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

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

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

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

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

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

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

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

第一次坐船。

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

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扬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

疑是汉殿三千
共争一池春色。

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

”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

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

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

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

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

棣花的荷,也注定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都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

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

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B.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C.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教训和经验,那就是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
B.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

C.“竞相在望出窜,共争一池春色”,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3.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4.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

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

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从小生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

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

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

”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

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

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

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的衬衣洗得发白。

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

“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

”“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

”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

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

“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

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那小女孩也熟稔起来。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

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新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

我不由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可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

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

”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

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无果。

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

“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

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细细的芒草摇晃,似在轻吟。

她一肩扛起的她口中的“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沉渊中升起,万里无云。

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踏着我的影子,分毫不差,宛若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

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

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

“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

”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上身的衬衣洗得发白”“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肖像描写,写出山里孩子的贫困、羞涩、麻木的状态。

B.文中大伯的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既写出了外公甘于奉献、坚守山村教育的美好品质,同时也突出了山里的教育现状。

C.文章的结尾部分,一问一答,引人深思;引用名句,描写小女孩的眼神,升华了主旨;“山音”照应文章的标题,结构严谨。

行文充满诗意。

2.文章的标题意蕴深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含义。

3.小女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思黯南墅①赏牡丹
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②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①思黯南墅,牛僧孺的别墅。

②增城,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

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同写牡丹,但一“惜”一“赞”,情感态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B.白居易的“夜惜衰红把火看”与古人的“秉烛夜游”有着相同的意趣。

C.刘禹锡的“天教晚发赛诸花”为牡丹虽艳冠群芳却较晚开放而鸣不平。

D.两首诗都写庭院里的牡丹,但白诗从细小处落笔,刘诗则强调整体感观。

2.两首诗都以虚写称妙,试从“虚”的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

好学,明经
..,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
..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

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

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

岁余,宣坐免。

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

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

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

上以宣名儒。

优容之。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
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
..。

拜宣为司隶。

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

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

博士弟子济南王成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

”诸生会者千余人。

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
行,又守阙上书。

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

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
..,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
于长子。

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

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B.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C.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者。

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C.三公,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

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

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

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

(2)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畔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①明日是清明。

[注]:①下邽,在陕西渭南,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江畔风景,从嗅觉、触觉、视觉着笔,洋溢着醉人的春天气息。

B.“往年”紧承“帝京”,但未展开,即以“不宜”转折,点出此刻心情。

C.树下闻莺,江头信马,表现出在美景中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的过程。

D.本诗中虚实不断转换,曲折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平淡中意味深沉。

2.本诗尾联说“忽见紫桐花怅望”,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怅望”的原因。

6、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来?(《登建康赏心亭》)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劝学》)
(3)秦观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表达越是收到朋友的问候,越是增添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

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

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

8、“成绩排名”,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

但近日,我省出台的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公布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属于“违法”。

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不排名,拿什么激励学生?对这个疑问,请你作一回答。

字数在80字以内。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云:“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看到:被口罩勒破脸颊、被汗水和药
舍昼夜,用十天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不怕寒风刺骨、不怕风霜雨雪,投身城乡社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的防控人员,坚守城市入口、小区门口、村庄路……这正是:沧海横流共克时艰,绘就人生本色;疫情肆虐矢志向前,彰显时代风采。

面对这些,你有何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B
2.C
3.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

②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

③引用乐府《采莲曲》,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4.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

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

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

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

A项,“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错误,不全面,原因还有“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

C项,“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错误,无中生有,没有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项,“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错误,原文只是说“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并不能得出“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

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

C项,“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错误,“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的特点,此处没有进行比较。

故选C。

3.本题考查把握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引用在散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

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

本文主要在第三、六、七段,第三段中作者回忆济南大明湖的荷,引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一楹联是为了展示大明湖的荷花之美,结合“四面”以及“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这一句可知,重点是表现大明湖荷花的浩瀚无边;第六段中是写棣花的荷,作者看到棣花的荷想到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

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引用该诗之后,作者紧跟着说“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由此可知,该诗主要展现荷塘的景色,联系诗句的内容以及后面描写荷塘的句子来看,“……荷花开得正艳,……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

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展现出荷花竞相开放的热烈景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对此景的赞美;第七段是写作者看到棣花的荷想到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这是联想,由观荷想到采莲,引用的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考生答题的时候,先举出例子,然后分析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

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正如,众生有别”,“如”意思是“像”,“众生有别”意思是“一切生物都有不同”,显而易见,这里是说上文所写对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而上文写了棣花的荷和棣花养育的作家贾平凹,考生结合上文分析出这二者的特点即可。

如棣花的荷,“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由此可知,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如棣花养育的作家贾平凹,倒数第三段说“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由此可知,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自已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作者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

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答题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