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毕业论文(4)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相形之下,在早期中国的宗法关系中,人首先表现为家族的成员,与这种基本的身份认同相联系的,是孝、慈等社会要求,仁、义等观念亦可追溯于此(原始儒学以孝悌为仁之本,便体现了这一点)。

这里已可看到不同的存在境域与背景对哲学思考的制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之前,人们拥有不同的世界,相对于此,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之后,人们则开始走向同一个世界。

“世界哲学”意味着在共同的世界之下,展开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

当然,在近代以前,似乎也出现过某种超越特定地域的观念,如中国思想史中的“天下”观念,便包含普遍的内涵。

不过,在传统哲学中,“天下”这一观念往往又与“夷夏之辨”相联系,而“夷夏之辨”在地域与文化上都蕴含着对世界的分别与划界,与之相涉的“天下”概念,也仍有其历史视野的限定。

世界历史主要从存在的背景上,规定了哲学的“世界”向度。

就哲学本身而言,走向世界哲学,同时意味着回归哲学的本原形态。

哲学从其诞生之时即与智慧的追求无法分离;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主要指向经验世界之中各种特定的领域和对象,智慧则要求超越经验领域的界限,把握作为整体的世界。

黑格尔曾指出:“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存在。

”④以“整个存在”为指向即意味着超越知识对存在的某一方面、某一层面的理解。

撇开其对存在的思辨规定,这里已注意到了哲学与整个存在之间的关系。

按其本义,哲学确乎已扬弃知识的界限而达到对世界的整体性理解为其内在特点。

历史地看,由于受到地域性以及不同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等等的制约,超越知识的视野而从整体的、统一的层面把握世界哲学进路,往往也有其自身的限度。

然而,在历史越出地域的限制而走向世界历史、特别是今天逐渐走向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存在背景方面的限制也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扬弃,这就为真正超越特定的界限(包括知识的界限)而走向对整个存在的理解,提供了更为切实的历史前提。

同时,近代以来,随着知识的不断分化,学科意义上的不同知识形态逐渐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并愈来愈趋于专业化、专门化。

知识的这种逐渐分化既为重新回到智慧的本原形态提供了可能,又使超越界限、从统一的层面理解世界显得愈益必要。

就理性思维而言,知识的分化往往使人容易以知性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事实上,以知性的思维方式理解存在与近代以来知识的不断分化过程常常呈现同步的趋向。

在经历了知识分化的过程之后,如何真正回到对世界的整体性的、智慧形态上的把握?这是今天的哲学沉思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回应这一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走向世界哲学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所谓“世界哲学”,也可以理解为智慧的现代形态,或者说,现代形态的智慧。

这里,似乎可以对初始的、未经分化的智慧形态与近代以来经过分化以后而重新达到的智慧形态作一区分,“世界哲学”便是经过分化之后,在更高、更深刻的层面上重新达到的智慧形态。

从以上方面看,世界哲学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是同时包含着时间性、历史性的内涵。

作为智慧的形态,哲学既超越知识的限度而表现出普遍的向度,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的关怀,与之相联系,世界哲学意味着从更普遍的人类价值的角度,理解世界对人的意义。

宽泛而言,无论是作为智慧的早期形态,抑或现代的智慧形态,哲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以人观之”,这里的“以人观之”是指站在人的存在背景或与人相关的前提之下展开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一意义上的“以人观之”与“以道观之”并不彼此冲突:所谓“以道观之”,无非是“人”从道的维度把握(“观”)世界。

“以人观之”有不同的“观”法,在人受到地域、文化等传统条件的限制之下的“观”与这些限定不断被超越之后的“观”是不一样的。

近代以来,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哲学逐渐有可能在一种比较普遍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和前提下,提供关于世界的说明,包括澄明世界对于人所呈现的意义。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康德的有关看法。

康德没有谈到“世界哲学”,
但却提到了“世界概念”(world concept)下的哲学。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特别对与哲学相关的“世界概念”做出了如下解释:“世界概念在这里就是那涉及使每一个人都必然感兴趣的东西的概念。

”⑤这里,“每一个人”包含普遍之意,它意味着从整个的人或者人类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存在。

在《逻辑学讲义》中,他进一步指出,“在世界公民的意义上”,哲学领域可以分别提出四个问题。

在这里,“世界公民”与“每一个人”在含义上具有相通之处,“每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而“世界公民”则是“世界”的成员。

康德所说的四个问题具体包括:“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
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康德特别强调,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相关,可以说,“世界公民”的最后落脚点是对人的.理解(“人是什么?”),它意味着从普遍的人的视域来理解世界⑥。

另一方面,在“世界概念”之下谈哲学问题,康德也涉及了哲学在价值的、实践层面的意义,他虽没有直接、明了地表达这一点,但是从他的具体论述之中仍可看到相关的思想。

在谈到哲学性质时,康德认为,“就世界概念来说,哲学是关于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学”⑦。

“目的”与价值问题相联系,“理性最后的目的”这一提法意味着将哲学对世界的把握与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

康德同时对“世界概念”下的哲学与从学术或学院(scholastic concept)这一概念下理解的哲学做了区分。

在他看来,从学术或学院的角度去理解哲学,主要涉及“技
术”(skill),而从“世界概念”之下去理解哲学,则与“有用性”(usefulness)相联系⑧,如果说“目的”主要在抽象层面上涉及价值问题,那么“有用性”则更具体地指向价值之域。

按其内涵,技术性更多地涉及较为形式化的方面,20世纪的分析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将哲学引向技术化的趋向,而与之相联系的是对形式的、逻辑的方面的关注。

尽管分析哲学出现于康德之后,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似乎预见到哲学在过度学院化之后,容易逐渐衍化为技术化的、形式化的系统。

与之相对,他所提及的“世界哲学”则涉及“有用性”的问题,后者(“有用性”)更具体地关涉世界对人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或者说,哲学对于人和世界的价值作用。

正是在此语境下,康德同时指出:“哲学家不是理性的艺术家,而是立法者。

”⑨所谓“立法”,即涉及哲学之外的领域,在康德那里,以上观念更多地表现为从人如何把握世界(“人为自然立法”)的角度去理解哲学的现实作用,它从认识世界的层面,突出了哲学的规范意义。

就哲学与世界的关系而言,哲学的这种规范性隐含着从更普遍的层面加以理解的可能。

概而言之,康德对“世界概念”下的哲学之理解具体展开为两个方面:即从普遍的人类价值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对于人的意义,以及强调哲学对人的规范意义。

类似观念在马克思那里也可以看到。

在形成“世界历史”概念的同时,马克思也提出并阐发了“世界概念”下的哲学、“世界哲学”等思想。

按马克思的理解,“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