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
学习目标:
了解军事高技术的概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作战的影响,熟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掌握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的关系,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军事高技术概述
第二节新概念武器
第三节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
第一节军事高技术概述
现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主要表现为军事高技术的较量,谁拥有军事高技术优势,谁就更容易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因此,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重视发展军事高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国策。
一、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
高技术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前沿或尖端地位,对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力量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群。
从总体上讲,高技术主要包括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六大技术群,即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航天技术。
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起巨大推动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军事高技术是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是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强调军事高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是因为当今信息时代的整个高技术群主要是息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没有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也就没有整个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军事高技术的分类
参照我国著名科学家朱光亚主编的《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手册》和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防高技术名词浅释》等工具书,从军事高技术的应用范围与特点出发,可将军事高技术划分为两个层次或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并且与学科专业领域划分相对应的通用性基础技术,主要包括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新能源与先进动力技术、军用先进制造技术、纳米技术、军用仿真技术、军用生物技术等。
第二类,是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或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与武器装备类型相对应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侦察监视技术、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
信息战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核生化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主战平台技术、指挥信息系统技术等。
在这些技术领域中,传感器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信息战技术和指挥信息系统技术被认为是推进新军事变革进程的主导性技术。
三、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人类活动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军事高技术在诸多领域分头并进,获得空前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进一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现阶段,单一技术已很难形成优势,只有将各种相关技术群运用系统集成方法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才能有效提高武器装备系统的作战效能。
比如,在信息化战场上要想进一步提高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的命中精度,就必须将目标定位技术、探测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以及机械精密加工技术等进行综合运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技术发展不平衡或有所欠缺都会直接影响到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的命中精度。
二是发展领域将进一步拓宽。
现有的各种高技术将更趋成熟,技术末端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所有这些使得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将更加优越和全面。
纳米、生物计算机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
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会对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单原子、单分子存储技术以及单电子晶体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和运用将产生纳米级的武器装备。
如美国正在研制的“电子昆虫”,虽然只有人的拇指大小,但却拥有不同凡响的“超常能力”:有的身装卫星摄像头,负责勘查地形和观察情况,有的则配备各种传感器,能探测出化学、生物或放射性武器。
三是效费比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很多高技术武器装备因其自身造价昂贵、开发周期长、保障要求高而难以大量投入实战运用。
随着军事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不断提高,研制开发和保障费用将逐渐降低,将会有更多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大量投入实战运用。
四是将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军民共用。
