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考点50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50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科学思想特点
1.纸的发明⎩⎪⎪⎨⎪
⎪⎧ 纸的发明⎩⎪⎨⎪⎧ 秦汉时期,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为主要书 写材料。
西汉初年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东汉蔡伦发明更实用的“蔡侯纸”。
贡献⎩⎨⎧ 地位: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影响最为 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 用也最为显著。
作用:纸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 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战国时已有天然磁石做成的司南。
北宋《武经总要》记载了用磁场磁化法加工的指 南鱼,《梦溪笔谈》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 作指南针的技术。
(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贡献⎩⎨⎧
北宋、南宋时指南针就已应用于军事和航海 领域。
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提供了条件。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航行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提 供了技术保证。
3.
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
发明⎩⎪⎨⎪⎧ 商周时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 时熟知硫磺、硝石。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 到“火药”。
应用⎩⎨⎧ 唐末宋初的战争中已使用火药箭。
北宋已有火箭、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 记载了多种火药武器和三种火药配方。
明朝时创造出了自动爆炸的地雷、水 雷和定时炸弹。
贡献:12、13世纪先后传入阿拉伯及世界各 地,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 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4.印刷术的进步⎩⎪⎪⎪⎨⎪⎪⎪⎧ 雕版技术: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 的印刷品。
活字技术⎩⎪⎨⎪⎧ 北宋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技术。
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明代已有铜活字,印制的代表作品是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贡献⎩⎨⎧
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经波斯传入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为欧洲走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5.科学思想特点⎩⎨⎧ 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 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则重视不够。
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 的关系。
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二、古代中国的艺术
1.书法艺术⎩⎪⎪⎪⎨⎪⎪⎪⎧
演变: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
中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 文字;字体演变的主要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 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中草书最能 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书法家: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王羲 之以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
唐代颜真卿、 柳公权以楷书闻名,张旭、怀素以草书著称。
北
宋四大书法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 都以行书名世。
元朝书法家首推赵孟。
明代 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易错提醒]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巧思妙记] 六种字体的特点
2.画中有诗⎩⎪⎨⎪
⎧ 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文人画,创作上主要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
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 方面的文化素养。
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
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3.音乐⎩⎪⎨⎪
⎧
骨笛、陶埙、青铜编钟等乐器的考古发现表明,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音乐艺术已较为发达了。
秦汉时期的乐府机构在收集民间歌曲和异域音
乐的基础上,融合成了新的音乐形式;隋唐时期 民间音乐进入宫廷,总称燕乐。
明清时期不仅戏曲音乐繁荣,而且器乐艺术也 发达。
4.舞蹈艺术⎩⎪⎨⎪⎧ 宫廷舞蹈多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现歌舞升平, 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民间舞蹈大多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 情感。
5.戏曲艺术⎩⎪⎨⎪⎧ 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杂剧、 南戏出现。
元朝时元杂剧形成。
明代传奇剧兴盛起来。
6.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乾隆年间徽戏进京。
形成——道光年间。
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 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成熟——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 出现“同光十三绝”。
走向世界——民国年间,京剧走向世界,成为
国粹。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 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精粹;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后被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的政治抒情长诗;其充满强烈探索精神、大胆怀疑精神的作品是《天问》;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诗经》与《离骚》。
3.汉赋⎩⎪⎨⎪⎧ 特点: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反映了文人气度和 时代精神。
汉武帝时达到全盛。
代表:西汉时期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期 班固、张衡。
4.唐诗⎩⎪⎨⎪⎧ 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体现了盛唐
的气象。
其作品透射出的浪漫情怀,反映了盛唐
时代崇尚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风气。
诗圣”杜甫处于唐帝国由盛转衰时代。
其诗 风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后人称其
诗作为“诗史”。
5.宋词⎩⎪⎨⎪⎧ 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
一种新诗体。
唐代民间已流行,宋代走向辉煌。
作词是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
代表⎩⎪⎨⎪⎧ 唐末五代有:白居易、韦庄、李煜;宋代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6.元曲⎩⎨⎧ 构成: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
名家名剧: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强 烈的现实批判性。
兴盛原因: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燕乐的 需要。
[微点拨] 文学艺术的平民化、通俗化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大批反映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如文学方面出现了如宋词、元曲、传奇、小说等反映市民需要的文学形式和作品;绘画领域,宋代出现的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明清时期流行年画、剪纸画、木刻版画等民间风情画;戏曲方面则有元杂剧、京剧等;书法在明代以后也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1.造纸术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5.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工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6.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7.清朝诞生的京剧逐渐从官方走向民间,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8.《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屈原的《离骚》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
9.汉赋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两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的恢弘气势。
10.诗歌的繁荣反映了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也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繁荣的鲜明特征。
11.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的重心不断下移,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主题一古代中国的农耕科技
1.史料探史——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史料一《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探究(1)史料一体现了古代中国科技怎样的特点?
