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吗_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回顾 有关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影响的相关文献; 第三部分简要介绍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 并 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四部分介绍模型设定和估 计方法, 并描述数据; 第五部分报告计量结果, 并对 结果做相应解释;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二、文献回顾
从国际经验来看, 在银行业改革过程中引入境 外投资者早有先例, 例如上世纪 80、90年代中东欧 转型经济体和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 行业在改革过程 中大多引 入了外资。在这一 背景
收稿日期: 2010- 10- 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 批准号: 09B JL023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批准号 09Y JA 630010) 。 作者简介: 蔡卫星 ( 1981- ) , 湖南省常德市人, 清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 站博士后, 研究方 向: 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曾诚 ( 1984- ) , 重庆市人,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公司治理、财务会计。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不同绩效指标选择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请参见本文第二节。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 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一直是其主要收 入来源, 根据年报 数据, 2007 年存贷款业 务带来的 净利息收 入占营 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88. 28% ( 工商银行 ) 、84. 54% ( 中国银行 )、87. 84% ( 建设银行 ) 。 对估计方法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本文第四节。
2011年 1月 第 33卷 第 1 期
当代 经济 科学 M odern E conom ic S cience
Jan. 2011 Vo.l 33 No. 1
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吗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
蔡卫星 1, 2, 曾 诚3
( 1. 清华大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北京 100084; 2. 中国农业银行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北京 100005; 3. 曼切斯特大学 商学院, 英国 曼切斯特 M 156PB)
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其他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 业银行、城市商业 银行和农村商业 银行等三类, 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份额最大。
13
本文在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加以利用和创新 的基础上, 从贷款行为的视角来考察引进境外战略 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试图对上述问题进 行解答。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 先, 在研究视角上, 既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绩效角度入 手, 但是不同的绩效指标选择影响了研究结论 , 我 们认为, 与短期的绩效改善相比, 贷款行为的变化对 商业银行而言 更为重要 , 如果贷款 行为不符合商 业原则, 即便在短期内绩效有所改善, 从长期来看也 缺乏可持续性。借鉴 Podp iera[ 6 ] 的 思路, 我 们着重 考察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变化; 其次, 本文所 遵循的回归框架是一个动态方程, 滞后因变量一般 而言存在内生性问题, 传统的面板数据方法 ( 如 Podpiera所使用的固定效应模型 ) 能 在一定程度上 减轻内生性的影响, 但是这些固定效应估计量仍可 能是不一致的, 本文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 ( system genera lized m ethod of m om ents) 来克服动态方程中滞 后因变量的内生性问题 , 使实证结果更加可靠。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 2002~ 2007年的 样本区间内, 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 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 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 而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 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带来 了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贷款行为的改善, 但是并不显 著, 引进国有商业银行个体贷款行为的分析结论与 之类似。
14
行业的外资参与以直接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控股形式 为主, 中国银行业的外资参与主要表现为少数股权 形式。 Laurenceson and Q in[ 18] 利用 2001 ~ 2006 年 中国银行业的数据考察了这种外资少数股权形式的 影响, 研究表明外资股权与银行的成本效率 ( cost ef ficiency) 之间存在正 向但不显著的关系。 Berger et al[ 19] 对 1994~ 2003年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分析发现, 外资少数股权对银行效率的改进有着显著的作用。
监管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本国银行将拥有竞争性的 优势。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银行业影响
的不断扩大, 国外学者对中国银行业相关问题的研 究兴趣不断增大, 有关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研究成果 也不断出现。 G arc ia - H errero 等 [ 15 ] 从整体上 对中 国银行业改革及其可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 认 为一系列的改革在总体上对中国的银行体系带来了 积极的变化。H o[ 16] 认为, 中国银行业改革产生了混 合的效果, 即在增加总剩余的同时却导致了消费者 福利的下 降。在 外资 参与 中国银 行业 改 革方 面, L eigh and P odp iera[ 17 ] 指出, 尽管大多数其他国家银
激烈的争论。 从全球范围来看, 以境外战略投资者为代表的
