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表现手法及作用专项复习卷二十六(含答案)071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表现手法及作用专项复习卷二十六试卷
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100分)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乙】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边塞诗,描写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征人背井离乡的悲凉。
B.【甲】诗中“裂”“折”两字写出了边塞自然环境的特点。
C.【乙】诗“旧别情”三字反映征人的真实感受。
D.【甲】诗最后两句写出了从军将士的精神风貌。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征人的感情。
B.【甲】诗“横笛”“红旗”写人,运用借代手法。
C.【乙】诗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D.【甲】诗声色兼备,充满诗情画意,【乙】诗感情变化波澜不惊,深沉。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
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________。
(2)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咸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注】①咸阳:唐京兆府属县。
②洞庭:指洞庭湖,湖边有岳阳楼。
(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生动传神,请任选其一鉴赏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鹊踏枝·谁道闲情拋掷久
[五代]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青芜:丛生的草。
(1)词的首句采用什么句式?
(2)请结合最后一句赏析本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阳①庭②芜注注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
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D.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泥四壁。
到处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
②爇: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用“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
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爇”红炉、“下罗幂”,极写
室内的温暖。
C.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
当。
D.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秾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
作。
2椒①
爇②
(2)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
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
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串全词,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
志。
(3)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
度进行赏析。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宋]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②顾藉:顾
念。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切题,写冬日的气候物色。
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
B.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
“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
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
C.颈联由写景转入议论,写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
自己跟老并没
有订立约期,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
D.尾联进一步抒写老来的心境,说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怎能为此挂心呢?这里
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情调低落。
B.诗的前四句都是写景,但景中含情,满目暗淡萧瑟,哀凉孤苦,已或多或少流露了诗人的心境。
C.颈联诗人将“愁”与“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调侃中带有无可奈何之意,写得很活,把寻常叹老
诉愁语全都抹绝,有强烈的新鲜感。
D.“飞鸿摩月堕孤音”中“摩”“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
传达出听者心惊神凄的感受。
“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
事①
藉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表现手法及作用专项复习卷二十六试卷
一、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100分)
1.
【答案】
A
D
【考点】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诗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表现征人背井离乡的悲凉”错。
陈羽的《从军行》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是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的精神。
(2)D项,“【乙】诗感情变化波澜不惊,深沉”错误。
【乙】诗在前三句中的感情是一波三折地发展的,诗境在一片乐声中展开,军中置酒作乐,“琵琶起舞换新声”给人以新的情趣、新的感受;“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不过“旧别情”而已;“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2.
【答案】
(1)“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一
个“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2)本诗前两句写诗人在巴山夜雨之中给妻子回信,告诉妻子归期还难以约定,这是实写。
后两句写诗人想象在将来与妻子相聚的时候,两人一起在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这是虚写。
整首诗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夫妻团聚的渴望。
【考点】
表现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夜雨寄北(李商隐)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品味语言(炼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使人感受到这样的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
诗人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涨”字富有动态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同时蕴含着诗人无限的羁旅之愁以及难以解脱的痛苦,表达了诗人的绵绵愁思。
(2)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诗人用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虚实结合,将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3.
【答案】
(1)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开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由此可以看出他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考点】
表现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蒹葭(《诗经》)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筛选内容,归纳要点(古诗词曲)
鉴赏古诗形象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平铺直叙,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就是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
这首《蒹葭》就是用“托物起兴”的比、兴手法。
作者开头用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引出主人公对心上人的追寻,同时描写深秋景色,渲染凄清的氛围,为下文主人公思念意中人作铺垫。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2)根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可以概括出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通读全诗可知,主人公是一位渴望美好爱情,但被世俗阻力所阻挡的青年人,由此看出他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对待感情执着专一的特点。
4.
【答案】
(1)边塞诗,高适(岑参)
(2)“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通过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借助想象,扩大诗词意境,深化了主题。
【考点】
表现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边塞诗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文学常识
诗歌题材分析
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一首边塞诗。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2)解答此题,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主旨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
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扩大了诗词意境,深化了主题。
5.
【答案】
(1)“悬”是悬挂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隔”是隔开的意思,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考点】
品味语言(炼字)
赏析表达技巧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诗句“咸阳桥上雨如悬”的意思是:在咸阳桥上遇到下雨,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
“悬”是悬挂的意思,此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一种雨脚绵延如帷帘悬空的景象。
诗句“万点空蒙隔钓船”的意思是: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
“隔”是隔开的意思,“钓船”本是实景,“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像是要溶化在清淡的画面里一样。
所以“隔”字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通过诗的内容可知一、二句是实写内容,三、四句从“还似”两字可看出是虚写之景,即心中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据此回答即可。
6.
【答案】
(1)反问
(2)本词刻画了一位孤寂、落寞、清冷而独自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月升人定,他承受着满袖风寒独立小桥之上,内心忧愁难以排解,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与其相伴。
【考点】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鉴赏古诗形象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首句“谁道闲情抛掷久”意思是: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采用了反问的句式。
(2)本词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这首词写恋情的苦恼,不能解脱,以独特的的笔法写尽了一个“愁”字。
词人见到青草绿柳,又增新愁,故独立小桥望月,任凭春风吹拂。
全词写情感交织的愁闷,徘徊在心,从而产生一种对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变迁的感叹。
刻画出一个孤寂、落寞、清冷而独自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7.
【答案】
C
(2)运用反衬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以乐景来反衬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哀情,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考点】
表现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尾句写庭院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以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并非“直抒胸臆”,也没有“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2)“不知”的主语是“庭树”,作者赋予“庭树”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人去”与“还发旧时花”形成鲜明的对比。
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
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昔日的繁花。
景是乐景,情是哀情,以乐景衬哀情,更能深刻地反衬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哀情,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8.
【答案】
D
(2)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
突出表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作者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考点】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把握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错误,诗歌暗含讽刺富贵人家的宴饮不是虚写。
(2)诗歌前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中八句为一层,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
后两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岂知”一转,翻出新意,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诗以“长安”开头,表明所写的内容是唐朝京都的见闻。
“大雪天”,说明季节、天气。
雪大到何种程度呢?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
大雪纷飞,迷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
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
富人“捣椒泥四壁”“到处爇红炉”“暖手调金丝”,而穷人却“手脚生皴劈”。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9.
【答案】
(1)豪放派,《史记》,作者渴望被重用的愿望
D
(3)示例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狼”喻指西夏军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
示例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
(“取”“照”两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
【考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文学常识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过零丁洋(文天祥)
诗歌典故分析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表现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品味语言(炼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本篇《江城子·密州出猎》即属于豪放派宋词。
其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的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
典故讲的是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
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被削职。
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作者用此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愿望。
(2)D项,“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错误。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作者四十岁时被贬密州所作,写的是作者当时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这里的“少年狂”指的是中年的作者要像少年一样去“狂”一回,而非抒发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故该句运用了用典、比喻的修辞手法。
这一句用“天狼”喻指侵略者,塑造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进而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战场,杀敌报国的感情,展现了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宁可死去,也要留下爱国之心照耀史册,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
其
中“取”“照”两字,十分有力度,让感情更加强烈,情感更加浓郁,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10.
【答案】
C
D
【考点】
表现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修辞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颈联由写景转入议论”理解错误,应为由写景转入抒情。
(2)D项,“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着力刻画”赏析错误,应为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着力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