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把握写景的方法(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与朱元思书——群文阅读
把握写景的方法
学习写景状物的多种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考点解读】
写景抒情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题型:
01.本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写景?请简要分析。
0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技法点拨】
01.理清写景顺序——如按照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顺序写景。
02.弄清观察视角——例如写游记,通常采用移步换景(游踪、空间的转换)的方法写景。
另外,还有仰视、平视、俯视、近观、远眺等写景角度。
03.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引用、排比﹑夸张等是写景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
04.分析感宜适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是写景经常调用的感官。
05.分析动静角度——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等。
06.抓住景物特征写景——如写颜色、声音﹑形状等。
07.分析写作手法——如侧面描写,通过对人或其他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主要的景物。
答题模板:作者按……顺序/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多种感官/运用了动静结合/××修辞手法,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游斜川诗序
陶渊明
辛酉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与二三邻曲①,同游斜川。
临长流,望曾城②,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
彼南阜③者,名实旧矣④,不复乃为嗟叹⑤。
若夫曾城,
傍无依接,独秀中皋⑥。
遥想灵山⑦,有爱嘉名。
欣对不足,率尔⑧共赋诗。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各疏⑨年纪乡里⑩,以记其时日。
【注】①邻曲:邻居。
②曾城:山名。
③南阜:南山,指庐山。
④名实旧矣:这里指庐山的美名和美景,我久已熟悉了。
⑤嗟叹:这里指吟诗作赋。
⑥皋:近水处的高地。
⑦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此处指诗人游斜川时,由目前所见之曾城,而联想到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
⑧率尔:即兴。
⑨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⑩乡里:指籍贯。
0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②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③临.长流,望曾城面对
④率尔赋.诗作
【解答】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一百来里的水路。
许:表示约数;
②句意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同“返”,返回;
③句意为: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
临:面对;
④句意为:于是即兴赋诗。
赋:作。
02.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自.富阳至桐庐自.以为大有所益
B.经纶世务者.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C.与.二三邻曲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水鸥乘和以.翻飞屠惧,投以.骨
【解答】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自:从/自己;
B.者:……的人/……的人;
C.与: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D.以:来/把。
故选:B。
0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②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激,冲击,拍打。
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美丽的。
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句意:(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②重点词:往,过去。
悼,哀痛。
句意: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
04.文眼是文章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句。
【甲】【乙】两文的“文眼”各是什么?
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乙:风物闲美。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掌握。
细读文本可知,【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在文中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
所以文眼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乙】文从“辛酉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可以看出是文眼。
05.【甲】【乙】两文都以山水为描写对象,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
都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归纳作者情感的能力。
【甲】文以山水美景为背景,通过对山水间景物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有借景抒情之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弃之情。
【乙】文“有爱嘉名。
欣对不足,率尔赋诗”表现作者面对美景的欣喜(愉悦),“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表现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悲伤)。
【参考译文】
【乙】正月初五辛酉日,天气澄明和暖,风光景物闲静优美。
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
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
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
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
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
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
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使我内心哀痛。
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与施从事①书
吴均
故鄣②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青崖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④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⑤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⑥,悟衷散赏⑦。
注:①施从事:不详。
从事,宋以前对幕僚的称呼。
②故彰: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北。
③汉:指银河。
④企水:口渴思饮。
⑤罗:一种地衣类植物。
⑥荡累:消除忧虑。
颐物:留连物态以怡养性情。
⑦悟衷:开扩心胸。
散赏:散心,欣赏。
0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②互相轩.邈轩高处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奔:飞奔的马。
②句意为: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0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不停地啼着。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
【解答】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绝,断。
句意为:蝉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不停地啼着。
②句中重点词:戾,至,到达。
息,平息。
句意为: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
03.甲文中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绘“异水”的?
先写江水的静态,突出其清澈的特点;再写江水的动态,突出其湍急奔腾的气势。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对描写顺序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结合甲文内容,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中可知,先用写江水的静态,突出其清澈的特点;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可知,再写江水的动态,突出其湍急奔腾的气势。
04.从感官系统上看,两文主要从视觉角度写景;从写作目的看,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角度及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结合题目提示,从“感官”角度来分析,两篇选文很明显都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
理解文章主旨,要结合一些关键句来分析。
结合两文内容,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等语句中可知,对美好景色的描写,一方面表达额作者热爱自然,娱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思想。
(三)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萝,都是植物名。
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③限日:遮挡阳光。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重:向往。
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隐士所食之物。
0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互相轩.邈向高远处伸展
②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③蝉吟鹤唳.叫
④岂.徒语哉难道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轩”词类活用,向高远处伸展;“反”是通假字,通“返”,返回;“唳”指叫;“岂”指难道。
0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好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马在奔跑。
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解答】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话,要注意“奔”是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故翻译为:湍急的流水好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马在奔跑。
②句话,要注意“斯”指这;“办”指具备;故翻译为: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0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0.5分)
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奇,山之秀。
(0.5分)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
(0.5分)
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
(0.5分)
【解答】本题考查“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
“化静为动”指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
阅读甲文,了解内容,找出运用“化静为动”的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然后分析作用即可,从“树之奇,山之秀”等方面回答。
阅读乙文,了解内容,找出运用“化静为动”的句子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然后分析作用即可,从“山之高,水之绿”等方面回答。
0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情感。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和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可知,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中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
【参考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
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
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一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而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