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AT-PT的IPv4与IPv6综合组网技术研究与设计
IPv4IPv6协议分析及过渡策略研究与实现
![IPv4IPv6协议分析及过渡策略研究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15b852659b6648d7c1c7466c.png)
本文 通 过 对在 从IPv4到IPv6过渡阶段所采用的多种过渡策略进行 分析,重点研究和实现了IPv4/IPv6翻译网关技术,并针对应用程序的 过渡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IPv6高级SOCKET接口开发协议 无关通信软
件 的方案。
北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 二章 TCP/IP协议族与IPv6协议 讨论了IP网络研究的理论基 础,分析了IPv6的体系结构和和IPv6相关协议 内容。 第 三章 IPv6过渡技术和实验环境组网方案 介绍了IPv6过渡技术 的目标和 目前常用的基本方案 。最后,讨论如何组建IPv6试验 网络。 第 四章 IPv4/IPv6翻译网关的设计和实现 分析了Pv4/IPv6翻译网 关的实现算法、数据结构以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并进一步论述 了翻译 网关的设计和实现。最后对翻译网关的性能进行了优化。 第 五章 协议无关通信软件的开发 本章首先介绍 了IPv6高级套接 口原理,然后讨论了协议无关通信软件的开发过程和步骤。最后利用 前面的讨论编写 了与协 议无关 的回显客户服务程序。
NAPT-PT isa sign'ficantmeanst oc opew itht hep roblem brought abouti n the transition from IPv4t o IPv6.T ob eginw ith,th isp aper discussesN APT-PTi ng reatd etail,in cludinga ddresstr anslationa nd protocoltr anslation.F orth ep urposeo fs avings carceI Pv4a ddress resourceN APTi sa doptedi na ddresstr anslation.P rotocoltr anslation isb asedo nt het echniqueso ftr anslationb etweent heh eadero fIP v4 packetsa ndI Pv6',a sw ella st hem ethodso ft ranslationb etween ICMPv4a nd ICMPv6,b oth defined inS IIT.A bove all,a gateway
IPV4/IPV6共存与过渡技术在校园网中的研究与部署
![IPV4/IPV6共存与过渡技术在校园网中的研究与部署](https://img.taocdn.com/s3/m/2a8988f9ed630b1c58eeb532.png)
IPV4/IPV6共存与过渡技术在校园网中的研究与部署本文主要研究IPv4/IPv6共存与过渡的3种主要技术,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结合目前高校校园网建设的现状,阐述了这几种过渡技术在IPv6校园网中的具体部署情况。
标签:IPv4IPv6过渡技术校园网0引言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同时,随着纯IPv6技术架构的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的正式开通,可以为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1Gb/s~10Gb/s的高速IPv6接入服务,国内高校网的IPv6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考虑到IPv6替代lPv4这个必然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网络建设的部署实施以及如何共存后平滑过渡就成了近期高校非常关心的问题。
1IPv4和IPv6的共存和过渡技术1.1双协议栈技术双协议栈技术是每个节点同时支持IPv4和IPv6两种协议栈。
工作方式是:如果目的地址是IPv4地址,则使用IPv4协议;如果是IPv6中的IPv4兼容地址,则同样使用IPv4协议,但将IPv6封装在IPv4中;如果是一个非IPv4兼容的IPv6地址,则使用IPv6协议:如果使用域名,则首先解析域名得到IP地址,然后根据地址按上面的分类进行处理。
其优点是互通性好,便于理解;缺点是需要给每个新运行的IPv6网络设备和终端分配IPv4地址。
1.2隧道技术隧道技术是IPv4与IPv6共存的最主要技术,解决lPv6孤岛之间的互相通信问题。
IPv6主机A要和主机B通信,主机A只是简单的把IPv6头的目的地址设为主机B的IPv6地址,然后传递给路由器M,M对IPv6包进行封装,然后IPv4头的目的地址设为路由器N的IPv4地址,若路由器N收到此IPv4包,则首先拆开包,如果发现封装的IPv6包是发给主机B的,路由器N 就将此包正确转发给主机B。
其优点在于隧道的透明性,技术实现比较容易:缺点是它并不能实现IPv4主机与IPv6主机之间的直接通信。
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的研究
![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fbe214c5da50e2524d7fbd.png)
第2 9卷 第 9期
20 0 6年 9月
合肥 工 业 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OURNAL OF HEFE IUNI VERS TY CHNOLOGY I OF TE
Vo . 9 No 9 12 .
