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槐枝合剂的防腐剂含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槐枝合剂的防腐剂含量
商思阳;陈娟;徐冲;魏琳
【摘要】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HPLC method for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content of sodium benzoate in Huaizhi Mixture of hospital preparation. Methods The Agilent XDB-C18 column(150 mm × 4. 6 mm, 5 μm) was adopted, the mobile phase was 0. 05 mol/L sod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solution ( pH=3. 0 with phosphoric acid ) -acetonitrile ( 65 :35 ) , the flow rate was 1 mL/min, the detection wave length was 248 nm and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25 ℃. Results The peak of sodium b enzoate and other peaks in samples could be separated from baseline.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Y=3531. 4 X+2. 683 ( r=0. 9999, n=6 ) , the sodium benzoate showed a good linear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 02-0. 16 g/L,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8. 43%, and RSD was 1. 42%( n=6 ) . Conclusion The method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sodium benzoate in Huaizhi Mixture.%目的建立有效控制医院制剂槐枝合剂中苯甲酸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色谱柱采用Agilent XDB-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05 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用磷酸调pH为3.0)-乙腈(65:3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48 nm,柱温25℃.结果苯甲酸钠峰与其他峰能达到基线分离,并能排除辅料的干扰,线性回归方程为Y=3531.4 X+2.683(r=0.9999,n=6),苯甲酸钠质量浓度在0.02~0.16 g/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
98.43%,RSD为1.42%(n=6).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槐枝合剂的质量控制.
【期刊名称】《中国药业》
【年(卷),期】2017(026)019
【总页数】3页(P34-36)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防腐剂;苯甲酸钠;含量测定;槐枝合剂
【作者】商思阳;陈娟;徐冲;魏琳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R286.0
槐枝合剂清热消炎是重庆市中医院的特色制剂,用于痔疮发炎、出血疼痛,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

中药提取成分含有油脂类、糖类、蛋白质等,久置易腐败,加入防腐剂苯甲酸钠(sodium benzoate),但其过量摄入会对人体产生一定毒性[1-6]。

2010 年版《中国药典(二部)》规定食品与口服药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不得超
过0.3%[7]。

本研究中参考文献[8-1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槐枝
合剂中苯甲酸钠的含量,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操作简单,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医院槐枝合剂中防腐剂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方法。

现报道如下。

Agil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置G1312C型二元泵,G1314F型紫外检测
器(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XA205DU型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 Toledo
公司)。

槐枝合剂(医院制剂,批号为20160301,20160801,20161201);苯甲酸钠(镇江前进化工厂,批号为20150401,含量大于 99.0%);水为超纯水,乙腈为色谱纯(Honeywell,批号为 AH015 - 4CH 100269),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色谱柱:Agilent XDB -C18柱(1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0.05 mol/L 磷酸二氢钠溶液(用磷酸调pH 为 3.0)-乙腈(65 ∶35);流速:1 mL /min;检测波长:248 nm;柱温:25℃。

理论板数按苯甲酸钠峰计算不低于 6 000。

对照品溶液:取苯甲酸钠对照品,称取0.1252g,精密称定,置5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取1 mL置25 mL容量瓶中,定容,作为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 mL槐枝合剂(批号为20160301),置20 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阴性干扰试验:按处方量配制不含苯甲酸钠的阴性对照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阴性对照品溶液。

按拟订色谱条件分别对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品溶液进样10 μL,记录色谱图。

结果阴性对照品溶液对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无干扰,色谱图见图1。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量取苯甲酸钠对照品溶液(0.108 1 g/L)2,4,6,8,10,12 μL,按拟订色谱条件测定其峰面积。

以峰面积积分值(A,Y)为纵坐标、质量浓度(C,X)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 Y=3 531.4 X+2.683,r=0.999 9(n=6),结果表明,苯甲酸质量浓度在0.02~0.16 g/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

精密度试验:取 2.2项下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测定其峰面积。

结果的RSD为 0.212%(n=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稳定性试验:取样品(批号为20160301),依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于配制后0,1,2,4,6,8 h 时各进样10 μL,测定峰面积。

结果的 RSD 为 1.02%(n =6),表明供试品溶液在8 h内稳定性良好。

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样品(批号为20160301),依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
液6份,分别测定苯甲酸钠的含量。

结果平均含量为 1.461 9 g/L,RSD 为
1.30%(n=6),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加样回收试验:取已知含量的样品,精密加入苯甲酸钠对照品适量,依法制备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并计算含量。

结果见表1。

取 3 批样品(批号为 20160301,20160801,20161201),按2.2项下方法
制备供试品溶液,按拟订色谱条件进样测定,按外标法计算含量。

结果3批样品
的含量分别为1.461 9,1.395 3,1.582 7 g /L。

苯甲酸钠对照品溶液用紫外检测器进行全波长检测,结果苯甲酸钠在248 nm波
长处有最大吸收,且在此波长处干扰组分对测定无干扰。

因此,选择248 nm作
为检测波长。

曾试验用乙腈-1 mL/L磷酸溶液(30∶70)为流动相,发现各峰不能有效分离。

后选择0.05 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用磷酸调pH为3.0)-乙睛(65∶35)为流动相,结果各峰均能达到基线分离,且峰形对称,保留时间适宜,但是否适用于其他院内制剂(如固体制剂的防腐剂含量测定)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以生物发酵而成的生物防腐剂将成为发展趋势,如纳他霉素是一种多烯烃大环内酯类物质,通过与真菌细胞膜里的固醇类化合物相互作用,改变细胞的渗透性,从而抑制和杀灭被作用的真菌。

