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测定位手册中南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
勘测定位手册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2011-08-25
目录
1. 工程依据及工程概况 (4)
1.1工程依据 (4)
1.2工程概况 (4)
1.2.1 溪洛渡—吉首段(西段)线路 (5)
1.2.2吉首—丰城北段(中段)线路 (5)
1.2.3 丰城北—浙西段(东段)线路 (6)
2. 贯彻执行“三标”要求 (6)
3.工程测量 (7)
3.1 技术依据 (7)
3.2平面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 (7)
3.3 桩号编写原则 (8)
3.4 工作内容 (8)
3.5 主要技术要求 (9)
3.5.1 GPS落实路径(选线) (9)
3.5.2 定线测量及调绘 (9)
3.5.3 航带加密构网及内业平断面测量 (10)
3.5.4 定位及检查测量 (11)
3.5.5 塔基断面和塔位地形图测量 (11)
3.5.6 房屋属性调查及房屋分布图的生成 (12)
3.5.7 林木调查测量 (12)
3.6 主要测量技术指标 (13)
3.7 提交成品资料要求 (14)
4 岩土工程勘察 (16)
4.1 技术依据 (16)
4.2勘测方法 (16)
4.3 工作量布置 (18)
4.3.1 垅岗地貌区 (18)
4.3.2 低山、丘陵地貌区 (19)
4.3.3 冲积平原地貌区 (20)
4.4提交成果 (22)
5. 工程水文气象勘测 (23)
5.1 技术依据 (23)
5.2 工程水文勘测 (23)
5.2.1 一般规定 (23)
5.2.2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 (24)
5.3 工程气象勘测 (25)
5.3.1 一般规定 (25)
5.3.2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 (26)
5.4 工程水文气象勘测成果 (26)
5.4.1 工程水文勘测成果 (26)
5.4 .2 工程气象勘测成果 (27)
1. 工程依据及工程概况
1.1工程依据
(1)本工程勘测依据院设计部门下达的勘测任务书;
(2)国网公司与我院签订的勘测设计合同。
1.2工程概况
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距离最远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之一。
工程建成投运后,将实现把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能源优势,将清洁的水电送往东部负荷中心,满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力增长的需求。
是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和东部经济优势,实现能源资源大范围的优化配置,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具有技术创新的示范效应和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线路工程设计工作将紧紧围绕“安全可靠、自主创新、经济合理、环境友好、国际一流”的工程建设目标,认真落实和贯彻科学论证、技术创新、安全可靠的方针,做到务期必成、务期必胜,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和进度,实现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质量。
本工程西起双龙换流站,东止浙西换流站,线路路径全长1679.9km。
其中一般线路1673.9km,赣江大跨越3.1km,湘江大跨越2.9km。
途经四川(209km)、贵州(341km)、湖南(527.4km)、江西(454.8m)、浙江(147.7km)等5省48个县市。
全线地形高山、
山地约占70%,平丘泥沼约占30%。
按照可研阶段路径工作情况,全线分为西、中、东三段描述,其中西段610km,中段648.5km(含湘江和赣江大跨越6km),东段421.4km。
1.2.1 溪洛渡—吉首段(西段)线路
西段路径途经四川省宜宾县、高县、荺连县、珙县、兴文县、叙永县、古蔺县等7个县市;贵州省习水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德江县、思南县、印江县、松桃县等9个县市;湖南省凤凰县、泸溪县等2个县市;共计3个省18个县市。
线路长度610km,其中四川省境内长209km,贵州省境内长341km,湖南省境内长60km。
1.2.2吉首—丰城北段(中段)线路