信息化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更加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和民间力量的支撑。
军事高技术运用到民用技术领域,先进的民用技术运用到军事领域,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反过来对军事高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四、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如作用距离、机动能力、命中精度、毁伤威力、防护能力、生存能力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已经并将继续对现代作战产生重大影响。
(一)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信息化武器装备主要是指具备信息获取、处理、控制等功能的武器装备,即“物质+能量+信息”类型的武器装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导致高技术武器装备大量涌现和广泛使用,进而促使作战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侦察监视网络化、作战空间多维化、指挥控制自动化、目标打击精确化、战场对抗体系化、战争保障超常化等。
引起这些变化的核心因素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
近期几场高技术战争表明,信息已成为武器装备效能发挥的主导因素,也就说信息化武器装备已成为衡量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获取信息优势成为作战取胜的关键
获取信息优势,是指利用高技术侦察手段提高我方信息获取能力,采取干扰、隐身、摧毁等手段降低敌方信息获取能力的行动。
其目的是增大敌方作战的不确定性,减少己方的不确定性。
其实质是增大敌我双方的不确定性反差,并在这种动态对抗过程中形成信息优势。
信息优势达到一定程度,即形成了制信息权,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着对战场信息的控制权,能在了解敌方情况的同时阻止敌方了解己方情况,实现战场单向透明化。
谋求建立信息优势,控制己方信息的有序运行,同时破坏敌方的信息流,已经成为争夺制空权、制海权、陆地控制权的前提,并且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已向我们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精确打击成为战场打击的主要手段
精确制导武器是对火力摧毁方式影响最大的一种武器,已经在现代战争中逐步确立了战场打击主角的地位。
精确打击可以使火力摧毁从面杀伤转为“点穴式”攻击。
从理论上讲,武器的命中精度提高一倍,其毁伤力可提高四倍。
精确制导武器在实现“点穴式”打击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战场附带性毁伤。
作战力量从追求数量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效能。
精确制导武器与高技术作战平台的结合,增强了从敌防区外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大大降低了武器平台的损伤。
攻击精度的不断提高,大大减少了武器消耗数量。
作战方式从接触式、线式转向非接触式、非线式。
作战行动将在所有作战空间和战场全纵深同时展开,首要打击目标将直接指向敌最高决策层和有极其重要价值的目标,从而迅速达成作战目的。
战争进程大大缩短,战争强度却极大地提高。
(四)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现代作战的基本形式
一体化联合作战建立在信息优势和精确打击基础之上,是对作战指导思想和战法上的重大变革。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现代作战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战场空间从单维发展到多维,形成了一个陆、海、空、天、电等多维一体、形空间与无形空间交融的新型作战环境。
这种作战环境下的作战,不可能是单一战场上的较量,而只会是一体化联合作战行动。
作战力量从军种间的协作走向大联合。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单一军兵种难以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必须进行多军兵种融合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发挥各军种参战部队的作战优势和最大潜力,实现作战能力的优化重组、作战力量的大联合。
战场对抗从单兵单件武器对抗转向体系与体系的对抗。
信息化战争将不再完全依赖于坦克、飞机、军舰等单件作战平台的战斗性能,而是取决于由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精确制导武器、信息战装备和高技术作战平台等组成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的整体作战效能的发挥。
(五)指挥信息系统成为现代作战的“力量倍增器”
在信启、化战争条件下,作战指挥是一体化联合什战的龙头,必须使用先进的指挥信息系统对作战行动实施高效的指挥控制。
由于信息化甚至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指挥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显得特别重要。
使用传统的指挥手段,已经不能对军队进行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作战进程,进而也就不能夺取战场的主动权和战争的胜利。
实践已证明,进行信息化作战必须依赖于指挥信息系统的运用,指挥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将使各种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成倍增长。
(六)复杂电磁环境成为影响作战行动成败的重要因素
复杂电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和频谱范围内,由多种密集交迭的电磁信构成的强度动态变化,对抗特征突出,对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装备和信息作战产生显著影响的电磁环境。
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要将分布在陆、海、空、天等战场的各种侦察探测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统—…、高效的作战体系。
正是由于组成各种系统的大量电子设备的运行,使得电磁频谱高度占用,电磁辐射不断增强,各种电磁信号密集交织,装备之间的电磁影响不断加剧,战场电磁环境异常复杂。
这种看不见的密集电磁波,既是联合作战、体系对抗和精确打击等所依赖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成为影响各种系统正常工作的“杀手”,制电磁权已成为夺取一体化联合作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不再只是局限于技术手段和装备运用,而是更多地需要在作战筹划与作战指挥层面寻求解决方案。
(七)作战空间空前扩大,作战效能大幅度提高
随着各种武器系统射程、航程及作战半径的提高,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战场空间空前扩大,太空已成为人类的第四战场,作战行动将在太空、空中、地面、水上和水下交错进行。