S p.2 0 et 06
Ke r s NAT- T ;S I ;p o o o r n l t n d r s r n l t n;c n e so a e y y wo d : P IT r t c l a sa i ;a d e s t a s a i t o o o v r i n g t wa
0 引
言
由聚合 ne e互联网的协议体系结构主要采 r
用分 层 的 T P I 结 构 , 中 网 络 层 采 用 的 是 C /P 其 Iv P 4协议 。随着 网络 的应用 发展 , 特别 是 3 的 G 推行 ,P 4越来 越 显现 出诸 多 不 足 :P地 址 资 源 Iv I 的短 缺 、 网络路 由表 的膨胀 、 安全性 能和 流媒体 的
F ig , Z AN Jn HOU in , RE Qigl n L Jns a J a N n - a g , i U i-h n
( . c o lo mp t ra d If main,H ee ie st fTe h lg 1 S h o fCo u e n n o t o fiUn v riyo c noo y,Hee 3 0 fi2 0 09,Chn ia;2 I f r t n a d Elc rf dEd ain . n o mai n e t i ucto o i e Ce t ro f i ie st fTe h oo y,H ee 3 00 ,Chna n e fHee Un v riy o c n lg fi2 0 9 i )
IPV4与IPV6共存技术
![IPV4与IPV6共存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cff8bcada38376baf1faea0.png)
Ipv4与ipv6共存技术Ipv4与ipv6共存技术摘要:Ipv4与ipv6共存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由ipv4和ipv6两部分组成。
Ipv4是大家广泛使用的路由协议,ipv6是在ipv4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路由协议。
IPv4/IPv6业务共存技术用来保证这两种网络协议可以在公共互联网中共同工作,在IPv6发展过程中这些技术可以帮助IPv6业务在现有的IPv4网络基础架构上工作。
主要的IPv4/IPv6业务共存技术又可分为双协议栈技术、地址协议转换(NAT-PT)和隧道技术三类。
双协议栈技术通过节点对IPv4和IPv6双协议栈的支持,支持两种业务的共存。
地址协议转换(NAT-PT)技术是通过与SIIT协议转换盒传统的ipv4下的动态地址翻译及应用层网关相结合。
实现只安装ipv6的计算机和只安装ipv4的计算机通信。
隧道技术通过在IPv4网络中部署隧道,实现在IPv4网络上对IPv6业务的承载,保证业务的共存和过渡,已定义的隧道技术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兼容地址自动配置隧道,手工配置隧道、MPLS隧道、ISATAP、6over4、6to 4隧道代理等技术。
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发展和网络拓扑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技术。
关键词:ipv4与ipv6共存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1绪论1.1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互联网技术就以远超人们想像的速度迅猛发展。
但是,随着基于IPv4协议的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迅速发展,互联网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本身固有的问题,如路由表过度膨胀、安全性不高、,特别是IPv4地址的匾乏。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未来电子、电器设备和移动通信设备对IP地址的巨大需求,使得IPv4约42亿个地址空间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有预测表明以目前Internet的发展速度计算,所有IPv4地址将会在2014年分配完毕。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担忧的问题,也是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研究的主要动力。
基于IPV4和IPv6的双协议栈网络设计与实施
![基于IPV4和IPv6的双协议栈网络设计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6dd5d3c8d15abe23482f4d60.png)
基于IPV4和IPv6的双协议栈网络设计与实施——毕业论文系部: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在当前IPv4网络和IPv6网络共存的环境下,如何解决两代IP标准的网络互通互联问题是进行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题以某高校现有网络环境为背景,探讨在原有IPv4网络上搭建IPv6网络的技术,并选择6to4隧道技术、双栈技术、NAT-PT技术作为实现该目的的过渡技术,完成基于IPv4和IPv6双协议栈网络的设计和实施。
目录一、引言 (1)(一)网络应用现状概述 (1)(二)IPv6协议的优点 (1)(三)基于IPv4协议网络和基于IPv6协议网络的共存 (2)(四)IPv4向IPv6过渡的基本原则 (2)二、基于IPv4协议和IPv6协议的双栈局域网设计 (3)(一)需求分析 (3)(二)双栈局域网设计 (3)1、设计拓扑 (3)2、功能和使用描述 (3)三、基于IPv4协议和IPv6协议的双栈局域网实施 (4)(一)实施关键点分析 (4)(二)IPv4协议网络到IPv6协议网络过渡技术 (4)1、双协议栈技术 (4)2、IPv4/IPv6协议翻译技术 (5)3、隧道技术 (6)(三)实施技术选择 (8)(四)技术实施配置 (8)1、6to4隧道配置 (8)2、NAT—PT技术配置 (10)3、IPv6 DHCP配置 (11)四、小结 (11)五、致谢 (13)六、参考文献 (14)一、引言(一)网络应用现状概述当前,各类网络应用飞速发展,网络服务商、终端用户激增,这就要求网络具有更大的容量。
现存的网络多数为基于IPv4协议的TCP/IP网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先天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有限的地址空间:IPv4中地址长度为32,即有2^32-1个地址。
·IPv4数据包的性能不足:尽管IP表现得不错,但是,IPv4在最大传输单元、最大包长度、IP头的设计以及校验和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IPv4与IPv6的共存与整合毕业设计_说明