答案史料一表明,科技成果集中在应用性强的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农学方面,体现的是重实用,服务于农耕的特点。
史料二(摘自2013年海南高考T26)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探究(2)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怎样的特点?
答案史料二表明天文历法受到封建政府的支持重视;将天象变化与政治活动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明显;注重实用,理论探讨不足。
2.归纳总结——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四方面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3.重点讲解——古代中国科技未能发展为近代科技的四大因素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因素。
4.方法总结——古代中国科技可归纳为“一、三、四”
一个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三个特征: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
四大阻碍因素: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教育文化的高度专制;腐朽的封建制度。
主题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史料探究——古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条件
史料(摘自2008年江苏高考)(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探究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2.归纳总结——汉字与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2)书法: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完全成熟。
3.图片探史——绘画艺术的发展趋势
图一图二
探究根据图片分析,图一和图二各属于哪种绘画艺术形式。
图二绘画艺术形式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绘画艺术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图一属于文人画,图二属于年画。
绘画艺术逐渐由贵族文人独有的享受转向大众化、通俗化和实用化。
4.重点讲解——古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特色
(1)春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内容丰富,或间以杂言,现实感强。
(2)战国楚辞的句式非常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4)唐诗流派、诗人众多,既有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又有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5)宋词具有节奏美,符合各阶层的需要,文学接近平民,休闲功能强等特点。
(6)元曲的语言通俗、幽默,句式灵活,是综合性舞台艺术。
(7)明清小说反映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侧重于对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的描绘。
5.史料探史——平民化、世俗化艺术特征趋势的成因
史料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探究据史料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答案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等均成为推动词乐艺术发展的有利因素。
6.重要史论——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在清代达到了顶峰。
(2)在思想领域,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在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4)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变化。
(5)明清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写出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特色。
高考题组
1.(2015·上海高考)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三国志》
B.《三国演义》
C.《三国》
D.《三国英杰传》
答案 A
解析《三国志》是史学家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记录,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正确;《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三国》属于影视作品,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C项错误;《三国英杰传》属于电脑游戏,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
2.(2015·重庆高考)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 C
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孟浩然是盛唐诗人,白居易是中唐诗人,均不符合题中“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的信息,故排除A、B、D三项。
由题干的时间信息可推断题中所说的诗人是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誉为“诗史”,题干中的诗作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3.(2015·北京高考)“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儒家主张编写史书既要弄清楚具体的历史事实,又要针对具体历史事实进行评判,因此体现了“言必有据”和“论从史出”的原则,故选B项。
模拟题组
4.“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关于这首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答案 D
解析材料通过写山村老农的遭遇,反映了唐朝赋税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纷纷逃往山林,垦山为田。
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土地兼并的状况,故A项错误;B、C两项没有全面反
映材料的状况,故选D项。
5.阅读古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②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③表中著作一脉相承
④农耕经济是古代科技发展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解析分析各小项,①不符合本题,科技总结阶段是指明清时期;③可排除,三本著作分别是农业、天文历法、医学著作,不具备一脉相承的特点。
6.《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 D
解析文学著作能否作为史料依据需要认真考证。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据此可知推断的依据错误,结论错误,故选D项。
考点训练
1.(2014·江苏高考)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的变化:从五代后唐到宋朝;二是核心内容:印刷术的推广。
宰相冯道生活于五代后唐时期,而雕版印刷早在唐朝初期就已出现,故A项错误。
宋真宗景德二年是公元1005年,此时毕升还未发明活字印刷术(1041~1048年发明),故B项错误。
从材料提供的印刷品的数量逐年增多和印刷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可知C项正确。
依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可知D项错误。
2.“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
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矣。
”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答案 D
解析材料是说书坊把“州县所试程文”制成小版印刷,高价出售给考生夹带(作弊),这就反映了A项(高价竞售)、B项(夹带)、C项(专刊小板),而D项说法是错误的,由于有夹带,“则书不必读矣”导致读书风气败坏。
3.“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市民阶层壮大
B.农民娱乐的需求
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宫廷贵族的消遣
答案 A
解析题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宋词,故A项正确;农民生活贫穷,文化素养较低,B项不是其原因,故B项错误;C、D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D项错误。
4.(2015·四川高考)“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故①正确,②错误。
词可配乐演唱,更能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③正确。
宋代词人在词的体裁、形式方面不断变革、创新,佳作迭出,使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故④正确。
故选C项。
5.(2015·福建高考)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答案 B
解析“‘历’者,过也,传也”说明“历”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说明记载历史应实事求是,故选B项。
A项说法仅符合“历”的原意,故排除;材料强调历史是对过往事实的文字记载,与“书籍”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6.(2015·福建高考)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可知A项表述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吊古抚今,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B项表述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再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D项表述正确。
A、B、D项表述均正确,不
符合题意。
C项表述在材料中未体现,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项。
7.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农耕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
B.总结性科技成就显著,西学东渐已经开始
C.内阁制度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可知A项是在鸦片战争以后;C项表述错误;D项对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表述也错误。
故选B项。
8.(2015·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
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