战场侦察与监视系统不仅能为指挥员提供直观的不同距离的、全方位的、有声有色的情报,而且指挥员还可利用计算机帮助计算和分析,对制定的计划方案进行“对抗模拟”,以比较方案的可行性,选择最佳方案,从而提高指挥效能。
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的使用使得作战效能成倍增长。
统计资料表明,在海湾战争中,尽管多国部队所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弹药量仅为总弹药量的8%,但其摧毁的预定目标却达80%以上。
英阿马岛战争期间,20万美元一枚的“飞鱼”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了价值2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因此,精确制导武器是一种作战效益很高的武器,其效费比通常为常规武器的25—30倍。
第二节新概念武器
新概念武器是与传统武器在工作原理、杀伤破坏机制和功能等方面不同的新型武器。
这类武器目前大多处于研制或探索发展之中。
它们投入使用后,常常能起到“撒手锏”的作用,因而,能对战争的胜负产生重大影响。
新概念武器通常具有创新性、高效性、时代性和风险性等特征。
一、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是利用激光束来直接毁伤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
它可分为高能激光武器和低能激光干扰与致盲武器。
(一)高能激光武器
高能激光武器是一种利用高能激光束来摧毁飞机、导弹、卫星等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又叫强激光武器或激光炮。
这种武器主要由高能激光器(又称强激光器)、精密跟踪瞄准系统和光束发射系统组成。
一般将精密跟踪瞄准系统和光束发射系统安装在同一跟踪架
上,两者统称为光束定向器。
这种武器作战使用时,一般还需要与其他军事系统如预警系统、指挥控制系统配合使用。
如图4—13所示。
高能激光武器与传统的武器比较,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如速度快、机动灵活、精度高、无污染、效费比高和不受电磁干扰等。
不同功率密度、不同输.出波形、不同波长的激光与不同的目标材料(简称靶材)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不同的杀伤破坏效应。
这些效应主要有烧蚀效应、热软化效应、力学(激波)效应、辐射效应四种。
烧蚀效应:激光打到靶材后,部分能量被靶材吸收而转化为热能,激光能量密度足够大时,可使靶材表面汽化,其蒸汽高速向外膨胀而将一部分液滴甚至固态颗粒带出,从而使靶材表面形成凹坑或穿孔。
热软化效应:若打到靶材的激光能量密度不够大,则难以形成穿孔,但能引起靶材结构强度不对称,这是由于激光照射处因升温引起该处弹性屈服度下降(即热软化)而造成的。
于是,对于高速运动目标,其表面就会在气流压力作用下产生弯曲或扭曲,引起目标失控。
力学(激波)效应:靶材蒸汽向外喷射时,按照动量原理,靶材会获得一个反冲作用。
这相当于一个脉冲载荷作用到靶材表面,于是在固态材料中形成激波。
激波传播到靶材后表面而被反射时,可能将靶材拉断而发生层裂破坏。
辐射效应:靶材表面因汽化而形成等离手。
体云。
等离子体一方面对激光起屏蔽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够辐射紫外线甚至X射线,损伤内部电子元件。
(二)低能激光干扰与致盲武器
低能激光干扰与致盲武器一般也主要由激光器和光束定向器组成,但激光器的输出平均功率一般在万瓦以下,远比高能激光武器的低。
这类武器对其中光束定向器性能的要求也远没有高能激光武器高。
因此,它的研制技术难度远比高能激光武器低。
它们主要用来迷惑、欺骗、扰乱、致眩或致盲敌方的光电传感器和敌方士兵的眼睛,即从作战效果上讲,主要用来对目标进行软破坏。
这类武器在技术上已基本成熟,并有样机装备部队,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光电对抗手段。
总之,激光武器在作战运用时,可产生摧毁、致盲、干扰等作战效果,摧毁属于硬破坏,致盲和干扰属于软破坏,一般地,硬破坏比软破坏所需的激光能量要大得多。
二、高功率微波武器,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一种利用定向发射的高功率微波频段的电磁波束对目标进行干扰、致盲或毁坏的武器。
这种高功率的微波的峰值功率达1亿瓦以上,要远高于一般民用的微波源发出的微波功率。
高功率微波的波长大致是可用作高能激光武器光源的化学激光器的工作波长的一千至十万倍。
波长越长的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发散会越厉害。
因此,高功率微波的发散要远远大于激光的发散。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利用高功率微波在与目标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和生物效应来对目标进行杀伤破坏的。
如图4—14所示。
电效应:高功率微波在与目标相互作用时,会在目标结构的金属表面或导线上,感应出电流或电压;或通过目标表面小孔、缝隙的耦合,在目标腔体内感应出电流和电压。
这些感应电压或电流会对目标上的电子元器件产生多种效应,如造成电路中器件性能下降、状态反转和半导体击穿等。
热效应:高功率微波射到目标时,目标因对其部分吸收,引起温度升高而产生的效应,如烧毁电路器件、损坏半导体结构等。
生物效应:高功率微波照射到人体或其他动物后,产生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热效应是指由较强的微波能量照射时,所引起的人或动物被烧伤甚至烧死的现象。
非热效应是指较弱的微波能量照射到人体或其他动物后,产生的诸如神经紊乱、行为失控、烦躁不安、心肺功能衰竭、甚至双目失明等现象。
高功率微波武器对电子设备的作战效果可分为干扰、性能暂时降低、长时间故障造成运行中断和永久性损伤四个等级。
各级作战效果的形成,既依赖于作战对象的电磁敏感特性,也与高功率微波武器的性能参数密切相关。
三、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是一类能在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设备破坏的情况下,通过作用于人员弱点或物质的方式来强迫或阻止敌方行动而运用的武器。
非致命武器的出现,为现代军事斗争提供了许多新的作战手段。
在某种特定的作战环境中,如需要达到某种军事目的但又不容许人员大量伤亡时,使用非致命武器就成了最好的作战手段之一。
非致命武器的种类有很多,根据作战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针对物质(非人员)的非致命武器和针,对人员的非致命武器两大类。
(一)针对物质系统的非致命武器
针对物质系统的非致命武器主要用来致盲或干扰敌方武器系统中的光学传感器和寻的装置,使武器系统中的光学和电子系统失效,阻止运载工具移动,造成计算机控制系统失灵或引起运行故障,弱化或改变燃料和金属的性能,破坏公共事业设备,使现代材料(复合材料、聚合物、合金等)失去作用,增强战区安全,孤立或隔离对手等。
这类武器和技术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反机动非致命武器、反基础设施非致命武器、反C3非致命武器、反传
(二)针对人员的非致命武器
针对人员的非致命武器种类也有很多,如次声波、麻醉剂、“肥皂泡”化学粘剂等。
人耳可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在20赫兹到2万赫兹之间,超过2万赫兹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次声波。
次声波武器就是利用强大的次声波对人员进行非致命攻击的武器,可使人员产生头晕、呕吐等不适症状。
麻醉剂武器实际上是一种镇静剂,如二甲亚凡,可利用飞机进行大面积喷洒,人员皮肤接触后,能使人很快失去战斗力。
