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新老坑的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歙砚新老坑的鉴别
下面是殷子安的一段话,共新手参考,看看自己买的老坑有没有这样的特征。
新坑、老坑具体概念是指什么,一般又是怎么样区分的呢?
老坑是指龙尾山系古坑道所出的石品,与新坑的矿脉不是同一个地理位置,新坑砚石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来说,只是类似砚石的一种“石头”,不具备很好的发墨性能。
是否老坑,看砚石中是否有如珍珠贝壳光般的铓点(绢云母),其分布的越细腻越均匀就越好,老坑的砚石有纯净柔和的光彩,手感细腻,如触柔软细腻的肌肤,新坑的砚石一般没有光彩,或纹理较燥、乱,光泽贼亮,在手感上不是粗就是如玻璃样的滑,这就需要对每个坑系不同石品的纹理结构、色泽的了解。
从用的角度而不是欣赏的角度看玉山罗纹和龙尾罗纹孰优?是不是石质肌理粗的不好?
玉山罗纹不发墨,与龙尾罗纹相比就差多了,石质越细腻越好,如果粗松,磨出来的墨的颗粒就粗。
玉山石的罗纹与歙砚罗纹怎么清楚地区分呢?
玉山罗纹由于绢云母含量低,看不见地肌上均匀的分布着如珍珠贝壳光般的铓点,石质肌理比较粗,密度低,性脆,没有龙尾罗纹坑的光泽,偏灰。
暗细罗纹,古人认为稀罕物,不知现在行情如何?
现在已非常稀少,多为古代遗留下来的小料
罗纹在歙研石里占约多大比例。
现在,哪坑的石较多较好。
罗纹大约占五分之一,每个坑系都有好的,这要从具体的情况来看。
眉子石砚歌(苏东坡)“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
游人指点浅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
又不见,王孙青琐横双碧,肠断浮空远山色。
书生性命何足论,坐费千金买消渴。
尔来丧乱愁天
公,谪向君家书砚中。
小窗虚幌相妩媚,令君晓梦生春红。
毗耶居士谈空处,结习已空花不住。
试教天女为磨铅,千偈澜翻无一语。
”
虽然早在北宋时期的文人们已对眉子纹这种石品有颇多的记述和文学性的溢美之辞,但从目前古砚标本系统较完善的建立,可以肯定实际上在北宋时期以前的砚工在进行歙砚制作时都尽可能剥除砚石上有眉子纹的部分,就是有部分眉子纹残余时,也会有意识地避免残余的眉子纹出现在砚台的正面。
子安兄,出雁湖眉的坑口是不是也有好几个还是只有某一坑口有?请指教.如有几个坑口请大至排列一下品质谢谢.
雁湖眉,心晕如池,雁如密集。
”
“眉子色青或紫短者簇者如卧蚕犀纹,长者阔者如彪松纹,其雁攒湖、对眉最精绝。
(砚说刘忠肃诗蛾眉隐纤直)
——宋.高似孙《砚笺》
“雁攒湖眉子,砚心有纹,晕如汪池,四外眉子密密如群雁飞集之状。
”
——明.曹继善《辨歙石说》
古文献对雁湖眉子多有描述与评价,是眉子石中的珍惜品种。
出雁湖眉子的主要坑口是砚山眉子坑,另水舷坑、黄皮眉纹坑、嶺背眉纹坑等古坑系所出的一些眉纹砚石,其纹理特征亦符合雁湖眉子的美感,也可称为雁湖眉子。
石质以眉子坑、水舷坑为优,嶺背为下。
在宋、元时期的歙砚古文献中对歙砚的主要产地和坑口都有描述与记载。
其主要坑口有罗纹坑、罗纹旧坑、眉子坑、水舷坑、济源坑、枣心坑……等等。
以下就对歙砚的主要坑口作一些介绍。
罗纹坑史载:
“罗纹坑在眉子坑之东,李氏时发……自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阔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今土深三四丈乃至石也,见石处谓之寨头也。
”
“罗纹里山坑在罗纹山后,李氏时发,今废五十余年,名色末详。
”
——宋.唐积《歙州砚谱》
“罗纹旧坑在寨头,即钱仙芝访南唐采石故坑。
”
“罗纹坑在眉子坑东。
”
“里山罗纹金星疎慢,外山罗纹似细罗纹稍粗。
”
——宋.高似孙《砚笺》
“……两水夹至尽处乃产砚石,其一曰紧足坑,次曰罗纹坑,今曰旧坑,又次曰荘基坑,相去赢百步……其旧坑之中又自支为三,曰泥浆,曰枣心,曰绿石,……自荘基北行二里溯溪微上曰眉子坑。
”
——元.江光启在《送侄济舟售砚序》
从宋?赵希鹄对宋代旧坑、新坑的区别,宋.高似孙对里山、外山罗纹的区别,以及元.江光启对旧坑丝石的详尽细致的描述,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的重复性与矛盾性,以上的种种历史现象都造成了后人对于正确认识唐宋时期开采的罗纹各坑口位置的重重困难。
对于宋?赵希鹄说的罗纹新、旧坑的问题,我师傅曾多次去实地考察、采样,就武溪子石标本和芙蓉溪子石标本的直观比较,可发现武溪子石的卵石化和比例一般比芙蓉溪子石高,这说明武溪沿岸古坑口的开采年代比较早,才有足够的时间使石子在溪水中卵石化的过程,发育得更完全。
而且就武溪子石卵石化较完全的外形也可发现其石种的内部结构较之芙蓉溪子石较为发达的片状结构层理,似乎要更为紧密。
