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赏析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赏析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以景衬情,以景写情,叙事抒情,表现作者对白居易的一片殷殷之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⑴
残灯无焰影幢幢⑵,此夕闻君谪九江⑶。
垂死病中惊坐起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
⑴授:授职,任命。
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官名。
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
⑵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焰:火苗。
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⑶夕:夜。
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⑷垂死:病危。
【白话译文】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
在这个夜晚,我听说你被贬官到九江。
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地坐了起来。
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创作背景】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赏析】
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
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
“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
“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
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
“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
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
元稹此句也是如此。
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
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
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
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
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
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
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
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
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
作者写了这个“惊”
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
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
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拓展阅读:元稹的家世
元稹的先祖是鲜卑族拓跋部,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为元的,以河南洛阳为郡望,故元稹自称或被称为河南人或洛阳人。
白居易在为元稹写的《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中更点出“公即仆射府军第四子,后魏昭成皇帝十四代孙也”,即言元稹乃是北魏皇帝之直系子孙。
元稹的六世祖元岩曾做过隋朝的兵部尚书,居于长安。
到元稹父亲那一代时,家道中落。
元稹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其兄元沂和元秬并不关心元稹(元稹之母郑氏是继室,两个兄长与他是同父异母)。
元稹生于乱世,家境贫寒,但父辈藏书颇多。
后来,元稹随母亲投靠舅族迁居凤翔,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时代。
元稹的母亲郑氏是睦州刺史郑济的次女(据《郑氏墓志铭》),贤惠知文,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
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说:“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
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
慈母哀臣,亲为教授。
”元稹的母亲不仅持家有道,还亲授诗书,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在母亲教诲下刻苦读书,逐渐长大。
元稹还曾师从姐夫陆翰和表兄胡灵之,并常向齐仓曹家借书研读。
他刚满十四岁就怀着入仕为官、建功立业的壮志赴长安科考应试了。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 年仅十四岁的元稹应明经科考试及第。
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开始学作诗。
贞元15年(公元799年), 元稹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任卑职。
据唐代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
贞元16年(公元800年)再赴长安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