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各种坑的石品及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各种坑的石品及鉴别!
端砚分为: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绿端、古塔岩、朝天岩、宣德、白线岩。
现在介绍下端砚的石品及鉴别方法:
老坑
老坑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由于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
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
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
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
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
冻内或近边沿处
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
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
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
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
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
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
老坑石品-----金线
老坑石品-----金线满堂
老坑石品-----银线
老坑石品-----金线、银线
老坑石品-----冰纹
冰纹这个石品。
只限于老坑石所独有。
乳白色,大若脚掌,小如牙签,有长有短,长的可盈尺,短的也有几寸长。
打磨后,有浮散感,好似一条乳白色银河。
犹如现代的喷气机的睛空过后,留下的一条烟带,似线非线在碧蓝色的天空上飘浮,美极了。
这是老坑石的特色,也有很多人误把牙签线作冰纹。
为了使端砚的爱好者,认识冰纹与牙线的特点。
首先要掌握冰纹质软与石地一样易雕,牙签线坚硬无比。
打磨后,牙签线色实无光采感。
冰纹除上述的形容外,他的色彩像一条乳白色的烟雾。
有吹之欲起之态。
这是冰纹与牙签线的区别。
冰纹除直线之外,还有长短不一的结成一片,好似蜘蛛网的形状,但很少有。
老坑石品——鱼脑冻
老坑石品——鸲鹄眼(八哥眼)
老坑石品——玫瑰紫青花
玫瑰紫青花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斑点,它不像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一种体形比较大些(绿豆般大小)的圆形青花。
它也不像别的青花那样密集地积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与其它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像割开的玫瑰,外侧为胭脂火捺围住。
如果在其它青花中相混出现玫瑰紫青花,就会形成粗细对比,色泽。
深浅相衬,显得斑斓多彩,更加美观。
古人对玫瑰紫青花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征。
老坑石品——鹅毛氄青花
鹅毛氄青花必须在阳光下,以水湿石方能辨别,它是一种极细而短小成条纹状,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沉水后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
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
老坑石品——翡翠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
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
”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老坑石品——五彩斑(有称五彩钉)
五彩斑(有称五彩钉)唯老坑独有的花纹,白质地色中夹杂绿色,墨绿色、黄色、赭石色、青蓝色、紫色的结晶斑块状,犹如镶嵌在砚石中,十分坚硬,拒刀凿。
不过五彩班虽然是石疵,但可作为辨别老坑砚石的特征之一,有时也可以在创作设计中派上用场。
老坑石品——硃砂斑(有称朱砂钉)
硃砂斑(有称朱砂钉)应该称之为朱砂点更为适宜,偶尔在老坑砚石中出现,象黄豆般大小,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1厘米,呈朱砂色,
质比砚石稍硬,但无碍于研墨,如果位置得当,还会起到点缀作用。
老坑石品——虫蛀
虫蛀在端石的边皮部位,或靠近底板、顶板部位,偶有出现似虫蛀的千疮百孔,或如风化的岩穴。
其色近黄褐,有时是黄褐带几点黑色。
虫蛀是端石中的瑕疵,但它有一种出自大自然的朴实美,在雕刻创作中可变为名贵的“花纹”。
虫蛀偶尔见于麻子坑,老坑和坑仔岩则少有这种石品。
以下是假老坑列图:
这是朝天岩。
十分像老坑石。
细辩十分容易看出的。
市场很多这样的。
诸位小心。
多个心眼
老坑的金线很少这样硬。
这样黄色的。
看看那金线有洞隙的。
这个也是朝天岩,石头上有金线。
金线不是老坑才有的。
很多坑都有,但和老坑比这些线很硬。
红图处的斑不是五彩钉
这是冚罗蕉。
虽然有金线。
但是冚罗蕉的特征明显。
水条纹是冚罗蕉的特征之一
冚罗蕉。
红色圈的波浪纹是冚罗蕉的特征。
老坑是没有的
这是斧柯东产的石。
那些白色的不是银线。
老坑的金。
银线是同存的。
也不是冰纹。
严格叫白根。
那石皮老坑是没有的,土黄色那石皮老坑是没有的。
这是朝天岩.金钱很乱而土黄色
这是斧柯东产的石。
那些白色的不是银线。
老坑的金。
银线是同存的。
也不是冰纹。
严格叫白根。
那石皮老坑是没有的
这是朝天岩
图中是朝天岩.有线.但是在红色圈中像水泥地一样的东西.是老坑不会有的
图中是朝天岩.有线.但是在红色圈中像水泥地一样的东西.是老坑不会有的.只有朝天岩才会有
这是一个朝天岩.石质十分像老坑.还有冰纹的感觉.很容易走眼.圈子的苔斑是不会在老坑肉出现的
老坑虽然有这样产色的青线但是一般只有几条直线的。
没有象这样的多,这是蕉白岩,这不是五彩钉,老坑的青线很少很直。
这是蕉白特有的
麻子坑
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坑之分,两洞口相隔不过5米,水坑在下,终年浸水,洞内泉水从岩壁不断渗出;旱坑在上,亦为“泉生石中”,不过积水时间比水坑稍短。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四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之端溪水约600米。
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
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难。
相传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脸上生有麻子的采石砚工,该砚工在清代乾隆年间发现此坑,并冒险开采,为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麻子坑。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
