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地理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如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
完成1~2题。
1.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2.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温B.土壤C.地形D.光照3.(2分)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图示意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
完成第3题。
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A.④⑦B.⑤⑧C.②③D.⑥⑨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4~5题。
4.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A.生长边界海岭B.消亡边界海沟
C.消亡边界海岭D.生长边界海沟
5.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
①臭氧层破坏
②渔业资源枯竭
③森林面积减少
④两极冰川消融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如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
完成6~7题。
地区全国甲乙丙丁人口增幅(%) 3.4﹣1.7 4.5 2.6 4.2
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7.213.2 4.68.211.0第二产业39.134.438.941.837.9第三产业53.752.456.550.051.1
6.甲是()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7.四大地区中()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
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
如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
完成8~9题。
8.该类型小流域内()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
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
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
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
9.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
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
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特征明显,如图为美国农业带分布局部图。
完成10~11题。
10.甲农业带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A.柑橘、水稻B.苹果、小麦C.甘蔗、玉米D.葡萄、土豆11.图示农业带内实行地区专门化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A.国家政策B.粮食危机C.农业科技D.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完成12~13题。
12.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D.移民意愿13.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2分)如图为2005年和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
完成第14题。
长三角交通圈域空间变化有利于上海()
①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
②吸引人口迁入,迅速扩大规模
③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④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二产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如图为我国2007~2017年石油消耗总量和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统计图。
完成15~16题。
15.图示时段我国石油()
A.净进口量逐年攀升B.生产量大幅提升
C.净进口量逐年下降D.生产量大幅减少
16.为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①加强石油综合利用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积极寻求新的进口通道
④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如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
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
完成17~18题。
17.该溪流()
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18.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以杆长
为半径绘一半圆。
如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
完成19~20题。
19.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为圆心,以杆长为半径绘一半圆。
如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
完成19~20题。
甲地位于()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20.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为圆心,以杆长为半径绘一半圆。
如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
完成19~20题。
若从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一年中某时刻地面上昼夜状况与经纬线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3分)购物中心是集零售、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其内部布局除中高档品牌店、专卖店外,一般还有大型超市。
完成第21题。
购物中心内布局大型超市的主要作用是()
A.提升服务档次B.增加消费客源
C.改善消费环境D.扩大服务范围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如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示意图。
完成22~23题。
22.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A.更加灵活和复杂B.更凸显交通运输的作用
C.更依赖自然资源D.更趋向市场广阔的地方23.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有()
①减少政府投入
②扩大进口规模
③促进科技创新
④推进产业升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
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两测站位于冷、暖锋面下方时,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测得的风向、风速变化图。
完成24~25题。
24.有关测站上空锋面类型、锋面位置、风向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冷锋距地面1.5~2.0千米锋下西北风,锋上东南风
B.冷锋距地面2.0~2.5千米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北风
C.暖锋距地面2.0~2.5千米锋下西南风,锋上东北风
D.暖锋距地面1.5~2.0千米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25.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如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人口(万人)耕地面积(千公
顷)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甘肃26475377.0440
青海608590.1174
宁夏6951289.954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大多数海雾均属此类。
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
材料二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3为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
(1)甲地最有利于海雾形成的风向是。
145°E经线上,每年3月至6月,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填方位)移动。
(2)简析甲地所在海区风力过大、过小均不利于海雾形成的原因。
(3)从水汽来源的角度,分析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原因,并说出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的理由。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图1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
图2为图1中①河附近两测站年内降水分配图。
(1)从支流流量变化看,①河丁城以上河段支流多河,以下河段支流多河。
从河流补给角度,说明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
(3)指出图示区域矿产品运至港口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2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珠江由磨刀门、虎门等八门入海,其中磨刀门是泄洪排沙的主通道,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占珠江的28%和33%。
如图为珠江三角洲所在区域略图。
材料二岸线、土地等自然资源是港口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港口与城市发展相互依赖,港口的发展加快了关联产业的集聚。
如表为珠江口部分城市岸线资源、2019年单位岸线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表。
区域城市岸线总长度
(km)深水岸线长
度(km)
单位岸线
货运量(万
吨/km)
地区生产
总值(百亿
元)
东岸地区广州99.262.0264.3228.6
东营37.533.988.282.8
深圳60.149.473.0242.2
惠州86.560.595.341.0
西岸地区珠海75.042.923.929.1中山15.015.043.836.3
江门82.368.80.329.0(1)说明珠江口东岸、大鹏湾和大亚湾易形成深水港的自然条件。
(2)简述珠江口东岸地区港口单位岸线货运量较大的社会经济原因。
(3)从港口建设基础性资源角度,简析珠江口西岸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
答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如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
完成1~2题。
1.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由于夏季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使得黄土高原产生崎岖不平的景观,黄土高原崎岖不平主要是受到外力侵蚀作用,B正确。
当地无冰川分布,受到冰川侵蚀影响不大,C错误。
与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无关,AD错误。
故选:B。
2.解析:黄土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角度分析。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地势崎岖,沟壑纵横,受到地形影响,植被多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C正确;
该处植被呈斑块状有序重复出现,与气温、土壤、光照等因素关系不大,ABD错误。
故选:C。
3.解析: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的判断可以结合不同地块的降水强度、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等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根据材料,“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考虑降水因素;考虑地形因素;考虑植被因素;综合三个指标看,故A正确。
故选:A。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4~5题。
