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布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纺织报告| Textile Reports
投稿日期:
2020-05-17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贵州苗、侗、布依等民族传统纺织文化的传承困境与现状调查研究”(18CMZ020)作者简介:
夏梦颖(1988— ),女,侗族,馆员,博士;研究方向:南方少数民族社区与文化。

亮,明也,是为有光;亮布,就是有光泽的布,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纺织品。

纺织品是由纺织纤维经过织造、染色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产品,多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服装穿着、布艺装饰等。

传统纺织品以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为原材料,经纺、染、织、绣等工艺制成。

亮布作为传统纺织品中的精品,多用来制作民族盛装,制作工艺主要掌握在苗、侗、壮、瑶等地的少数民族妇女手中。

本项目从亮布的制作工艺出发分析其优缺点,结合亮布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探析其发展路径。

1 亮布的特性
亮布的制作周期漫长,一幅亮布的产生得先从一朵棉花讲起,从种棉、采棉到轧籽、弹棉、纺纱,从浆纱、络筒到整经、穿综筘、上织机织布,一周有余方能做好一匹白布。

与此同时,种蓝草、收蓝草、造靛泥靛水、清洗白布、下布入染,得到蓝染布后,再经过上牛皮胶、上浆、刷鸡蛋清、蒸煮、晾晒、捶打等工序,几经循环后晾干,两月有余才能得到一匹色泽亮丽、手感硬挺的亮布。

因各民族地区原材料(薯莨、牛血)和喜好不同,各地亮布呈现出
紫红、深蓝、亮黑等不同色泽。

由于采用天然原材料,亮布制作的服饰有保暖、透气、防蚊虫等实用功能;经过不断捶打,亮布显现出幽幽的蓝光,彷佛纯净的金属光泽,在纺织品中独树一帜。

亮布的特色显而易见,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

首先,色牢度差一直是天然染色面料的主要问题。

其次,亮布不易清
洗,虽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1]

但一揉搓便轻易掉色,穿在身上也容易将部分皮肤染色。

最后,亮布不易折叠,无论是收纳时的折叠亦或是穿着时起的褶皱,一经形成,便无法复原,且穿着时间越久,褶皱越明显。

所以,勤劳的少数民族妇女每年都在为全家做新衣裳。

亮布的面料属性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对创新性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2 亮布的传承困境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先民们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以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为例,在许多村寨
亮布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夏梦颖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Analysis of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bright cloth
Xia Mengy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our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Abstract Bright cloth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textiles of Miao, Dong, Zhuang, Yao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Be -cause of its shiny appearance and stiff texture, bight cloth is so unique among ethnic minority textiles, and is one of the out -stan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China.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bright cloth, ana -lyze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two suggestions of combining bright cloth with new technology and craft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bright cloth.Key words bright cloth; preservation; inheritance
摘 要 亮布是苗、侗、壮、瑶等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纺织品,因其闪亮的外观和硬挺的质感在少数民族纺织品中独树一格,
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文章简要介绍了亮布的制作工艺,对其主要特性进行了剖析,结合亮布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提出将亮布与新技术和工艺品设计相结合的两条发展建议。

关键词 亮布;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F768.1文献标志码:A
M anage


纺织报告| T extile Reports
47
形象。

为了提高色牢度、减少染布次数,可以在蓝靛染液
中加入特定的菌株,这种微生物能加快还原反应速度,提高染布效率。

在接下来的捶布过程中,还可引进已在镇远等地普及的电动捶布机,工作效率能提高十几倍。

通过这些新材料和器具的引进,亮布的制作周期缩短、制作成本下降,固色难和易旧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亮布更加普及。

一方面,让当地村民习惯在常服、盛装、表演服装中都穿上传统亮布制作的服饰,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作为宣传载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亮布总量提高了,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的内需之外,还有余量进行再设计和售卖。

若亮布制作既能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又不占用太多时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便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可使亮布朝着活态传承的方向发展。

3.2 传统面料与工艺品设计相结合
传统亮布的核心特质是其独特的光泽和硬挺的质地。

一般的纺织面料很难做立体造型,在服装中若有夸张的廓形设计,多需要衬垫、鱼骨等予以支撑,而亮布可塑性极强,且自带闪光效果,在T 台上多有运用。

在秀场上,它与织锦、土布、蜡染等传统纺织品一样,主要作为局部面料出现在服装、箱包等的设计中,成为民族元素的点睛之笔。

不同的是,亮布由于面料硬挺、难以清洗,很难像其他纺织品一样大量应用到成衣和家纺中,可见传统亮布若要寻求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根据亮布的面料特性,可作为纸张的替代品,转向3D 立体工艺品设计,向折纸、剪纸、纸雕艺术等方向发展。