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
麻子坑如果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砚石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间有鸲鹆眼、鹦哥眼等佳石,眼中有晕,且作数层,可制成高档砚材。
麻子坑石品——鱼脑冻
麻子坑石品——天青冻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
麻子坑石品——翡翠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
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
”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麻子坑石品——天青
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是上品天青。
说得更具体更明白一点,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
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
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
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
名贵的浮云冻往往在天青的位置出现,即以天青作地色,这样的浮云冻就显得更名贵。
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才有天青的出现(旧古塔岩偶尔会出现天青,但是微乎其微的现象)。
天青以老坑及麻子坑为佳。
麻子坑石品——石眼
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
贵花纹。
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
《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
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
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
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
”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鸲鹄眼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
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
鸲鹄眼一般只出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麻子坑石品——火捺
火捺也称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得名。
一般以老、嫩区分;老者紫中带黑,嫩者紫中带微红。
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
麻子点
坑仔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
但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
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
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
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坑仔石品——翡翠纹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
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
”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坑仔石品——黄龙纹
黄龙纹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
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本来黄龙属石疵类,但如果巧妙利用,可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
黄龙纹在宋坑、坑仔岩或梅花坑等时有出现,麻子坑和古塔岩较为少见。
坑仔石品——鱼脑冻
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
《端溪砚史》描述:
“一种生气团团栾栾,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
”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
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
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
”刻砚艺人一般者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
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等。
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的色是天青作地色),并有浮云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
二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鱼脑冻,外围是胭脂火捺,这种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
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
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着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
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
可以说是未成熟的鱼脑冻。
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
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
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
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体,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鱼脑冻。
坑仔石品——石眼
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