![IPv4与IPv6的共存与整合毕业设计_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45a97018ba0d4a7303763a30.png)
本科毕业设计IPv4与IPv6的共存与整合目录第一章绪论11.1 引言11.2 IP简介2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容3第二章 IP协议第4版42.1 IPv4的地址类42.2 IPv4地址空间52.3 IPv4的局限性8第三章 IP协议第6版103.1 IPv6的地址格式103.2 IPv6的优化11第四章 IPv4与IPv6的共存与整合144.1 平滑过渡144.2 双栈协议144.3 隧道机制184.4 协议转换24结论27参考文献28致29第一章绪论1.1引言互联网总是随着需要而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刚刚投入使用时,网络还并不存在。
但是美国国防部(D0D)对计算机之间数据包的交换产生了兴趣,DOD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技术,使得美国的军事通讯即使是在核武器的打击下任然能够无间断通讯。
这促使了互联网雏形的产生。
D O D进行网络研究的机构是高级研究项目机构(ARPA) [7]。
后来,在它们的名称前面加了一个”国防”,成为DARPA。
DARPA项目包括来自大学和马萨诸塞州的Bolt、Baranek和Newman公司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在这个项目中面临两个挑战:互通性(interconnectivity )和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1.互通性在计算机之间传输信息的方法,包括物理介质、数据打包机制和从起点到达终点之间的多个网络设备部分之间的路由。
2.互操作性使使用私有的或完全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语言的计算机可以理解数据的方法。
DARPA项目的结果就是ARPANET,它最终成为Internet,而且伯克利的UNIX版本中包括了IP协议。
ARPANET通过包含其他政府和大学的网络而成为Internet。
并且在包含商业企业网络后,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2]。
网络并没有在企业组织中流行,直至2 0世纪8 0年代,那时个人计算机逐渐开始流行。
公司认识到,在最早的文件服务器上共享硬盘空间,可以使职员容易地共享数据和进一步繁荣生产,它们在更大规模上实现网络。
基于NAT-PT的IPv4到IPv6过渡机制的研究
![基于NAT-PT的IPv4到IPv6过渡机制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5d7294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4.png)
基于NAT-PT的IPv4到IPv6过渡机制的研究朱兴宇【摘要】In the early 1990s, some people wony about the IP address space will be not enough within 10 years, which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Pv6. Compared with IPv4, IPv6 has more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therefore, IPv6 is bound to replace IPv4. However, due to the broad applicationfoundation of IPv4, it is a long and difficult proces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IPv4 to IPv6, and thus, IETF has come up with lots of transition technology.Here, NAT-PT transition mechanism is mad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from the principle and configuration.%90年代初就有人担心10年内IP地址空间就会不够用,并由此导致了IPv6的开发.由于IPv6与IPv4相比有着更多的优势和特点,因而IPv6必然会取代IPv4.然而由于IPv4的广泛的应用基础,从IPv4到IPv6的过渡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对此,IETF已经研究出很多过渡技术.在此,从原理和配置方面综合研究NAT-PT过渡机制.【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2(031)007【总页数】2页(P120-121)【关键词】IPv4;IPv6;NAT-PT;地址映射;DNS-ALG【作者】朱兴宇【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0 引言在IPv4 的“海洋”中,IPv6已经逐渐被使用。
IPv4&IPv6综合组网技术
![IPv4&IPv6综合组网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57a6193daef5ef7ba0d3c8c.png)
研究课题:IPv4&IPv6综合组网技术研究动机:第一代互联网已有近40年的历史,20年前开始采用的是IPv4标准。
当这个标准还未走出实验室之时,它的32位地址技术被认为能够提供充足的资源,网络地址的总量可以达到40亿个。
然而,时至今日,网址资源不足的问题却越来越迫在眉睫。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以及IPv4地址空间的逐渐耗尽,IPv6作为Internet协议的下一个版本,取代IPv4已成为必然。
IPv6协议的新特性也将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和完善的支持。
IPv6并不只是对IPv4的简单升级,由于两者头部特征和地址配置机制的差异,将导致无法兼容,如何平滑、渐进地过渡到IPv6是当前网络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目前过渡问题的三种最基本的技术:双协议、栈隧道和网络地址转换。
现在所研究的过度机制都是在这三种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特定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机制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每一种具体的机制都是针对具体的情况的。