中段路径途经湖南省泸溪县、沅陵县、桃源县、安化县、桃江县、益阳市赫山区、宁乡县、望城县、长沙县、浏阳市等10个县市;江西省万载县、宜丰县、上高县、高安市、丰城县5个县市;共计2个省15县市。
线路在湖南省望城县洪家洲跨越湘江,在江西省丰城市老洲跨越赣江。
线路长度648.5km(一般线路长642.5km,湘江和赣江大跨越共长6km),其中湖南省境内长467.4km(含湘江大跨越2.9km),江西省境内长181.1km(含赣江大跨越3.1km)。
湘江大跨越耐张段长2.9km,采用“耐-直-直-直-耐”跨越方式,最大跨越档距1030m。
赣江大跨越耐张段长3.1km,采用“耐-直-直-耐”跨越方式,跨越档距2080m。
1.2.3 丰城北—浙西段(东段)线路
东段路径途经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县、进贤县,抚州市临川区、东乡县,鹰潭市余江县,贵溪市,上饶市弋阳县、横峰县、上饶县、信州区、玉山县等11个县市;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县、衢江区、柯城区、龙游县,金华市骛城区、武义县等6个县市;共计2个省17个县市。
线路长度421.4km,其中江西省境内长273.7km,浙江省境内长147.7km。
2. 贯彻执行“三标”要求
在本工程的勘测过程/活动中,应贯彻执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2000)、《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4001-200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 28001-2001)。
在编制勘测大纲时,应同时开展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制定控制措施,将“环境因素、危险源及其风险控制清单”作为勘测大纲的附件;在现场工作期间,应对聘用民工进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培训并填写记录,应与聘用民工签订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协议,工程负责人应进行1~2次“环境因素、危险源及其风险控制实施情况”的检查,并填写记录;应制定工地现场应急预案。
应按岗位上岗资格要求安排落实各岗位工作人员。
应编制勘测
大纲,组织工程参加人员认真
学习、严格执行。
配置状态良好、数量充足的仪器和辅助设备,做好出发前仪器的检校工作。
所有现场记录必须实时、真实、准确。
3.工程测量
3.1 技术依据
(1)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技术规定》(Q/DG 1-A007-2008);
(2)《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DL/T 5138-2001);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4)院管理体系作业文件。
3.2平面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
搜集外控阶段控制资料,对所搜集的资料(如参考站坐标、高程成果、影像数据),应作为“引用资料”进行验证,在野外现场应对这些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校核,校核应有记录并在“测量技术报告”中描述校核结果。
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应与前期外控阶段保持一致。
每终勘段应选择符合精度要求、桩位可靠完好的“外控阶段”的GPS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起始数据。
参孜站应埋设固定标桩,并作好点之记,作为各阶段测量及检查的依据。
传递的最后的参考站应附合到一个就近范围的
“外控阶段”的GPS控制点进行检核。
坐标误差应小于平断面图图面0.2mm的精度要求。
对换流站进出线位置的确定,应搜集换流站控制点资料,利用换流站控制点资料进行龙门架及终端塔的放样,并与线路坐标联测。
3.3 桩号编写原则
各段桩位按统一的编号原则:转角桩(Jxxx)、直线桩(Zxxx)、塔位桩(Gxxx),各段直线桩、转角桩、塔位桩应分别按顺序编号,严禁重号。
3.4 工作内容
本工程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包括:
(1)GPS落实路径:根据内业选线确定的转角坐标和实地的地形地貌情况确定转角位置并用RTK GPS测量转角坐标。
(2)定线测量及调绘:根据GPS测量的各转角点的坐标,利用Topcon 全站仪或RTK GPS进行定线测量,并使用全站仪或RTK GPS 测量沿线的交叉跨越及线路附近重要的厂、矿、建(构)筑物。