纸,可以随手一折,做成纸飞机;可以剪成吉祥纹样,刻成立体纸雕,或激光雕刻成镂空图案。

纸的创新形式多种多样,将亮布作为纸的一种替代品,进行多技法的创新,可以增强亮布的视觉空
间感,打破亮布给人带来的沉闷感[4] ,
大大增加了其传播途径和普及面。

若该民族地区以外的消费者能更多地了解亮布、使用亮布,拉动亮布的外需购买力,便能让更多的人自愿投入到亮布的生产中,形成良性循环。

一开始可以邀请独立设计师工作室设计一些高端礼品作为宣传,制作一些平价产品投入市场。

根据市场反应及时改变设计方向和销售策略,待销量提升后,请职业经理人以亮布品牌的方式进行运营,创新的亮布工艺品、传统的亮布服饰都可以作为品牌商品,让传统文化与创新设计相映成辉,达到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玲.侗族亮布[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高盈盈.侗族亮布的镂空艺术表现形式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8.
[3] 武鹏冲.融水苗族亮布制作技艺及传承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5.
[4] 王田.侗族亮布的绿色“破坏性”二次设计[J].山东纺织经济,2019(6):49-51.
中,几乎家家都有纺纱车、织布机、染缸、布槌等传统工具,部分家庭还添置了缝纫机、锁边机等现代用具。

侗族亮布与侗族大歌一样,贯穿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头巾、肚兜、上衣、百褶裙、绑腿等服饰配件中的应用,还是满月酒、婚礼等人生礼俗中的礼物交换,亮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创造和使用中加深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作为侗家的一张名片,加深了“外面的人”对这个传统社会的印象。

每年七八月农闲时节,走进黔东南的大小村寨,都能看到家家悬挂起的长布幅和不绝于耳的咚咚捶布声。

同时,也能直观地看到,掌握这些传统手艺的都是家里的中老年人。

“80后”“90后”作为家里读过书的年轻人,多在附近城镇上班或沿海地区打工。

可见,传统手工艺传承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后继无人: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热情来“触摸”传统;中年人需要照顾老人小孩,精力有限;老年人手脚不灵便,没办法再从事精细的手工艺制作。

其次是开发乱象:近年来“非遗”申报的热潮、高铁的建设以及教育的普及,给这些从前偏安一隅的小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地都在大兴土木搞旅游,修寨门、建广场、搭舞台、改造房屋外立面,将村庄改建得“面目全非”。

同时,大到剧院,小到村庄,都准备了具有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演员们大多穿着“现代亮布”制作的表演服饰。

现代亮布由机器进行批量生产,颜色比亮布更加明亮,但是用的是化纤面料,造价低廉,质地较软,不易褪色,取代了传统亮布在节日和表演活动
中进行民俗展演[2]。

传统亮布不耐磨损,而且质地太硬、缺乏弹性,因此失去了绝佳的展示窗口。

另外,政府为树立特色村寨示范村,企业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在各村组织锦绣坊、织绣培训等帮扶活动,鼓励村民们制作各类土特产和手工艺品,希望能带动当地家庭小作坊式手工业的发展。

但制作纺织品耗时长、难度高、收入低很难留住年轻人,中老年人也大多在培训完成后按部就班地生活,未能形成自发传承的良性机制。

3 亮布的发展方向
3.1 传统面料与新技术相结合
在亮布制作过程中,部分使用现代技术,可以提高亮布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使其被更多地应用到现代设计中。

考量亮布制作的每个环节,纺纱、捶布等步骤适合引进新材料和新工具,而织布、染布等环节则是保持亮布原真性的关键。

根据调查,纺线是比织布更加费时费力的过程,使用购买的棉线进行手工织造,不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织出的布也更加结实耐用。

一些妇女直接购买窄幅宽的机织白布进行染色,虽更加节省时间,但机织布更为规整,与土布手感仍有不同。

染色和后整理是传统侗布制作的重头戏,是保证侗族亮布特殊质感和外观的重要
工艺[3]。

染布环节,有村民使用化学试剂,虽着色更好,但色泽和味道都变了,既不符合环保要求,也破坏了亮布的
夏梦颖:亮布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