在大学期间,我经常使用学校的IPv6论坛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即稳定又快捷。
但是学校里的许多同学使用的路由器不支持IPv6协议,使得论坛无法进一步普及。
所以我就开始了对IPv6的研究,希望使更多的人体会到IPv6的优点。
日本在互联网技术方向的研究较为成熟,所以我选择去日本留学,希望以在大学阶段所积累的IPv6网络技术的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基础,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课题。
目前我也正在努力学习日语,提高日语交流能力,相信今后能够在贵校大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和导师的教导下顺利完成我的研究课题。
研究内容:1.IPv6的工作原理只有深入了解IPv6的数据传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才能为寻找到更好的组合方法打下基础。
2.学习现有的过渡技术和实际应用产品通过学习现有技术以及最新的应用产品,来创作出更好的、更符合实际、有应用价值的综合组网技术。
3.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对构想的技术进行实际测试,提高技术可行性以及传输质量4.对性能改进,减少IPv4的缺点制约,提高传输的安全性,移动性。
基于NAT-PT和双栈技术的IPv6校园网方案设计与实现
![基于NAT-PT和双栈技术的IPv6校园网方案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77ff3f8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4.png)
基于NAT-PT和双栈技术的IPv6校园网方案设计与实现孙骞;张进;王莎莎;杨建锋【摘要】IPv6校园网规划建设及实现IPv4与IPv6资源互访已经成为新一代校园网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IPv6的原理和新特性、NAT-PT的地址转换及协议转换功能等IPv4向IPv6过渡技术,结合校园网光缆和设备,研究使用NAT-PT 和双栈技术规划部署IPv6校园网和解决校园网内IPv4与IPv6资源互访的问题,提出了符合校园网实际情况的IPv6网建设方案,实现了IPv4与IPv6资源互访。
%with CNGI-CERNET2 CPN construction depth, IPv4 campus network connectivity with CERNET2 gradual transition to IPv6 networks. By analyzing the principle and the new features of IPv6 and IPv4 to IPv6 transition technology such as NAT-PT address translation and protocol conversion functions, combined with the campus network cables and equipment, study deploying IPv6 campus network using NAT-PT and dual stack technology planning and resolve problem about IPv4 and IPv6 network resources visits in campus network, proposed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ampus network for IPv6 network construction program and achieve the IPv4 and IPv6 resources visits.【期刊名称】《软件》【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2页(P111-111,113)【关键词】IPv6;NAT-PT;双栈技术;资源互访【作者】孙骞;张进;王莎莎;杨建锋【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西安 710069;西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西安 710069;西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西安 710069;西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西安 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180 引言根据校园网现状,原IPv4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是IPv6网部署及IPv6资源建设的基础,在IPv4网向IPv6网过渡时会出现IPv6与IPv4网络资源长期共存的状况,如何利用IPv4升级建设IPv6实现两者互联互通及资源互访,这是IPv6校园网部署要解决的问题。
论IPv4与IPv6技术的互联互通
![论IPv4与IPv6技术的互联互通](https://img.taocdn.com/s3/m/d8597a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b.png)
论IPv4与IPv6技术的互联互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Pv4已经面临地址短缺的问题,导致IPv4网络资源紧张,而IPv6被认为是IPv4的升级版,IPv4与IPv6技术的互联互通也成为了当前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IPv4和IPv6的基本概念、互联互通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探讨IPv4与IPv6技术的互联互通。
一、IPv4和IPv6基本概念IPv4,又称为第四个版本的互联网协议,是现行最广泛使用的协议。
IPv4地址是32位长,共有42.9亿个,但由于IP地址的分配不均衡,IPv4地址已经开始枯竭,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发展,因此需要引入IPv6。
IPv6,又称为第六个版本的互联网协议,是为了解决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而提出的新协议。
IPv6地址是128位长,共有340万亿亿亿亿个,是IPv4地址的约4.3亿倍,这意味着IPv6可以为每个人和每个设备都分配独立的地址,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地址空间。
