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愈性环境理论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愈性环境理论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研究
作者:王志豪郭晶
来源:《设计》2021年第23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12-0094-03
引言
自閉症是一种多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发育性障碍疾病,该疾病作为较为普遍的精神类疾病之一,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癌症”。

根据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儿童自闭症发病率已占我国各类精神疾病的首位,平均每500名儿童中就有一个自闭症患者,其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给个体、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随着医疗层面对自闭症康复的深入研究,表明舒适、合理的康复空间环境设计可以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

但我国自闭症康复空间设计起步较晚,存在空间功能单一、形式枯燥、康复环境干预不明显和缺乏规范建设标准等诸多问题,不能有效地满足自闭症儿童的空间康复需求。

复愈性环境理论关注环境对于人体的生理与心理影响,可以开拓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新的设计思路,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提供新的契机。

一、复愈性环境理论概述
(一)复愈性环境理论涵义
复愈性环境是指能够使人们从心理疲劳和不良情绪中恢复与更新的环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环境心理学家乌尔里奇(Ulrich)和卡普兰夫妇(KapIan)关注到环境的复愈性效果,他们通过从不同角度探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分别提出压力缓解理论(StressReduction Theory)与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aration Theory,ART),共同构成复愈性环境理论的两大理论体系,这一概念逐渐引入到环境心理学之中,指引当代环境设计。

“复愈性环境理论”将空间环境视为具有疗愈功能的物理环境,强调一定条件下空间环境对于人体的积极影响,认为优质的空间环境能够通过空间的构成要素对空间环境的使用者产生直接影响,如图1,进而达到复愈的效果。

(二)复愈性环境理论特征要素
复愈性环境设置具有以下四个特征要素,分别是:第一距离感:是指脱离日常生活场景中身心不适的环境,避免定向注意的使用,营造所处空间环境物理、心理距离,在主观感受层次进行自我调节,远离消极情绪,获得平稳、愉悦的空间感受,从而得到生理、心理的疗愈;第二丰富性:是指多层次的环境内容与形式,通过丰富环境相互连贯、融合,产生空间环境延展性,引导感官与认知的运作,在可感知的物理空间及赋有延展性的头脑联想中,获得丰富有效的正向干预;第三吸引力:是指通过空间环境硬性吸引与软性吸引的相互作用,促使空间环境引起使用个体的自主注意,实现注意力的转移和疗愈的目的;第四兼容性:是指空间环境与使用主体间的相互适应、契合,环境在满足需求同时也受到个体偏好的影响,即环境的双向性。

复愈性环境理论的这四个特征要素是衡量环境复愈能力的重要维度[2-3j。

二、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与康复空间现状
(一)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
与正常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有其独特的认知特征。

自闭症儿童在生理、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对空间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生理层次,视觉敏锐,对于红、黄、蓝颜色更为敏感,喜爱圆形、弧形,遇强光易产生惊慌、恐惧等不良反应;听觉、触觉方面呈现敏感性、迟钝性两级分化现象,受噪音刺激,出现焦躁、躲藏及摔东西等行为,喜欢接触质地轻软的材质;嗅觉方面习惯性的嗅一些特殊味道,喜欢百合花、薰衣草等植物的淡香。

心理层次,多出现敏感、依赖、焦虑、孤独等特征。

认知层次,善于模仿他人行为及表情,但缺乏辨别力;记忆力迟缓,偏向于被动式认知、记忆。

行为层次,表现为重复一系列无目的、无意义的行为,强迫性地按照自己认为的固定顺序去做某种活动,喜欢坚持相同性的行为。

同时广泛而明显存在,自我刺激和暴燥性行为,如自伤自残、大吵大闹、攻击他人、破坏周边环境等行为,一旦发生难以控制。

因此,在掌握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的基础上,从康复空间的环境设置中充分利用空间组织方式、界面形态、视觉色彩、空间情感语境及干预形式等方面,来缓解自闭症儿童对于康复空
间的抵触、陌生、无兴趣等不良情绪与行为,改善和调动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免疫与复愈状态,从而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的接受康复环境和干预治疗。

(二)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现状
根据《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显示,我国当下自闭症康复机构由20l 了年底1600多家增至1811家,增长12%;服务能力由原来不到20万增长至30万,增长30%;康复机构分布由之前集中于发达城市逐步向各地发展。

由此可见,伴随着当下社会各界对于自闭症儿童关注力度的加大,我国自闭症康复空间已有了较好的发展趋势。

但当下我国自闭症儿童超300万,自闭症儿童数量仍以每年近20万的人数在递增,部分城市甚至出现自闭症儿童需要排队预约、等候才能进入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情况,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在我国仍有着大量需求。

目前,我国自闭症康复机构散布在不同城市区域,室内环境良莠不齐,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图2。