武溪中发现的罗纹丝石的纹理与元.江光启在《送侄济舟售砚序》中对罗纹旧坑丝石的描述完全吻合,通过元.江光启关于旧坑的详尽描述、古遗石的石质的优越性,古砚的纹饰、河里古遗石标本的考证,和近几年武溪沿岸开采的石材等等情况亦与江光启所说罗纹丝石的特征相符。
然宋?唐积《歙州砚谱》中记载“罗纹坑在眉子坑之东,李氏时发……见石处谓之寨头”罗纹坑与寨头作为一坑,与宋?高似孙《砚笺》载“罗纹旧坑在寨头,即钱仙芝访南唐采石故坑”“罗纹坑在眉子坑东……”罗纹旧坑与罗纹坑是不同的坑口,之间相互抵触,但目前罗纹山开采的罗纹石都不具有江光启所描叙的旧坑丝石特征,那么江光启
所说的罗纹旧坑与唐积的罗纹坑、高似孙的罗纹旧坑是否一坑?唐积《歙州砚谱》中记载的罗纹坑(寨头)在眉子坑东,而江光启的罗纹旧坑与紧足坑、荘基坑三坑相邻,“相去赢百步”,“自荘基北行二里溯溪微上曰眉子坑”则罗纹旧坑在眉子坑南约二里处,其在地理位置上的记载亦有所偏差。
赵希鹄在描叙旧坑四品石说“罗纹直如极细罗,刷丝如发密……”对罗纹石刷丝石的描叙至简,江光启对罗纹丝石的直观描叙目前来看更接近武溪沿岸的丝石,看来唐积的寨头罗纹坑、高似孙的寨头罗纹旧坑、江光启的罗纹旧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还有待考证。
从目前出土古砚为数颇丰的规模化标本系统的建立,和实地采集标本样时发现砚山樟树背坑(暂定)所出的石品与宋代大量罗纹古砚的纹理相符,此坑所出罗纹的特征是,色微淡,纹理微粗,石质疏漫密度低,没有旧坑罗纹石坚密,绢云母含量高,入水光感好,平时较容易干燥,与宋?赵希鹄“四品新坑,并纹粗而质枯燥,且不坚”的记载亦相符,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宋代说的罗纹新坑极有可能就是现在砚山的樟树背砚坑。
当然,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地名、道路的改变,太多东西的扑溯迷离,无从考证,目前只能从现有的资料来加以推论了。
在前面谈了宋代所说的罗纹新、旧坑,在古代的许多坑口都有罗纹石的开采,只是记载中罗纹坑口与实际采石处无法一一对应,我在帖子前面发的罗纹石石品都不是宋时的罗纹坑所出的石品,如粗罗纹、松皮罗纹、瓜子罗纹都是现在说的水浪坑(我师父曾详细询问砚山采石砚工)所出,其坑口位置与史籍记载的水蕨坑、金星坑相仿,而且就目前砚山所出坑口看,每个坑系都有罗纹石的出现,古时将砚山称为罗纹山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吧。
对于歙砚石品坑口的考证,一直以来都是砚藏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有必要谈谈大畈鱼子金晕石是否是古之济源坑。
在当代的一些歙砚方面的学术专著中,大多认为婺源县大畈乡济溪村的济溪坑是历史上的宋代名坑济源老坑。
砚藏对于这一说法一直以来都是持有
疑问的,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
“济源坑在县之正北凡三坑并列曰碧里坑在山上色理青莹及半里有水步石大雨点白晕次十里入里山石青细有金纹花晕厥状不常。
”
——宋.唐积《歙州砚谱》
从目前可看到的歙砚方面最早的古文献专著,成书于大宋治平丙午岁重九日的唐积《歙州砚谱》中清楚地记载了,济源坑在县之正北,这与现在大畈乡济溪村济溪坑的坑口存在着地理位置方向上的巨大差异,大畈乡济溪村的位置在县之正东,现在的大畈济溪坑是古之济源坑这一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当然宋代名坑济源坑的具体位置还有待以后的考证,在目前的一些歙砚学术专著中,由于著书者对于砚石鉴赏能力的欠缺,与古文献考据功力的不足,在书中多有失误。
大畈乡济溪鱼子石在歙砚中是一大类。
龙尾砚石历代都由官府监督开采,历来享有盛誉。
在龙尾砚山的老坑佳石无法满足普通用砚者的需求下,大畈鱼子石由于发墨还可,比玉山砚要好,其产量高,成才比率大,价格便宜,一直以来,大量制作成实用砚以供应市场。
从目前发现的古歙砚来看,有较多鱼子砚的出现,我们在大畈、龙尾砚山都进行过实地采样,并发现都有相类似的标本样石品,现在我们也很难区分它们具体是大畈坑还是砚山坑鱼子类砚石。
鱼子中也有一些石质匀净美丽的,如蟹壳青鱼子,鳝黄鱼子,却仍然不能与龙尾砚山的老坑佳石相媲美。
鱼子金晕石比我们习惯所说的鱼子石出现较晚,砚藏在鱼子金晕大量出现时曾多次少量选购过鱼子金晕卵石,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多数石质内间有硬度很高的杂质,这些有杂质的石材普遍存在着硬度过高、质地粗疏等等问题,同时由于多数此类砚石质地偏滑,云母含量低,在试墨过程当中不发墨,砚藏就弃而不用了。
我前些日子有幸得一宋坑眉纹子石,爱不释手.不敢曝殄天物,有请子安兄教我如何保养为好?另,唐时制研剥去眉纹,是否因眉纹相对于它的底质要粗些,有碍于发墨?我的石头上的眉纹明显地高于石表面,用手很容易感觉出来.不知猜得对否?