(3)内业测图:包括每个航带的构网加密,平断面测绘及CAD 成图。
测图比例尺纵向1:500,横向1:5000。
(4)定位:按照设计提供的塔位结果,根据各直线桩利用RTK GPS或全站仪实地放出塔位,并对风偏点及重要交叉跨越点进行检测。
(5)塔基断面和塔位地形图测量:根据塔位桩和线路方向,根据设计专业要求测出四个塔腿方向或八个方向的塔基断面和50m范围内的地形图,并生成塔基断面图和塔位地形图,塔基断面图的纵横比例均为1:200,塔位地形图的成图比例为1:300。
(6)房屋属性调查和房屋分布图的生成:利用平断面图数据及定位后的塔位位置,对线路走廊内中心线两侧各60m范围内房屋的村庄名、户主、房屋结构及面积等属性进行调查,生成房屋分布图,反映房屋在线路上的位置、偏距及与塔位的关系。
(7)林木调查测量:调查沿线林木分布情况,包括树种、胸径和密度并用全站仪测量树木的现时高度。
3.5 主要技术要求
3.5.1 GPS落实路径(选线)
在工程出发前已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上进行了路径确定和优化。
根据内业选线结果,实地调整和确定转角点位置,并打木桩,使用RTK GPS测量其坐标,并对各影响线路走向的控制点进行测量。
尽量在外控主控制点上架设参考站,并设置一致的椭球和投影参数,保证和外控的坐标系统保持一致。
如果外控主控制网点的密度、观测条件不能满足RTK GPS测量要求时,应以外控主控制网点为起算点,采用GPS静态(或快速静态)观测模式进行加密。
3.5.2 定线测量及调绘
为了保证平断面图的精度和将影响定位排位的建、构筑物上图,本工程选线完成后进行定线测量。
根据现场条件,选用RTK GPS或全站仪进行定线和量距测量。
采用RTK GPS进行定线测量时,在选线测量的参考站上架设参考,利用选线测得的转角坐标确定直线,使用RTK GPS直线放样功能放样直线桩,并测量其坐标,将测得的坐标直接引入到直线桩成果表中,反算其桩间距离及角度。
GPS测量布设直线桩应满足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及定位检查测量的需要,应保证至少与一个相邻直线桩通视。
用RTK GPS进行观测时,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少于5颗,显示的坐标和高程精度指标应在±30mm范围内,为了保证直线桩间的直线精度,要求在同一个耐张段内使用同一个参考站,且相邻直线桩间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0m,对桩间距离小于300m的特殊桩位,增加校核条件(如:两次初始化测量、增加观测时间、加打校核桩等)。
此外,不同耐张段更换参考站后,对前一参考站放样的最后两个直线桩进行检测。
全站仪直接定线可采用距离分中法进行定线。
距离分中法的前视点位应取经纬仪正倒镜放样的不同位置的中点。
直接定线后,应检测水平角半测回,并作记录,其角值允许偏差范围±1′。
在通视条件较差无法进行直接定线时,可使用间接定线的方法。
全站仪测量桩间距离,宜进行对向观测一测回,条件困难时可同向观测两测回,同时测量距离和高差,同向观测时应变换棱镜高度。
仪器高和棱镜高应量至厘米。
对沿线交叉跨越及重要建(构)筑物进行调绘,并使用全站仪或RTK GPS测量其位置及高度,对少数低等级或对线路无影响的交叉跨越和建(构)筑物进行实地估量或判绘在1:10000正射影像图。
对跨越的二级、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和铁路,因实测道路的交叉角和路顶高程,并注明道路的材质、跨越点里程等相关信息,对于在建的
和规划的公、铁路,则将设计提供的设计高程和位置展绘到平断面图上,供设计使用。
线路通过江河、湖泊、水库、河网地段及水淹区域,应根据水文专业的需要进行洪痕点及洪水位高程的联系测量。
3.5.3 航带加密构网及内业平断面测量
本次工程的加密构网工作采取海拉瓦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与其他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相结合的作业方法,即使用海拉瓦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加密,将其加密后得到的内定向参数、联结点的像点坐标和地面坐标等信息引入到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重新恢复模型,完成整个航带的构网。
使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在线测量软件进行平断面的采集。
根据外业选定的转角及实测的坐标数据,驱动光标到线路中心及左、右边线,采样获取中心断面和左、右边线断面数据,对线路中心线和设计确定的边线附近高出中心断面0.5m的危险点和风偏点,应测量其线路坐标和高程并标注在断面图上,当遇到边线外高宽比为1:3以上边坡时,应测绘风偏横断面图。