4.解析:洋中脊又称海岭,沿各大洋中线发育的巨大海底山系,具有陡峻、起伏、漫长、连续、不稳定的特点。
答案:读图,根据马尔代夫群岛和印度半岛的地理位置和世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处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处,海洋中的两大板块张裂,易形成海岭,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知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答案:由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破坏对低地岛国的影响不大,①错误;
渔业资源枯竭会对岛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全球性的问题,②错误;
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所上升,全球温室效应更加严重,使得两极冰J川消融增加,导致海平面上升,会导致低地岛国被淹没,③④正确,D正确。
故选:D。
如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
完成6~7题。
地区全国甲乙丙丁人口增幅(%) 3.4﹣1.7 4.5 2.6 4.2三次产业结第一产业7.213.2 4.68.211.0
构(%)第二产业39.134.438.941.837.9
第三产业53.752.456.550.051.1 6.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知识,区域地理特征主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人口、城市化等方面考虑。
答案: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中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919年间人口数减少的,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地是东北地区,D符合题意;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符合题意,故ABC错。
故选:D。
7.解析:题目中的数据是2012年和2019年这7年的数据对比,人口增长率应该是综合考虑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
答案:结合表中数据,丙地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结合上题分析,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丙地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丙应该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人口吸引力大于中部地区,乙是东部地区,丁是中部地区。
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A错误。
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
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丁、
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丙,C错误。
东部地区﹣﹣乙、西部地区﹣﹣丙,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
故选:B。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
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
如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
完成8~9题。
8.解析:流域综合开发是针对流域内的优势要素,使效益最大化,但流域问题往往直接影响流域开发的实施,因此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要素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流域的开发方向: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
答案:读图可知,上游以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为主,主要是丘陵山区,人口稀疏,小城镇分布数量较少,A错误;
中游城镇部分是河运集散地,并不是全部城镇都是河运集散地,B 错误;
读图可知,下游地势平坦,水运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C正确;
读图可知,滨海地区多围垦养殖、滩涂沙洲景观位置,商业并不发达,D错误。
故选:C。
9.解析:不同河段开发重点不同:上游河段注意水土流失情况,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发展旅游业;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可布局高耗能产业;
中游河段同样保持水土,兴建水库,防洪;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发展航运,灌溉农业、养殖业的开发,注意水污染问题。
答案: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洪水威胁并不严重,A错误;
中游地区多为河运集散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小,B错误;
河流下游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水体污染有所缓解,C错误;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滨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D正确。
故选:D。
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特征明显,如图为美国农业带分布局部图。
完成10~11题。
10.解析:本题考查水稻种植业的知识,特点: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区位条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答案:读图分析可知,甲农业带为亚热带作物带,适宜种植亚热带作物,柑橘、葡萄和水稻属于亚热带作物,因此甲农业带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柑橘、水稻、葡萄,A正确。
苹果、小麦、玉米、土豆是温带作物,甘蔗是热带作物。
故选:A。
11.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等。
答案:读图分析,甲农业带为亚热带作物带,该农业带作物产量大,实行地区专门化生产能够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
国家政策和农业科技是辅助性因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AC错误。
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并没有出现粮食危机,B错误。
故选:D。
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完成12~13题。
12.解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答案:根据生态移民的概念可知,生态移民的原居住地生态环境脆弱,或是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导致的人口迁移,因此当区域的人口数量超过其能够承受的范围,该地区生态失去平衡,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
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
故选:C。
13.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
答案: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
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
即ABC错误。
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
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
故选:D。
14.解析:交通圈是指各种中心地的交通吸引范围。
以各条交通线路上的交通流分界点所包围的范围来表示。
答案:读图分析2005年—2015年长三角交通空间变化,形成了集聚效应、技术和人才等资源;
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较高,②错误;
长三角交通圈的空间变化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提高上海的核心作用,③正确;
长三角交通空间变化有利于强化上海的服务功能,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故选:B。
如图为我国2007~2017年石油消耗总量和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统计图。
完成15~16题。
15.解析: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
答案:读图可知,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石油消耗总量也是逐年上升,根据对外依存度的公式可知,我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攀升,A 正确,C错误;
图中反映石油消耗总量、对外依存度的关系,不能直接反映生产量的变化,更不能反映石油生产量大幅提升或者减少,BD错误。
故选:A。
16.解析:对外依存度简称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对外依存度是各国广泛采用的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答案:要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就要减少石油净进口量,加强石油综合利用会加大对石油的需求量,增加石油进口,提高了石油对外依存度,①错误;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可以减少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石油净进口量,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②正确;
积极寻求新的进口通道是通过不同渠道从国外进口,石油的进口量不能减少,也不能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③错误;
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可以增加国内石油产量,进口石油量减少,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④正确。
故选:C。
如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
断层东侧相对上
升,西侧相对下降。
完成17~18题。
17.解析:据图示等高线的数值信息可知,该地区东南低,西北高;
据材料信息“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可知,东侧地势高,西侧地势低。
答案: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据图例信息可知,该地白垩纪岩石形成最晚,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
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河流流向东南流,A错误。
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
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
故选:C。
18.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
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答案: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
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
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
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 正确,C错误。
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
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
故选:B。
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以杆长为半径绘一半圆。
如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
完成19~20题。
19.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日日出正东方向,日落正西方向,判断这一天为春、秋分日。
答案:根据材料中描述,半圆以杆长为半径所绘,故杆长与影长相等,可以得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此日为二分日,则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