,只要儿子工作没找好,房没买,婚没结,你休想离开这个家。
等儿子大学毕业找了工作,买了房,结了婚,你爱上哪上哪儿,你哪怕是去阿拉斯加呢,我也不拦你。
罗西哈哈地笑了,照你这样说,我一辈子不是卖给你啦?妻子说,我还卖给你呢!人家马丽早就住上了别墅,开上私家车了。
马丽是妻子闺中密友。
妻子还把双方的父母都叫到一起,说,你要走也中,咱先把婚离掉再说。
于是,骑自行车去拉萨的事只好泡汤。
这事本来就是罗西挑起来的。
罗西去不成,那几个驴友也一时有些泄气。
但驴友中的一个晚报社的首席记者叫杜平的,不服气,说,咱离了罗西就去不成拉萨了?咱非去不行。
咱不但要去,还要搞得轰轰烈烈的。
于是,杜平接替了罗西,成了驴友们的头头。
杜平到底是晚报社的首席记者,懂得舆论的重要性。
驴友队出发那天,在世纪广场那里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连市委宣传部部长都到了场。
不仅如此,晚报特意辟出了专门的版面,刊登杜平撰写的旅途见闻的文章。
这个专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有的人甚至跑到报社说,我买晚报就是冲着这专栏的。
这个专栏在晚报上一直持续了半年多时间。
驴友队从拉萨回来之后,杜平还把那些文章汇集成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骑自行车去拉萨》。
再说罗西,不管怎么说,骑自行车去拉萨这件事是由罗西挑起来的。
没有罗西就没有驴友队的拉萨之行。
驴友队出发那天的欢送仪式,罗西是参加了的。
不仅参加了,还发了言。
罗西的发言十分简单。
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罗西是这样说的:骑自行车去拉萨,是我多年来的梦想。
今天,我的这个梦想,就要由你们付诸实施了。
我非常羡慕你们。
但是,我要说,只要我不死,我还活着,总有一天,我也要骑自行车去拉萨!说罢,罗西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了。
罗西的话,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而且,从那天开始,罗西在家里该干啥干啥,但就是不说话,一句话也不说了。
妻子知道罗西在赌气,也不理他。
驴友队从拉萨凯旋归来的第二天,罗西失踪了。
罗西的妻子知道罗西肯定是去拉萨了,就找到罗西的爸爸,问怎么办?罗西的爸爸说,还能怎么办,我权当是没有他这个儿子。
罗西的妻子问,找不找?罗西的爸爸说,找个啥,不找!我生的儿子我知道,王八蛋是个犟种,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于是,就不找。
谁也没有想到,罗西这一去竟是八年。
八年后,当罗西出现在家人面前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西藏人,头发胡子都很长,脸色也黑红,身上有一股浓烈的羊膻味儿。
那时,罗西的儿子已经念完了博士,并且已经娶妻生子。
罗西说,儿子,爸爸对不住你。
说这话的时候,罗西流出了眼泪。
没想到,儿子哈哈地笑了。
儿子说,爸爸,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爸爸。
我要告诉你我的一个决定,等我的儿子考上大学以后,我也要骑自行车去拉萨!说完这句话,罗西父子两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妻子对罗西去拉萨的强烈反对,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着的保守观念——安于现状,不求探索,还能讲出充分的理由。
B.市委宣传部长也参加了欢送仪式,表明党的领导机关对民间自发旅游的重视和支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罗西去拉萨的决心变得愈发坚定。
C.罗西在欢送仪式上的简短讲话,表现了他对拉萨的向往和去拉萨的决心,也为后文他的失踪埋下伏笔。
D.八年后的罗西,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西藏人,这样的变化,表明了罗西已经在拉萨获得野性,回归了本源。
E.小说以罗西去拉萨为线索,穿起了准备去拉萨、去不成拉萨、送别人去拉萨、终于去拉萨等情节,构成了完整紧凑的故事。
(2)小说中写了驴友、晚报记者、晚报读者、儿子这些人对罗西“去拉萨”的态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主人公罗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4)对于骑自行车去拉萨这种现象,诸如登山、漂流、环球航行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人类向自然挑战,也有人认为是人类向自身挑战,当然还有一些别的观点,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8分)
参考答案:
(1)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A偏颇;B强加因果;D不合文意)(2)用次要人物衬托主人公。
驴友作为支持者,记者作为接续者,读者作为关注者,儿子作为赞赏者,从不同方面突出主人公“骑自行车去拉萨”的主张和行为所具有的代表性。
(3分)深化小说主题。
表现出我们这个有民族越来越多的人内心充满挑战的渴望。
(3分)
(3)具有冒险和探索的精神——;具有挑战精神——;具有倔强的性格——;具有坚强的性格——。
(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其中概括和简析各占1分。
“隐忍执着”亦可)
(4)以话题集中、言之成理为基础,有观点2分,结合文章3分,联系实际3分,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
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
庄王归,过申侯之邑。
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
”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
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
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
吾闻之,世不绝贤。
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
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
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
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
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
吾困宜矣。
”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
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
”御者乃进清酒。
曰:“吾饥而欲食。
”御进腶脯粱糗。
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
”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
”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
”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
”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
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进:提拔
B. 谓先寤所以存亡寤:明白
C. 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诘:问罪
D. 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谢:推辞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
B. 若吾生者,何以食为为禽兽食
C. 吾被服而立枕御膝而卧
D. 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御以块自易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闻之,世不绝贤
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
B. 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
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
C. 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
D. 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
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
12. 下列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痛改前非
B. 革故鼎新
C. 迷途知返
D. 幡然悔悟
13.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
②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14. 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
(1)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
”
【注】①犯:(当面)触犯。
②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
参考答案:
9. D 10. C 11. D 12. B
13. ①我斋戒后准备食物非常干净,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饭。
②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的,(人们)嫉妒(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会流亡在外(或:亡了国)。
14. 【答案示例1】我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孔子认为臣子不能欺骗君主,若君主有错要敢于当面冒犯。
御者明知虢君国破流亡的原因是喜欢谄媚、拒绝谏言,却称之为“大贤”,这是欺骗;其目的是为了自保,这是自私。
可见,御者的做法不是正直的臣子所为。
【答案示例2】我认为御者做法正确。
孔子曾说,“邦无道,免于刑戮”。
如果国家(君主)无道,就要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刑戮。
御者一开始直言指出“君好谄媚”,引得虢君大怒,此时御者明白虢君已经无药可救,因此假意夸赞虢君是大贤,目的是取得其信任,自己能伺机逃走。
御者明白应该放弃执迷不悟的无道之君,保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
【9题详解】
试题分析: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根据后面的“臣之言过也”,可推断“谢”应该是“道歉”的意思。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C,都是连词表修饰。
A,分别是:承接连词,于是、就;转折连词,却。
B分别是:句末语气词;被,表被动。
D,分别是:连词,因为;介词,用。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D. 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
D项的翻译中把“自伐”理解错误,理解为“四处讨伐”了。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中没有讲到宋昭公有关“革故鼎新”事情。
A. 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B. 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
革除旧弊,创立新制。
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等。
C. 迷途知返:意思是迷了路知道回来。
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D. 幡然悔悟: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一句得分点:具:准备;日中:中午;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第二句得分点:不肖:没有才德;疾:嫉妒;亡:逃亡、逃跑。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围绕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要求探讨“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可赞成御者的做法,也可反对批判御者的做法。
但要结合《论语》选文中的(1)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两句话来证明你的观点。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
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直言劝诛。
”强调不能欺骗君主。
可作为“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的论据。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