跨越成片林区时应测量树林的范围和树顶的高程,树顶高程数据表示在平断面图的平面图上,树顶的断面绘制在平断面图的断面上。
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量线路中心线左右75m范围内对线路有影响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河流、水库、水塘、水沟、渠道、悬岩、陡壁等,并绘于平面图上。
3.5.4 定位及检查测量
根据设计排位结果及现场地形情况,以直线桩为依据,使用全站仪或RTK GPS在实地放出各塔位桩,采用RTK GPS放样塔位时参考站应该与定线测量时严格保持一致。
并对危险点、风偏点、重要交叉跨越点进行检测。
对照平断面图和地形图对沿线的地形、地物巡视检查,确保图面反映的信息与地面实际情况一致。
发现漏测地形地物或与实地不符时,应进行补测。
3.5.5 塔基断面和塔位地形图测量
按设计要求测量塔基断面和塔位地形图。
对地势平坦地区测量塔基断面图,根据设计专业要求测出四个塔腿方向或八个方向的塔基断面,塔基断面图的成图比例尺为1:200。
对于两塔腿高差超过1.5m 的塔位应测绘塔位地形图,塔位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300,等髙距为0.5m或1.0m。
塔腿周围地形地物应详细测量。
塔基地形图的测量范围由设计人员根据塔型和基础形式在现场指定。
3.5.6 房屋属性调查及房屋分布图的生成
房屋的平断面测量以航测内业测量为主,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对线路中心线75m范围内的房屋进行测量,主要测量其平面位置、距线路中心线距离、地面高程和房顶高程等内容。
采用巡视的方法对线路中心线两侧各60m范围内的的房屋及其他(厂、矿)建筑物进行对比检查,对新增房屋用全站仪或RTK GPS 实测,并调查房屋的建筑物材料、房顶形式、用途、层数及户主等信息。
外业应加强对房屋位置的检测,特别是可拆可不拆边界的房屋应进行检测。
外业应使用手持测距仪或皮尺进行房屋丈量。
调查户主的
姓名和所属的行政村名、房屋的结构和材料。
应按统一模式绘制房屋分布图,注意大于一层楼的房屋应计算几层楼的总面积,每一户的主房、辅房应分类的标出,调查户主的姓名和所属的行政村名、房屋的结构和材料。
对于附近的水井
等附属设施也应调查标示。
利用《架空送电线路测量信息软件》(软件登录号为:CL0346),将外业调查和测量的相关信息录入,生成房屋分布图,供设计人员使用,房屋分布图的成图比例尺为:纵横比例均为1:1000。
3.5.7 林木调查测量
线路跨越成片林区时,利用航测内业测出林区的边界和线路中心线和左、右边线跨越林区树顶的高程断面,定位时现场巡视调查林区的树种、胸径和密度并用全站仪测量树木的现时高度。
将树木信息输入《架空送电线路测量信息软件》(软件编号:CL0346)中生成林木分布专题图,供设计人员排位使用。
3.6 主要测量技术指标
(1)测量交叉跨越点相对邻近直线桩高程误差限差应不大于0.3m,断面点、风偏点相对相近直线桩高程误差限差应不大于0.5m。
(2)进行RTK GPS测量,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应少于5颗,显示的坐标和高程精度指标应小于±30mm,
(3)同一直线段内的直线桩、塔位桩宜采用同一基准站进行RTK GPS放样。
当更换基准站时,应对上一基准站放样的直线桩或塔桩进行重复测量。
两次测量的坐标较差应不大于7cm,高程较差应不大于10cm。
(4)两测回距离较差的相对误差限差小于1/1000
(5)高差测量应与测距同时进行。
高差测量应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两测回。
两测回的高差较差不应大于0.4Sm,S为测距边长,以km 计,小于0.1km时按0.1km计。
(6)断面点宜就近桩位观测。
测量地物点时,测距长度不宜超过800m;测量地形点时,测距长度不宜超过1000m;否则应进行正倒镜观测一测回,其距离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500,垂直角较差不应大于1′
(7)交叉跨越点相对于邻近直线桩测量允许偏差为:高程误差限差不大于0.3m,距离相对误差为1/200。
(8)检查测量要求如表3.6
表3.6 检验测量内容及技术要求
3.7 提交成品资料要求
(1)平断面图
(2)重要交叉跨越平断面分图
(3)拥挤地段平面图
(4)变电站进出线平面图
(5)通信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
(6)影响路径的相关设施、平行低压线路相对位置图
(7)杆塔成果表(杆塔号、坐标、累距、高程等)
(8)房屋分布图(含影像资料,房屋编号规则:“F”+“塔号”+“-”+“流水号”,按线路前进方向流水编号,如F5-1、F5-2;F8-1、F8-2….)