最好的保养就是经常用手把玩抚摸砚石。
唐、宋时期制砚剥去眉纹,从目前看存在两种原因:1、眉子是含碳元素的分子,有一些特别黑亮、紧密度高的眉子其硬度确实是要略高于底质,古代用沙石打磨有一定的难度。
2、主要和当时制砚选料的审美标准有关。
如果您这方确实是宋坑眉纹子石,眉纹成形清晰,表面有珍珠皮,其眉纹明显地高于砚石表面,也并不能说明是眉纹比质地粗而造成的,这和眉子坑砚石的地质形成结构有关,我已谈过眉子坑仔石的石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呈波动状运行的结构。
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呈波动状运动时产生褶皱,活性的碳元素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道道眉子纹。
如开采时依石层琢开,其眉子就是高于砚石底质的。
在当代的一些歙砚方面的学术专著中,大多认为婺源县大畈乡济溪村的济溪坑是宋代文献记载的济源坑。
此坑石品的描述在古文献中付之阙如,其坑口的疑问我以前也谈过,对于现在济溪坑是否就是宋代记载的济源坑还有待今后的考证,我个人感觉现在还是以其地名济溪坑称之为好。
从目前宋代的出土古砚和在龙尾山的实地田野考察来看,龙尾山也有和大贩鱼子石相同色泽形态的古遗石出现,在高倍的放大镜下也很难区分两种材质的不同,从一些古砚的质地细润度看,有些更接近龙尾系的鱼子石。
大贩济溪的鱼子石亦有发现採石古坑遗石,那么说明这两个地方的鱼子石在古代都有过开采使用。
:“浮幼”一詞是否指眉纹浮在砚石表面,比较小、散,幼细?有出处吗?谢谢。
“浮幼眉”是砚山人的俗称,指明清以后沿眉子(宋)坑矿脉继续向上开采所出石品,是眉子坑矿脉最上段的石材。
也就是说唐坑是眉子坑矿脉最下段的石品,宋坑是中段。
在7~8年前砚山沿眉子坑矿脉最上段开始大量开采所出石品现在一般称为浮幼眉。
“比较小,散,幼细”尚不足以成为区别眉子坑不同坑段开采时间所出石品的真正标则,这要根据质地的色泽,眉子的形体、黑亮称度,眉子石所在矿脉的正位还是偏位等等情况来定。
近来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歙砚的资料,偶(石门汉子)归纳总结
个人观点如下,还请专家指正!
正宗的歙砚料出自龙尾石既所谓的歙砚老坑,而事实上歙砚老坑的砚料已经很少了,石质优良的更少,所以现在的“歙砚”有一部分是龙尾石以外的“歙砚”,在品质上以及歙砚文化底蕴上与正宗的歙砚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歙砚”的坑口纹理繁多,价格差异很大,老坑与老坑以外砚料辨别又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选择时需谨慎。
请兄说说罗纹坑口石质的一些情况,谢谢!现在罗纹石的市场行情价格悬殊的因素很多,有用其他产地的罗纹石以充龙尾石系的罗纹,还有现在武溪系的桥头位置出的罗纹,近年来由于量大,质地好坏的参差不齐,也造成价格的悬殊性。
兄好,想请教现在老坑歙石还在开采吗,歙石砚市场正宗的龙尾石系的料能占到几成,比如真正的龙尾老坑罗纹暗细6寸的中档料一般市价是多少。
充当龙尾石的砚料除了新坑主要还有那些地方的,谢谢!龙尾砚石现在维持少量开采和小规模的性的翻挖,捡拾。
如按我们现在的歙石砚市场看,一半正宗的龙尾石系的料都没有,具体我也没法统计。
现在龙尾山唐开元年始采的罗纹坑所出的暗细罗纹几乎看不到,有也都是以前的存石,而且由于卖家的混乱买卖,也没有固定的价格,都是按每方的不同质量来购买,只有像大量开采的玉山石、大贩青鱼子可以按多少寸一方来论价。
现在当龙尾石卖的石材有玉山、九江、大谷运、上丰石等等产地的砚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