较多康复机构空间,室内环境紊乱、康复功能单一、缺少趣味、空间干预缺乏和空间情感不明等问题,从而带给患者距离感和陌生感,产生空间抵触行为,之事干预质量低,康复效果有限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也忽略了空间使用者:康复教师、患者的诉求,导致空间与使用者之间双向断裂。

尽管如此,相对于庞大的患者人群,康复机构仍缺口巨大,数量与质量同患者康复需求之间形成突出矛盾。

由此可见,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不仅存在医疗层次的难度,行业生态的不规范以及康复机构劣质的环境设置同样制约了整体康复水平的提升。

三、复愈性环境理论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要义
(一)复愈性环境理论影响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方法转型
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为民办机构,缺乏相关建设经验。

起初的康复空间设计往往以康复师为中心,自闭症儿童为对象,满足康复训练行为目的,康复空间仅仅是用来容纳一群自闭症儿童完成康复活动的“空间盒子”,忽视了空间环境对于个体使用的影响与疗愈作用。

这不仅使自闭症儿童患者抵触进入空间,康复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给康复教师、管理者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复愈性环境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医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促使了自闭症康复空间设计方法的转型。

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开始转向以自闭症儿童患者为中心,注重康复空间环境的疗愈性,设计核心问题逐步演变为:在满足基本的康复训练功能的同时,如何通过空间光线、色彩、形态、材料等空间因子的作用来提高康复师的工作效率、自闭症儿童患者的空间体验感和整体的康复效率。

区别于较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当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应考虑康复空间不仅是容纳康复教师、患者和康复设施的“医療设施”,更是对于儿童患者身心的呵护与复愈,前者在于儿童患者各项生理机能指标的恢复,后者在于其多方面的身心疗愈。

(二)愈性环境理论介于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的可行性
自闭症儿童患者作为康复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和服务对象,伴随着长期和反复的康复治疗,其在生理、心理和生活能力上都有着过多的消耗与损害,有着强烈的复愈需求,而复愈性环境恰恰关注“环境-心理-生理”间的影响关系,自闭症儿童患者这样的需求可以通过复愈性环境的支持得到满足。

因此,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可以作为满足儿童患者疗愈需求的空间环境资源,通过复愈性空间环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康复空间的现状问题,满足患者的需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疲劳、降低抵触、引导其空间活动,促使空间环境的物理属性能够直接作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系统,进行非语言的沟通,从而激发自闭症儿童自身的恢复力,衍生出积极的康复情绪,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融入康复空间环境,主动配合的参与康复行为,同时可以提高康复教师的空间使用效率,更好给予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

这与自闭症康复空间需求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契合度。

四、复愈性环境理论指导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策略
结合复愈性环境理论、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以及康复干预空间环境需求三个层次,将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解构为空间形态及重要因子,通过空间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和兼容性设计策略在康复空间中的运用,如图3,在生理、心理层次影响自闭症儿童对于空间环境的感知,在认知层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性引导,在行为层次进行有效的正向调节,帮助自闭症儿童保持积极、配合的情绪,更好地适应康复训练环境,完成康复训练项目,实现环境愈合质量,有效提高康复效果。

(一)构建多层次、多方面的空间环境距离
在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中,空间环境距离的营造可以有效避免自闭症儿童受到伤害,更好地融入空间环境。

距离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在物理距离方面,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敏感性,在日常生活中易遭到外界空间环境的伤害,如噪音、空间材质、光线阴暗、墙体撞击等问题,自闭症儿童受过相类似的空间环境伤害时,易形成心理创伤,并产生持续性的类似空间抵触行为。

在康复空间设计中应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形成个体与创伤间的物理距离。

同时,自闭症儿童感知觉的失调,对有可能产生危险的环境和行为没有规避的意识,繁琐的界面形态、装饰会分散注意,造成定向注意疲劳,影响到康复空间的安全使用,因此空间流线宜采用内环式、简洁的动线设计,实现空间使用的便捷、高效和安全,界面处理上应呈现简洁直观的表达,如墙面的装饰图案、地面的铺装、装饰的纹样、家具选择等,都应简洁、艺术而有针对性,形成自闭症儿童安全使用空间的物理距离。

心理距离方面,闭症儿童在身处康复空间之中时,其心理情绪就已融入到空间环境之中,应结合康复空间环境设置,利
用色彩、材质、光线等感官因子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发挥空间装饰因子带给人感官的:大小、形状、远近、轻重等不同体验效果,营造出与自闭症儿童所处日常中不一样的生活空间形式,这便是一种心理距离感的形成。

如在康复空间颜色的选择上多偏向于冷色调,将其中的蓝色与大海、天空的意象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自闭症儿童大脑皮层活动的平衡,使康复效果更加明显;材质的选择宜采用天然的木材及软性材质,温暖的木材能够对空间冷色系的装饰进行调和,增添空间的自然氛围,软性的材质则带给自闭症儿童可靠的依赖感。

