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旅游的概念与特点分析——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 沁(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湿地㊁海洋㊁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㊂湿地是生态链上独特的一环,它基于水体㊁陆地㊁动植物㊁微生物等相互作用形成,既不像海洋一样缺乏绿色植物,也不像森林一样水源分布不均匀,各种生态要素处于均衡发展状态,由此构成了大自然中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系统㊂湿地的生态价值占有主导地位,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和生态进化的功能,因此被称为 地球之肾”;湿地土壤中水分充足,适合草甸灌丛植物生长,这为鱼类㊁两栖类㊁昆虫类等动物提供了繁衍空间,是名副其实的 生命摇篮”;湿地也是大量水禽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有着 鸟类乐园”的美誉㊂除了生态价值外,湿地也蕴含着庞大的经济价值㊁科研价值㊁文化价值等,尤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人们走进自然㊁亲近生态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湿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开发及利用价值不断地显现㊂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湿地的界定标准并不统一,造成了湿地形态的多元化,如滩涂㊁沼泽㊁漫滩等都属于湿地概念范畴,沿海地区的 滨海湿地”也是其中一种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挖掘滨海湿地旅游资源㊁开发滨海湿地旅游项目,可以为滨海湿地保护㊁建设㊁完善等提供充足的资金,在丰富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湿地生态保护的教育宣传,可谓 人与环境”互惠互利㊁共享共赢㊂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意蕴较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人文㊁历史㊁地域文化等要素的参与,其短期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中尚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㊂庄晨辉教授历经六年调研考察,结合自身主持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将研究成果汇集在‘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这本书中㊂全书由 理论篇”和 实践篇”两部分构成,理论综述通俗易懂㊁深入浅出㊁图文并茂㊁分析深刻,实践综述系统全面㊁资料翔实㊁案例典型㊁富有启示,研究成果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上,清晰地阐释出滨海湿地旅游的概念与特点㊂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显著的特色:
一㊁立足概念阐释,夯实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基础
滨海湿地旅游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包括 滨海湿地”的自然属性和 旅游产业”的社会属性,因此,它被称为 滨海湿地旅游”,本质上是指滨海湿地资源可实现的旅游产业利用效度㊂本书在界定何谓 滨海湿地”时态度严谨,作者分别引用了国际‘湿地公约“及我国‘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中的定义,最终将滨海湿地划分成14个大类,如我国沿海广泛分布的盐田㊁三角洲地区㊁红树林沼泽㊁沙滩及浅海水域等,在此基础上,对滨海湿地旅游概念的解读有着非常科学的依据,一般是指滨海湿地多元化地区的各类旅游活动㊂
基于概念阐释,作者进一步夯实了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㊂作者提出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包括三类,分别为 生态理论”㊁ 美学理论”和 经济理论”,每一类理论分别对应滨海湿地旅游资源的一个特色,并从多维角度展开论证㊂例如, 生态理论”包括生态安全理论㊁旅游生态学理论㊁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理论相对应,但在论证角度上存在明显差异㊂此外, 美学理论”主要包括旅游审美理论㊁景观生态学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应的均为滨海湿地的景物风光㊂ 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㊁休闲经济理论㊁体验经济理论㊁生态经济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应的均是滨海湿地的经济价值㊂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提供的理论类型虽然繁多,但理论核心是高度凝聚的,无论是单独的一个理论层次,还是整体上的理论架构,都强调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㊂
基于以上理论解读与推理,开发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将成㊃Ⅳ㊃
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㊂此外,滨海湿地旅游项目的建成,可以实现生态效益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是对生态文明的一种践行㊂
二㊁立足特点分析,建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科学体系
通过对滨海湿地旅游特点的分析,作者认为它同样具有复合性特征,即所谓 滨海湿地旅游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滨海湿地特点+旅游特点”的综合表现㊂其中,关于滨海湿地的特点,本书做出了非常详细的介绍㊂首先,滨海湿地类型众多,面积广大且不规则,这意味着在进行滨海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规划㊁设计与实施难度,书中以福建省沿海为例,仅此一省就具有6大类㊁30多个小类的滨海湿地,如红树林沼泽㊁河口水域㊁潮间淤泥区㊁水产池塘等㊂其次,滨海湿地具有物种多样性和明显的区域特征,书中同样以福建省滨海湿地为例,其中海洋生物数量有3228种㊁潮间带生物999种㊁浮游生物621种㊁鸟类185种,这些都是珍贵旅游资源㊂其次,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这是由于湿地的形成机制,即同时受到陆地㊁水体两方面破坏因素的影响,但更严重的威胁是人为破坏,因此在旅游项目规划㊁开发及运营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管理机制㊂最后,滨海湿地的价值是多元化的,旅游只是实现其价值的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经济价值来衡量的㊂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综合衡量㊁统筹利弊,而不是纯粹追求经济利益㊂结合书中对滨海湿地特点的描述,再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不难概括出 滨海湿地旅游的特点”㊂显而易见,滨海湿地旅游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域的滨海湿地类型不同,则旅游行为的实施也存在差异㊂同时,滨海湿地旅游还具有参与性特点,即游客作为滨海湿地旅游行为的主体,需要参与到滨海实体旅游资源开发的互动中(如消费㊁住宿等),这样能够为滨海湿地保护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㊂此外,滨海湿地旅游还具有教育性特点,可以作为生态文明宣传的样本㊂
立足特点分析,本书通过借鉴国外经验㊁立足国内滨海湿地样本研究,建构出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体系,形成了8个主类㊁32个大类㊁171个小类的资源划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㊂三㊁立足案例论述,提出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实用策略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是合理利用滨海湿地资源,促进当地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实用策略,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环境保护㊁文化宣传等相应效益㊂书中主要介绍了 科普教育游产品策划”㊁ 渔家体验游产品策划”㊁ 康体娱乐游产品策划”㊁ 观光休闲游产品策划”㊁ 文化采风游产品策划”等旅游策略,使游客深入体验滨海湿地的科普教育㊁民俗文化㊁海上运动㊁人文景观,该策略寓学于游,融入了社区生活和环境教育的功能,给滨海湿地带来了社会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㊂ 实践篇”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与 理论篇”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相比,实践研究更侧重于福建省滨海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作者通过 长乐闽江口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 长乐湿地博物馆布展大纲”两个案例的详细论述,为读者展示了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实用策略㊂其中,长乐闽江口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的规划由17个模块构成,所涉及要素非常复杂,但按照实践流程梳理,可以归纳成 资源分类”㊁ 资源评价”㊁ 产品开发”㊁ 项目评级”㊁ 规划编制”㊁ 运行管理”六个模块㊂ 长乐湿地博物馆布展大纲”是一份详尽的滨海湿地旅游项目设计蓝图,可以看出,作者在宏观把控和细节实现上一丝不苟,包括陈列品位置顺序㊁空间特效运用㊁图文展板摆放等都考虑周密,可为国内其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提供参考㊂透过案例的介绍,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 隐性特征”也暴露了出来,人们无法将一定区域内的滨海湿地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展开规划,这是因为滨海湿地环境及其所容纳的全部生态资源主要是基于水平空间有序分布的,游客难以在垂直空间上体会到明显的变化㊂因此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筛选具有显著差异的要素,扩大统一滨海湿地环境中 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如相邻两个观景点的植物和动物分布有着明显差异,这样才能形成较好的旅游体验,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用性㊂
㊃Ⅴ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