二、IPv4与IPv6互联互通的问题IPv4和IPv6是两种不兼容的协议,IPv4的地址是32位长,IPv6的地址是128位长,两种协议不能直接通信,这就使得IPv4与IPv6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IPv6节点连接IPv4网络的问题由于IPv4和IPv6协议不兼容,IPv6节点要连接IPv4网络,需要通过一种技术进行转换。
转换技术有三种基本类型: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网络地址转换(NAT-PT)技术。
双栈技术是一种最为直接、简便的过渡方案,即在IPv4和IPv6主机上同时实现IPv4和IPv6协议栈,这样既可以支持IPv4网络,也可以支持IPv6网络。
隧道技术是通过在IPv4网络上建立IPv6隧道通道,将IPv6数据包封装在IPv4数据包中进行传输。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实现IPv4和IPv6之间的互联互通,但是会增加额外的网络开销,降低网络性能。
网络地址转换(NAT-PT)技术是通过在IPv4的NAT设备上,将IPv6地址转换为IPv4地址,然后再发往IPv4网络,从而实现IPv4和IPv6的互通。
IPv4与IPv6动态NAT-PT技术的实现
![IPv4与IPv6动态NAT-PT技术的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3adf5fe44afe04a1b071de99.png)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 V ol.27,No.12,2011技术交流微型电脑应用2011年第27卷第12期6文章编号:1007-757X(2011)12-0061-02IPv4与IPv6动态NAT-PT 技术的实现刘昕摘要:P 地址空间不足问题已成为互联网和通信产业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现有的互联网协议IPv4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况下,IPv6应运而生。
本文详细阐述了网络地址转换技术中的动态NAT-PT 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在H3C 路由器上用两种技术实现了IPv6之间的互通。
关键词:IPv6,动态NAT-PT ,H3C 路由器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志码:A0引言现在几乎每个网络及其连接的网络设备都在采用IPv4,而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IPv6对IPv4的替代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因此IPv6和IPv4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问题,而如何完成从IPv4到IPv6的转换则是IPv6发展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为此,IE TF 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IPv4到IPv6的转换问题,并且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转换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隧道技术、网络协议转换技术、双协议栈技术。
1动态NAT-PT 技术NAT -P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 ranslation )是附带协议转换器的网络地址转换器,通过修改协议报文头来转换网络地址,使它们能够互通。
NAT -PT 用于IPv6和IPv4网络之间。
另外,NAT -PT 通过与应用层网关(ALG )相结合,实现了只安装了IPv6的主机和只安装了IPv4机器的大部分应用的相互通信。
NAT -PT 只要求在IPv4和IPv6网络的转换设备上启用。
NAT -PT 技术,如图1所示:图1网络地址转换技术1.1动态NAT -PT 技术概要NAT -P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 ranslation )是把SIIT 协议转换技术和IPv4网络中动态地址翻译技术(NAT )相结合的一种技术。
IPV4/V6组网探讨
![IPV4/V6组网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b627fcaa58da0116c17495b.png)
IPV4/V6组网探讨摘要本文就采用IPV4和IPV6协议体系进行网络组建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综合组网所应用的3种主要技术进行了细致分析,确定了每种技术所存在的局限。
对于了解IPV4/IPV6综合组网技术、设计IPV4/V6综合组网方案给出了技术选择。
关键词IPV4;IPV6;双栈;隧道;NAT-PT0 引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IPV4地址的枯竭。
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网络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IPV6的部署已经势在必行(我国IPV4地址已经枯竭),其128位的地址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应用可能。
但IPV4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基础,它将决定着IPV4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IPV6所取代。
这意味着IPV4/V6必将长期共存于网络。
1 组网原则在进行IPV4/IPV6综合组网时我们必须考虑组网所依据的原则。
这些原则实际上就是综合组网的基本需求和进行技术选择的根本依据。
1.1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确保IPV4和IPV6主机之间的互通在进行IPV4/V6综合组网方案研究时需要考虑到现有的网络设备和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以及投资规模。
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设备使网络系统具有较好的兼容性的方案才会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才能够得到网络使用方的肯定和应用。