(9)塔基断面图
(10)塔位地形图
(11)正射影像路径图(房屋编号规则:如F5-1~3、F8-1~5)(12)测量技术报告
4 岩土工程勘察
4.1 技术依据
勘测工作以勘测任务书为依据,可能遵循及参考的主要规程、规范如下:
(1)《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技术规定》Q/DG 1-A007-2008;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50021-2001)(2009年版);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电力工程物探技术规程》(DL/T5159-2002)。
4.2勘测方法
针对本线路工程沿线岩土工程条件与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按有关规程规范与本工程勘测作业指导书的意见,本次勘测工作计划采用如下勘测方法。
(1)调查测绘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包括现场踏勘、实地测绘、当地搜资走访等内容,应作为线路勘测的基本手段,据此研究沿线各种相关地质条件,发现和研究关键性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布置勘探和测试工作提供依据。
在调查时应加强搜集有关资料,着重现场踏勘调查,搜资内容包括:区域地质报告、区域地质矿产图、环境地质图和比例尺尽可能大的地质图、己有工程(如大型企业房屋建筑、工厂、公路和铁路)的
勘测报告和建筑经验及存在问题,搜资调查地点为当地的有关勘测单位、地区、县、乡各级政府相应机构或部门(主管地质矿产、地质灾害、建筑安全的),以了解沿线区域地质情况和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情况;向村干部、当地农民、老人深入了解当地异常的地质情况,如岩溶塌陷,崩塌、泥石流、滑坡(斜坡地面变形及变迁)、民间煤窑及其它矿产开采情况、民用水井开挖与使用情况。
(2)遥感解译
选择遥感数据分辨率低于10m,成图比例尺为1/100000~1/200000的影像图, 提出解译图件和解译报告。
(3)工程物探
为探查地下隐伏岩溶、矿坑空洞、基岩面、风化带、断裂及破碎带、滑动面、地层结构等地质界面,视不同地段选择使用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等工程物探方法。
施设勘测应逐基测量土壤电阻率,当塔基范围的岩土类别与干湿程度有明显变化时,应分别测量;
测量电极应有效进入待测岩土实体且接地良好,测量解释深度不应小于设计地面下5m;当塔位岩土含水状态存在极端干燥与极端潮湿的双向变化可能时,宜在不同时段分别测量。
(4)勘探及测试
选择性使用线路勘探测试的常用手段如钻探、动探、静力触探、井探、槽探及洛阳铲等,并根据需要取样试验或采用其他原位测试方法。
(5)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专项研究
当线路路径中存在严重影响设计方案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对工程造价和线路安全运行有重大影响,采用常规勘测方式(法)不能解决时,应进行专项研究。
4.3 工作量布置
针对不同地貌单元、拟采用具体勘探方法及工作量如下:
4.3.1 垅岗地貌区
垅岗地貌区的选线、定位勘测,应重点围绕影响塔位稳定的因素进行调查及勘探,塔位稳定性勘测应以地质调查、地质测绘为主,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辅以适量的勘探工作。
对膨胀土的勘察应查明膨胀土的类型、外观特征、分布特点、大气影响深度,地面和建筑设施变形破坏情况,对塔基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的路段,应作专门取样测试,并划分胀缩等级。
勘探工作量计划见表4.3.1:
表4.3.1 勘探孔计划工作量
4.3.2 低山、丘陵地貌区
勘探工作量计划见表4.3.2:
表4.3.2 勘探孔计划工作量
线路经过崩塌及滑坡等不良地质较发育地段时,应采用搜资调查结合实地勘探的方法,避开灾害点及影响范国、将塔位立于安全地段。
如需在灾害点附近设立塔位,应调查冲沟的发育特征,预测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分析评价其可能对杆塔基础稳定性的影响。
线路经过岩溶与采空区发育地段时,应采用搜资调查结合实地勘探的方法,并进行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等工程物探方法进行专项勘测。