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
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
《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
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
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
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
”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端溪坑仔岩大石眼
宋坑
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
宋坑砚石由于产石区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所以石质石色不完全一致。
一般来说宋坑砚石色泽是紫如猪肝,石色凝重而浑厚,这是宋坑砚石的主要特征之一,古代之宋坑砚大者是这种颜色的,苏轼在《孙莘老寄墨诗》中就有“端石琢马肝”的诗名,也有人称猪肝色,其表面还有所谓金星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优质宋坑砚石还有火捺,更好的是猪肝冻或金钱火捺。
宋坑砚石由于矿区范围宽广,所以石质粗细不等,上乘的宋坑砚石质致密,润滑细腻,
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其余则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砚台。
宋坑石品——翡翠
宋坑石品——石眼、火捺
宋坑石品——石眼
宋坑石品——铁捺
胭脂火捺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泽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渐变淡,成浅紫带红,如涂上胭脂般,由深色渐而变浅色,又像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化,色素娇嫩。
胭脂火捺大多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宋坑和宣德岩砚石也偶尔出现。
这种火捺的形成是因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状或粉末状的赤铁矿,含量为3%~5%,粒径为0.01毫米左右,在成岩过程中铁质矿物经过侧分泌作用,相对集中,均匀分布,便形成这种稠密浸染状赤铁矿页岩。
宋坑石品——金钱火捺
金钱火捺其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深紫色,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外形像古时候的铜钱,中心部呈圆形,从内向外一圈圈成轮状(由中心往外火捺色素逐渐变淡),这种火捺谓金钱火捺或金钱冻。
金钱火捺比较少见,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如果出现在砚堂的中心部位,就更为难得。
其成因是铁质围绕粘土碎屑为中心发生集聚,形成了球形结核,在成岩过程中形成这种石品花纹。
铁质即赤欣矿,呈粉末状及微点,含量7%~10%,粒径0.11毫米左右,赤铁矿自核心向外逐渐减少,所以中心部位色泽较外围要深。
梅花坑
梅花坑的开坑采石始自宋代,原出自岭羊峡以东的高要沙浦典水村附近,故古人称典水梅花坑。
目前梅花坑砚石多在肇庆市北郊北岭山的九龙坑开采,据说与宋坑砚石同出一脉。
梅花坑洞较深,洞内石分三格,上下格石粗不能作砚材,只有中间一格如无裂缝则可采用。
梅花坑石以多眼为主要特点,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其中有梅花点者为佳,石质近似宋,下墨亦快,但石质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相比略为粗糙。
然而,仍不失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
梅花坑石品——梅花纹
梅花坑石品——石眼
梅花坑——大石眼
斧柯东
斧柯东石品——虫蛀
虫蛀在端石的边皮部位,或靠近底板、顶板部位,偶有出现似虫蛀的千疮百孔,或如风化的岩穴。
其色近黄褐,有时是黄褐带几点黑色。
虫蛀是端石中的瑕疵,但它有一种出自大自然的朴实美,在雕刻创作中可变为名贵的“花纹”。
虫蛀偶尔见于麻子坑,老坑和坑仔岩则少有这种石品。
斧柯东石品——石纹
绿端
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
清纪晓岚在自己的一块绿端砚上镌铭:“端溪绿石,砚谱不以为上品,此自宋代之论耳。
若此砚者岂新坑紫石所及耶。
嘉庆戊午四月晓岚记。
”其砚侧镌诗云:“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
是岁长至前三日又铭。
”纪晓岚对绿端的评价与前辈有所不同,是有一定根据的。
目前绿端也是一种较为名贵的端溪砚石之一。
史料的记载中很少谈及绿端的下墨与发墨之事,只有提到绿端水坑润而发墨(绿端坑洞原有水坑和旱坑之分),旱坑则没有谈及。
近年沙浦苏一村附近亦发现绿端石砚材。
绿端是指端州出产的绿石端砚,但绿色的砚石却不是只端州才有,广东恩平市有一种可以雕制成砚的绿石(但下墨不快,发墨也不好),吉林的松花石砚,甘肃的洮砚均为绿石,因此必须加以区别。
绿端石茶盘
绿端石品——海藻状花纹
绿端石品——海藻状花纹砚石别具一格,绿端砚石品中罕有天然石品<类似海藻状的花纹>。
海藻状花纹如是一泓平静的秋水,明月倒映在湖上,极富诗情画意,展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
古塔岩
古塔岩位于坑仔岩之南,屏风背附近。
古塔岩石色凝重,紫色稍带赤,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色彩有变化,不单调,且看上去油润生辉;石质娇嫩、坚实、滋润;间中会发现石眼,并且有佳眼,但甚少有火捺、蕉叶白等。
古塔岩砚石一般可作雕花砚材,我以为它仅次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完全可与宋坑媲美,有些特别好的甚至可作高档砚材。
古塔岩石品——翡翠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
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
”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古塔岩石品——黄龙纹
黄龙纹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
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本来黄龙属石疵类,但如果巧妙利用,可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
黄龙纹在宋坑、坑仔岩或梅花坑等时有出现,麻子坑和古塔岩较为少见。
宣德岩石品——石眼
朝天岩
朝天岩位于宣德岩附近,开始采石于清康熙年间,由端溪水拾步登麻子坑,朝天岩是必经之地,且两边距离相当。
朝天岩洞不深,洞内宽敞,因洞口大且朝天而开,故名曰朝天岩。
朝天岩砚石质地较细腻,砚石呈紫蓝色,有青苔斑点,这是朝天岩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