营造多层次、多方面的空间环境距离,能够有效使自闭症儿童避免空间上带来的伤害,并在主观感受上缓解焦虑、暴躁的情绪,获得平稳、放松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康复空间产生接受、舒适的感受,更好的实现康复活动。

(二)设置丰富、引导性的空间互动模式
自闭症儿童孤僻的性格、单一的兴趣喜好,多沉浸于自我的封闭世界,而空间的丰富性则能有效的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其主动参与空间。

康复空间的环境设置应统合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及重要空间因子,使得空间环境内部要素进行相互关联,各个空间形成统一整体,让个体在空间中得到良好的互动与体验,使得定向注意得到更好的恢复。

在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环境设置中,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冥想、音乐、动画、美术、游戏、自然等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富有艺术引导的互动形式,实现空间互动的丰富性,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安全的教育环境,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欲望。

在空间互动模式设置中,将空间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塑造雨声、风声、动物的鸣叫,刺激听觉;塑造移动、变换的各色图形动画,刺激视觉;塑造可容错、协同性的游戏,刺激感知觉的统合及社会交往等,并及时给予引导性、易感知的反馈,使自闭症儿童能够舒缓身心、消除对康复空间的抵触,积极地投入到康复环境中来,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世界,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获得延展性的想象,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去认知外面的世界。

将空间丰富性、引导性的互动模式,作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过程中,就是通过空间环境的设计,促使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主动参与、互动和认知的过程,最终实现引导干预与个体自身的平衡和谐。

(三)搭配吸引、适宜性的空间陈设装置
依据自闭症儿童特殊的喜爱需求,通过硬性吸引与软性吸引的相互作用,进行康复空间适宜性的陈设装置搭配。

依据吸引的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硬性吸引和软性吸引。

硬性环境吸引是指:强烈且具有固定注意力的高水平吸引力,能够完全占据吸引力而无暇其他。

依据硬性吸引原则,在康复空间的不同功能分区中,设置具有吸引性的陈设装置,如感统训练室设置滑道、攀爬、秋千等、积木等装置,自闭症儿童参与其中,增强了视、触、听多感官的刺激,获得感知觉的协调训练与互动,同时得到高水平的吸引力,实现注意转移和疗愈的效果。

软性环境吸引指环境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带来的适度吸引,给人以艺术美的疗愈,从而获得情绪的缓和
和愉悦的空间体验。

在康复空间陈设装置中,软性吸引可通过提高康复空间的精细程度、软装的合理搭配、空间的艺术装饰,赋予空间美的灵魂。

如在空间陈设中融入自然疗法,选择合理的绿植进行陈设,通过植物的芳香、多样的色彩、各异的形态及生命的积极寓意,给与自闭症儿童感官的刺激,心理情绪的调节。

在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更人性化的空间氛围营造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康复教师的工作压力,带来更加高效、低错率的空间使用效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复愈性环境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医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促使了自闭症康复空间设计方法的转型。

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开始转向以自闭症儿童患者为中心,注重康复空间环境的疗愈性,设计核心问题逐步演变为:在满足基本的康复训练功能的同时,如何通过空间光线、色彩、形态、材料等空间因子的作用来提高康复师的工作效率、自闭症儿童患者的空间体验感和整体的康复效率。

区别于较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当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应考虑康复空间不仅是容纳康复教师、患者和康复设施的“医疗设施”,更是对于儿童患者身心的呵护与复愈,前者在于儿童患者各项生理机能指标的恢复,后者在于其多方面的身心疗愈。

(二)愈性环境理论介于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的可行性
自闭症儿童患者作为康复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和服务对象,伴随着长期和反复的康复治疗,其在生理、心理和生活能力上都有着过多的消耗与损害,有着强烈的复愈需求,而复愈性环境恰恰关注“环境-心理-生理”间的影响关系,自闭症儿童患者这样的需求可以通过复愈性环境的支持得到满足。

因此,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可以作为满足儿童患者疗愈需求的空间环境资源,通过复愈性空间环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康复空间的现状问题,满足患者的需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疲劳、降低抵触、引导其空间活动,促使空间环境的物理属性能够直接作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系统,进行非语言的沟通,从而激发自闭症儿童自身的恢复力,衍生出积极的康复情绪,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融入康复空间环境,主动配合的参与康复行为,同时可以提高康复教师的空间使用效率,更好给予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

这与自闭症康复空间需求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契合度。

四、复愈性环境理论指导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策略
结合复愈性环境理论、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以及康复干预空间环境需求三个层次,将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解构为空间形态及重要因子,通过空间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和兼容性设计策略在康复空间中的运用,如图3,在生理、心理层次影响自闭症儿童对于空间环境的感知,在认知层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性引导,在行为层次进行有效的正向调节,帮助自闭症儿童保持积极、配合的情绪,更好地适应康复训练环境,完成康复训练项目,实现环境愈合质量,有效提高康复效果。