岩溶洞穴区的勘察应查明地层时代、岩土特性、岩溶洞穴的形态
规模与发育特征,采空区的形成年代和分布规律,采空区洞穴的充填及密实程度,岩土层的富水性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评价其对路径立塔的影响。
当塔位处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可判定为未经处理不宜立塔:
a)岩溶洞穴埋藏浅、密度大;
b)岩溶洞穴规模大,上覆顶板不稳定;
c)土洞、人工洞穴或塌陷成群发育地段;
d)洞穴围岩为易溶岩土且存在继续溶蚀条件;
埋藏型岩溶土洞上部覆盖层有软弱土或易受地表水冲蚀的
部位。
4.3.3 冲积平原地貌区
在冲积平原地貌区,应根据该段软土特性、设计要求及地区经验合理选择原位测试手段。
原位测试记录要求清晰、真实、完整,资料整理应符合现行规程规范要求。
根据原位测试成果,利用地区性经验估算岩土工程特性参数和对岩土工程问题做出评价时,应与室内试验和工程反算参数作对比分析,检验其可靠性。
表4.3.3-1 原位测试应用范围
勘探工作量计划见表4.3.3-2.
对于采用桩基等特殊基础型式的塔位,其勘探深度应根据勘测任务书要求、以及桩基设计条件和塔基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表4.3.3-2 勘探孔计划工作量
4.4提交成果
(1)岩土工程勘测报告
附: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塔基岩土工程条件;
地质柱状图;
土工试验成果表;
土水腐蚀性试验成果表。
(2)土壤电阻率测试报告
5. 工程水文气象勘测
5.1 技术依据
(1)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技术规定》(Q/DG 1-A007-2008);
(2)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企业标准《10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导则》(Q/DG 1-A010-2008);
(3)《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 5158-2002);
(4)《电力工程水文技术规程》(DL/T 5084-1998)
(5)《防洪标准》(GB 50201)
(6)院管理体系作业文件。
5.2 工程水文勘测
5.2.1 一般规定
本阶段工程水文勘测的任务是在初步设计阶段水文勘测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水文查勘、资料搜集、分析计算,提供杆塔定位设计所需的各项水文基础资料,从水文条件角度提出对杆塔位置的要求与建议。
确定塔位应符合下列水文条件的要求:
1 塔位应避开可能受溃坝、溃堤洪水影响的地段。
2 塔位应避开冲沟、岸滩不稳定、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段。
3 塔位离堤防距离除应满足河道管理部门的要求外,还应从自身安全考虑尽可能远离堤脚。
4 水中立塔应选择流速较小、冲刷较小、稳定性好的洲滩立塔,减少对行洪、通航的影响。
5 跨越分蓄洪区时,塔位应远离分洪口门,并应考虑分蓄洪水流对塔基的冲刷和抢险船只的航行要求。
6 本阶段应对线路全线进行查勘,对水文条件复杂或受水文条件影响较大的塔位应进行重点查勘;对水文条件特别复杂的路径段应开展水文专题工作。
5.2.2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
(1)水文资料补充搜集与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跨越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河口与海湾)的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涝、潮)工程规划、防洪标准以及航道规划等设计条件变化情况。
b. 跨越地段的河势、洲滩、海(湖、库)岸等在初步设计阶段勘测后的变化情况。
c. 跨越地段新出现的特大洪水及影响情况。
(2)应查勘与分析塔位处各种频率的设计洪水位、最高通航水位,必要时分析最高设计洪水位相应的设计波浪高(或出现的最大波浪高),历年最高内涝水位(或频率为1%)和常年(或频率为20%)最高内涝水位及持续时间,流冰时最高水位,冬季冰面高程,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或冬季平均最低水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