纳他霉素对几乎所有的霉菌和酵母都具有抑制作用,但对细菌却无效[16-17]。

可食用、药用和草本植物提取的植物精油包含大量的
次生代谢物,具有延缓或抑制细菌、酵母、霉菌生长的作用[18-19]。

李超[20]在香肠防腐过程中,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的白豆蔻挥发油微胶囊的防腐作用,发现3.2% 的白豆蔻挥发油微胶囊对香肠防腐效果最好。

可见,天然生物防腐剂的应
用很可能在未来将得到稳步增长,患者要求药品能长期储存,且减少不良反应。

尽管生物防腐剂显示了在食品保藏中的巨大潜力,但要将生物防腐剂大规模推广应用到药物制剂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大部分文献报道的抗菌数据来自模拟污染食品样品或实验室培养基。

在实际药物制剂中,尤其对于中药制剂而言,由
于成分复杂,且有效成分容易缺失等,使用生物防腐剂的水平可能比试验所需的水平高很多,而动植物药体内天然抗菌物质的含量一般极其微量,且相对分子质量小,分离纯化困难,提取步骤烦琐,得率低,以植物挥发油尤为明显。

其次,生物防腐剂的抑菌活性一般较化学防腐剂低、抑菌谱也比较窄,因此天然防腐剂运用于院内制剂有待深入研究。

2008年版《重庆市医疗机构制剂规范》的标准中只提出添加适量防腐剂,本研究中确立了医院槐枝合剂中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方法,建议进一步开展苯甲酸钠的准确用量试验,在保证不会变质的前提下,以减少用量或将处方中的苯甲酸钠改为更安全的防腐剂,减少防腐剂摄入过多带来的危害,提高合剂的质量稳定性。

不同的院内合剂中苯甲酸钠用量差异较大,虽然从留样的微生物试验和性状观察结果来看,各批次样品均未发生酸败、霉变等现象,但有待进一步将此方法推广到这些院内合剂中。

【相关文献】
[1]黄艳娥,刘海波.食品防腐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发展趋势[J].化工中间体,2005(7):1-6.
[2]吕娜.食品防腐剂苯甲酸钠的急性毒性及致畸性实验[J].毒理学杂志,2006,20(5):326 -327.
[3]梁川.苯甲酸钠对大鼠神经系统损伤的影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06,20(5):326 -327.
[4]邹志飞,吴赤蓬,郑立新,等.苯甲酸钠的毒物兴奋效应及其所致损害[J].毒理学杂志,2010,24(4):300 -302.
[5]王思文,巩江,高昂,等.防腐剂苯甲酸钠的药理及毒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30):16724.
[6]李锦玉,李荣欣,李京路,等.苯甲酸钠多次给药对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2015,50(1):134-137.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11.
[8]程辉跃.复方润喉片中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J].中国药业,2003,12(11):46.
[9]刘惠军,吴骥宇.HPLC法测定盐酸苯海拉明口服溶液中盐酸苯海拉明和苯甲酸钠的含量[J].中
国临床药学杂志,2008,17(3):183-185.
[10]李小安,吴少平,刘海静,等.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中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J].安徽医药,2011,15(1):40-41.
[11]杨东花,刘峰,黄壮壮.咳露口服液中苯甲酸钠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2,27(5):418-419.
[12]郭艳春,张成文,吴惠斌.HPLC法测定复方甘草口服溶液中苯甲酸钠的含量[J].海峡药学,2012,24(6):48-50.
[13]郭玉,王瑞梅,吴善霞.HPLC法同时测定氯雷他定糖浆中氯雷他定和苯甲酸钠的含量[J].药学研究,2014,33(10):581-583.
[14]陆兴毅,黄忠亮.金银花露中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5,
43(24):149 -150.
[15]胡卫南.HPLC法测定强力批把露中苯甲酸钠的含量[J].中国药房,2016,27(9):1257-1259.
[16]Welscher YM,Napel HH,Balagué MM,et al.Natamycin blocks fungal growth by binding specifically to ergosterol without permeabilizing the membrane[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8,283(10):6393 - 6401.
[17]Welscher YM,Jones L,Leeuwen MR,et al.Natamycin inhibits vacuole fusion at the priming phase via a specific interaction with ergosterol[J].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10,54(6):2618-2625.
[18]Burt SA,Reinders RD.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elected plant essential oil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157:H7[J].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03,36(3):162 - 167.[19]Chorianopoulos NG,Giaouris ED,Skandamis PN,et al.Disinfectant test against monoculture and mixed-culture biofilms composed of technological,spoilage and pathogenic bacteria:bactericidal effect of essential oil and hydrosol of Satureja thymbra and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acidbase sanitizers[J].Journal of Applied Micrbiology,2008,104(6):1586 - 1869.
[20]李超.白豆蔻挥发油微胶囊对香肠防腐作用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5,40(1):3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