(一)构建多层次、多方面的空间环境距离
在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中,空间环境距离的营造可以有效避免自闭症儿童受到伤害,更好地融入空间环境。

距离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在物理距离方面,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敏感性,在日常生活中易遭到外界空间环境的伤害,如噪音、空间材质、光线阴暗、墙体撞击等问题,自闭症儿童受过相类似的空间环境伤害时,易形成心理创伤,并产生持续性的类似空间抵触行为。

在康复空间设计中应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形成个体与创伤间的物理距离。

同时,自闭症儿童感知觉的失调,对有可能产生危险的环境和行为没有规避的意识,繁琐的界面形态、装饰会分散注意,造成定向注意疲劳,影响到康复空间的安全使用,因此空间流线宜采用内环式、简洁的动线设计,实现空间使用的便捷、高效和安全,界面处理上应呈现简洁直观的表达,如墙面的装饰图案、地面的铺装、装饰的纹样、家具选择等,都应简洁、艺术而有针对性,形成自闭症儿童安全使用空間的物理距离。

心理距离方面,闭症儿童在身处康复空间之中时,其心理情绪就已融入到空间环境之中,应结合康复空间环境设置,利用色彩、材质、光线等感官因子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发挥空间装饰因子带给人感官的:大小、形状、远近、轻重等不同体验效果,营造出与自闭症儿童所处日常中不一样的生活空间形式,这便是一种心理距离感的形成。

如在康复空间颜色的选择上多偏向于冷色调,将其中的蓝色与大海、天空的意象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自闭症儿童大脑皮层活动的平衡,使康复效果更加明显;材质的选择宜采用天然的木材及软性材质,温暖的木材能够对空间冷色系的装饰进行调和,增添空间的自然氛围,软性的材质则带给自闭症儿童可靠的依赖感。

营造多层次、多方面的空间环境距离,能够有效使自闭症儿童避免空间上带来的伤害,并在主观感受上缓解焦虑、暴躁的情绪,获得平稳、放松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康复空间产生接受、舒适的感受,更好的实现康复活动。

(二)设置丰富、引导性的空间互动模式
自闭症儿童孤僻的性格、单一的兴趣喜好,多沉浸于自我的封闭世界,而空间的丰富性则能有效的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其主动参与空间。

康复空间的环境设置应统合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及重要空间因子,使得空间环境内部要素进行相互关联,各个空间形成统一整体,让个体在空间中得到良好的互动与体验,使得定向注意得到更好的恢复。

在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环境设置中,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冥想、音乐、动画、美术、游戏、自然等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富有艺术引导的互动形式,实现空间互动的丰富性,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安全的教育环境,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欲望。

在空间互动模式设置中,将空间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塑造雨声、风声、动物的鸣叫,刺激听觉;塑造移动、变换的各色图形动画,刺激视觉;塑造可容错、协同性的游戏,刺激感知觉的统合及社会交往等,并及时给予引导性、易感知的反馈,使自闭症儿童能够舒缓身心、消除对康复空间的抵触,积极地投入到康复环境中来,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世界,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获得延展性的想象,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去认知外面的世界。

将空间丰富性、引导性的互动模式,作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过程中,就是通过空间环境的设计,促使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主动参与、互动和认知的过程,最终实现引导干预与个体自身的平衡和谐。

(三)搭配吸引、适宜性的空间陈设装置
依据自闭症儿童特殊的喜爱需求,通过硬性吸引与软性吸引的相互作用,进行康复空间适宜性的陈设装置搭配。

依据吸引的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硬性吸引和软性吸引。

硬性环境吸引是指:强烈且具有固定注意力的高水平吸引力,能够完全占据吸引力而无暇其他。

依据硬性吸引原则,在康复空间的不同功能分区中,设置具有吸引性的陈设装置,如感统训练室设置滑道、攀爬、秋千等、积木等装置,自闭症儿童参与其中,增强了视、触、听多感官的刺激,获得感知觉的协调训练与互动,同时得到高水平的吸引力,实现注意转移和疗愈的效果。

软性环境吸引指环境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带来的适度吸引,给人以艺术美的疗愈,从而获得情绪的缓和和愉悦的空间体验。

在康复空间陈设装置中,软性吸引可通过提高康复空间的精细程度、软装的合理搭配、空间的艺术装饰,赋予空间美的灵魂。

如在空间陈设中融入自然疗法,选择合理的绿植进行陈设,通过植物的芳香、多样的色彩、各异的形态及生命的积极寓意,给与自闭症儿童感官的刺激,心理情绪的调节。

在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更人性化的空间氛围营造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康复教师的工作压力,带来更加高效、低错率的空间使用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