“肥皂泡”化学粘剂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剂,它与空气接触后,可迅速凝固,用喷射装置将之射到人员身上后,可迅速将人缠住,使人丧失反抗能力。
其实,高功率微波武器、低能激光干扰与致盲武器也是有效
四、其他新概念武器
(一)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是一种利用超高音速(5倍以上音速)的,具有极大动能的弹头直童毁目标的武器。
它与利用弹头爆炸杀伤目标的已有各种导弹有所不同,主要来拦截各种弹道导弹或反卫星。
与定向能武器相比,动能武器虽然速度慢,但术上可行,并难以采取有效的反措施,被认为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武器
(二)粒子束武器
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都是利用电磁波的定向传输来打击目标的,因此,都是定向能武器。
这种能量的定向传输,除可利用电磁波来进行外,也可利用微观粒子来进行,这就是粒子束武器原理的主要思想。
粒子束武器是利用高能强流粒子加速器,将注入其中的粒子源产生的电子、质子、离子或重粒子等一类带电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使其具有极大的动能后,再用磁场将它们聚集成密集的高能束流,直接(或去掉电荷后)射向目标,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极高的能量传给目标而对目标进行摧毁或软杀伤。
(三)微机电系统武器
微机电系统武器是以微机电系统为基础的武器。
微机电系统是正在迅速发展的微米/纳米技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它利用微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将微电路、微电机、微传感器等微型器件集成在硅片上,含有微电源,不仅能搜集、处理和发送信息,还能依据所获得的信息自主地或根据外部指令采取行动,整个系统可小到厘米、毫米甚至微米量级。
目前正在研究的微机电系统武器主要有微机器人电子失能系统、昆虫平台、机械蚂蚁和机器虫等。
(四)等离子体武器
等离子体一般由气体电离而成,含有离子、电子及未电离的中性粒子。
等离子体武器是一种利用高密度等离子云团来摧毁导弹、飞机等运动目标的武器。
其工作原理大致是:使等离子体武器发射相互交汇的大功率、超高频电磁波在大气中聚焦,焦点处的空气将被高度电离而形成密度极高的空气团,即等离子云团。
导弹、飞机等各种飞行器一旦进入等离子云团,就会偏离飞行轨道,产生旋转力矩而导致坠毁。
(五)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是通过人工改变一定区域内空气中的电荷分布而在相关地区造成恶劣天气甚至自然灾害,从而达到军事目的的武器。
它是人造气象应用于军事的结果。
人造气象主要是用飞机、火箭或火炮等向某地区低空大气层播撒催雨物质而进行降雨或造雾的行动。
(六)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按照一定的军事需求,改变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
,并利用人种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类种族产生致病作用,以达到有选择地攻击敌方有生力量目的的一种武器。
也称为“种族武器”或“种族炸弹”。
第三节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当今世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它是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而兴起的。
当前,这场变革已在许多国家展开,成为世界军事的发展大势,将对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等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新军事变革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一)新军事变革的含义
“军事变革”的概念是由英文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RMA)翻译而来的。
美国官方于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首先使用。
“RMA'’一段时间内曾被翻译为“军事革命”,但随着我军对世界新军事变革问题认识的深入,特别是结合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趋科学,现在“新军事变革”的表述已为我军所普遍使用。
新军事变革的含义可表述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引起机械化战争的军事理论、军队体制编制和军事管理等各个方面发生重大变革,进而导致军事效能,特别是作战效能成数量级的提高,其发展将促使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使人类社会从机械化战争时代进人信息化战争时代。
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就是要把工业时代适于打机械化战争的机械化军队,建设成信息时代适于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
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技术、军事理论、军事组织和军事管理的重大创新等四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新军事变革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基本问题,口新军事变革的理论构架或主要内容。
其中,创新的军事技术是军事变革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创新的军事理论是军事变革的主导要素和灵魂;创新的军组织是军事变革的组织保证,是将创新的军事技术与创新的军事理论结合起来付诸行动的纽带或桥梁;而军事管理的变革则贯穿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变革之被认为是军事变革的重要手段。
(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特征
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发生的,由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转变的新事变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
1.深刻性
这次变革不是表层性的革新,而是对旧的军事形态的全面彻底的改革。
它涉及军事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如战争观、安全观、军事问题的方法论等,引发人们对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问题进行适应时代的深层次思考。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战争观落后于时代,传统战略思想已难以指导军队建设,传统战役战术原则不再适用,传统军队建设方针已经落伍。
几十年来,先后出现信息战、网络中心战、非对称作战、联合作战、精确战等新理论。
在新军事理论的指导下,军队建设模式、作战方式和军队体制编制开始变革。
如军队结构走向质量建设道路,陆军比例缩小,高技术兵种如数字化部队、天军、网络战部队相继出现。
相对于机械化战争,这些变革都是革命性的。
2.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