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__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清__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
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
(一)预习导学案
1.通读__,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
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
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表格)第二课时:课堂教学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
(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
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明确:
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植物是多固执啊!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

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

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3.主题探究。

(1)作者对于“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么,从原文看,作者眼中的“绿”仅仅是“绿”么?对于作者来说,“绿”是不是还有别的寓意呢?
注意下面这些语句: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结论:“绿”的寓意。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

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

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文中提到,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2)引入作者介绍和背景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三)拓展延伸
“绿”本为常春藤,却有着思想寓意,这就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质和感情。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的抒情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首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歌,并简要赏析。

《囚绿记》教学设计2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__,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

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

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__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

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__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
找到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

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

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

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

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

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

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

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

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

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
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

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

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

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

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

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

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

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

“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

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囚绿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

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__。

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__
标题,思考:这篇__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__,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

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__,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

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

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
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

__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

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
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

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

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

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

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

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

”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

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

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

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

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

这矛盾,把我苦了。

”“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
衡。

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

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

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

所以他不能放走“绿”。

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

“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

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

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
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

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__《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__应从什么地方入手;__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囚绿记》教学设计4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你觉得__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习,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__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活动一)
__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与绿对语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开释绿囚怀念绿友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

(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与绿对语细心赏绿——喜爱,留恋牵绿入户幽囚“绿友”——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

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

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

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习。

(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囚绿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__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__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__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__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__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__,并将__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__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__
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__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