外资参与东道国银行业改革是一个普遍现象, 学术 界对此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但是并未达成一致的结 论 ( C larke et al[ 1] ; M egg inson[ 2 ] ; Y ild irim and Philip patos[ 3 ] ; Lensink and N aabo rg[ 4] 等 )。从我们掌握的 文献来看,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以理论上的 定性分析为主, 系统性的经验研究还比较缺少, 朱盈 盈等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初步用多个指标对引进境外 战略投资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但是并未得出一致 的结论 [ 5] 。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商业银行 2002~ 2007年 省级面板 数据, 从贷 款行为 的视角研 究了引 进境外 战略 投资者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 本文的计量结果显示, 国有 商业银行与 其他商业银 行 的贷款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与盈利 能力呈负 相关, 而 其他商业 银行贷 款增长率 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 其他商 业银行贷 款行为 更符合商 业导向; 引进境 外战略投 资者并没有带来了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贷款行为的显 著改善, 对 引资国 有商业银 行个体 贷款行为 的分析 结论与之 类似。本文的结论对制定中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作为 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银行业改革的一项 重要举措,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其特殊的历史背 景, 与中国银行 业长期以来的 改革历程密不可 分。 自四大专业银行从人民银行分设以来, 中国银行业 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 但是其 成果却不尽如人 意。 盈利能力差、经营风险高、资本充足率低, 一直是国 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集 中表现 ( Garc ia- H errero et a l) [ 15] 。为了摆脱经营困境, 国家 曾实施了一系
下, 银行业外资所有权方面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 界的关注, 讨论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影响的 相关文献也不断涌现, 但是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一些研究认为, 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对银行业 有着积极 的影响。 D em irg - K unt and H u izinga[ 7] 对 1988~ 1995年的跨国样本分析表明, 在发展中国 家, 外 资 银 行 的 表 现 要 优 于 本 国 银 行。 Bon in et al[ 8] 、E ller[ 9] 对中东欧国家银行业以及 Y ildirim and Ph ilippatos[ 3] 对 1993 ~ 2000年 11 个拉美国家银行 业的实证研究都发现允许外资参与会促进本国银行 业效率的改进。对韩国 ( Cho i and H asan[ 10] ) 、匈牙 利 ( bel and S ik los[ 11] ) 和 巴基斯坦 ( P att i and H ar dy[ 12] ) 等国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因此, C larke et al[ 1] 指出, 在转轨国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 向 战略投资者出售股份要比向公众投资者出售股份更 有效率。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 境外战略投资者对 银行业绩 效的改善并不显 著。H abers[ 13] 对墨 西哥 银行业的实证研究发现, 引进外资使得银行对企业 和居民的信贷减少了, 这说明墨西哥银行业引进境 外战略投资者并 不是很成 功。在最 近的一项 研究 中, Lensink and N aaborg[ 4 ] 使用跨国的面板数据对银 行业外资所有权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 外资 股权与绩效之间 存在着负 相关关系。对于这 一现 象, 他们用 Berger et a l[ 14] 提出 的 主场优势 ( hom e field advantage) 理论进行了解释。这一理论认为,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距离以及在语言、文化、
关键词: 境外战略投资者; 国有商业银行; 贷款行为; 广义矩估计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848- 2011 ( 01) - 0013 - 09
一、引 言
2003年底, 中 国政府 启动了 新一轮 银行 业改 革, 改革的核心是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为国有 控股商业银行。新一轮改革明确指出, 国有商业银 行改革的方向是股份制改造, 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随后,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 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并 实现上市。中国银行业的这一重大事件引起了国内 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理论界和实务界围绕着引进境 外战略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了
影响。政府干预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按照市场标 准来配置资产, 其贷款决策在很多时候都不是商业 导向的, 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 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 G arcia- H er rero et al[ 15] 。

列救助措施: 1998 年财政部发行 了 2700亿 特别国 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 1999年成立四大 资产管理公司, 负责接收、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 离的 1. 4万亿不良资产。但是, 到 2002 年底, 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又达到了 26. 12% 。 这一事实表明, 仅仅依靠政府的单方面注资只能缓 解燃眉之急, 而不能解决长远之痛。因为制约国有 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方面, 这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到严重的政府干预
与此同时, 中国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 成效也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 注 , 但是现有研究对于引资效果多偏重于定性分析和个 案研究 ( 朱盈盈等 [ 5] ), 因而在这一问题上还缺乏较 为一致的意见。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 投资者的成效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是结论却有所不 同, 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我们认为, 原因可能源 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大部分跨国研究忽略了不同 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 例如各国在银行监管方面的 规定就存在较大差异, 当然制度差异还体现在许多 其他方面, 因此 L ensink等人 在其最近的一 篇研究 外资股权与银行效率的论文 中就引入了制 度因素 ( L ensink et a l[ 20] ) ; 其次, 不同的绩效指标选择也是 影响研究结论的重要因素, 例如 Berger et al[ 19] 的研 究发现,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效率很差, 但 成本效率却与平均水平相差无几; 最后, 不同研究中 涉及到的数据时间段各不相同, 这也影响了研究结 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将利用 2002~ 2007年 中国商业银行在大陆 31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使用 SYS- GMM 估计方法, 从贷款增长的视角来考察引 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