在网络建设方案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IPV4和IPV6同时共存的状态,确保IPV4/V6主机能够互通,其必须同时包括路由可达和IP数据包可达。
只有基于这两者才能进行应用层面的通信。
1.2 确保IPV4在综合环境中的正常应用IPV4在网络中已经具有非常广泛非常深入的应用,很多用户已经习惯于对它的使用。
我们在将IPV6技术引入时必须要注意它对现有IPV4业务的影响,不能因引入IPV6导致IPV4业务在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网络运行速度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1.3 设备更新当独立,组网应灵活在进行IPV4/IPV6网络组建时一定要关注各设备之间的耦合和依赖。
我们应该将一个较大的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子网络,这样就能够按照各个网络的特点单独选择适合的组网技术。
IPV4IPV6转换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
![IPV4IPV6转换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9e65c0d15abe23482f4d33.png)
IPV4/IPV6转换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摘要]当今,IPv4地址将近耗尽,由IPV4向IPV6过渡是必然的趋势。
如何实现从IPv4到IPv6的平稳过渡,这是部署下一代互联网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几种比较成熟的IPv4/IPv6转换技术,其中一种是NAT-PT方案。
与一些隧道技术不同,NAT-PT只要求在IPv4和IPv6之间互联的网络转换设备上启用,协议转换的目的是实现IPv4和IPv6协议头之间的转换,地址转换则是为了让IPv4和IPv6网络中的主机互相识别对方。
另外,NAT-PT通过与应用层网关(ALG)相结合,实现了只安装IPv6的主机和只安装了IPv4主机的大部分应用的相互通信。
[关键词]网络地址翻译;协议转换;IPv4协议;IPv6协议引言如何实现IPv4到IPv6地址的转换,目前主要有3种技术。
其一双栈技术,双栈技术在其节点上同时运行IPv4和IPv6两套协议栈。
其二隧道技术,隧道技术巧妙地利用了现有的IPv4网络,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使IPv6的节点之间能够在过渡期间通信的方法。
其三,网关转换技术(NAT-PT),网关转换(NAT-PT)转换网关除了要进行IPv4地址和IPv6地址转换,还要包括协议并翻译。
转换网关作为通信的中间设备,可在IPv4和IPv6网络之间转换IP报头的地址,从而使纯IPv4和纯IPv6站点之间能够透明通信。
由于NAT-PT技术比较突出的优点,本文重点讨论NAT-PT技术。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1 IPv4与IPv6协议的比较 (1)1.1 报头格式 (2)2 过渡技术制约因素 (2)3 过渡技术 (3)3.1 IPv4向IPv6过渡所采用的过渡技术及实现原理 (3)3.1.1 IPv6/IPv4双协议栈 (3)3.1.2 隧道技术 (4)3.1.3 协议翻译技术(NAT-PT) (5)3.2协议翻译技术(NAT-PT) (5)3.2.1 无状态IP/ICMP转换算法SIIT(Stateless IP/ICMP Translation) (6)3.2.2 应用层网关(ALG) 原理 (6)3.3 NAT-PT分类 (8)3.3.1 静态NAT-PT (9)3.3.2 动态NAT-PT (9)3.3.3 NAPT-PT (9)4 配置举例 (10)小结 (11)参考文献 (11)Abstract (12)Key words (12)致谢 (12)1 IPv4与IPv6协议的比较全球IPv4位址即将全部发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
基于NAT-PT技术的IPv4IPv6互连互通的实现
![基于NAT-PT技术的IPv4IPv6互连互通的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f74dde35f111f18583d05af2.png)
基于NAT-PT技术的IPv4/IPv6互连互通的实现刘志超 ,马跃(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北京 100876)摘要:针对IPv6网络与原有的IPv4网络实现无缝互通,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多种过渡技术和互连方案。
本文主要针对纯IPv4和纯IPv6节点间的正常通信,采用NAT-PT和DNS-ALG技术相结合的办法作为解决方案,分析了该方法的工作机制,用流程图的方式反映了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提出了该技术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NAT-PT,DNS-ALG,NAPT-PT,SIIT,地址池Implementation of Ipv4/Ipv6 connecting and communicating based on NAT-PTLIU Zhichao,MA Yue(Computer Network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Abstract: I 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Ipv6 network communicating with Ipv4 seamlessly, there have been various transition technologies and communicating plans. Mainly pointing to norm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ure Ipv4and pure IPv6 nodes in gear, the paper takes the way of combining NAT-PT with DLG-ALG, analyses themechanism of this approach, reflects the realization procedure with flow chart and then advances some hidden problems.Key words: NAT-PT,DNS-ALG,NAPT-PT,SIIT,Address Pool1.引言为了开展对于IPv4/IPv6过渡问题和高效无缝互连问题的研究,国际上,IETF组建了专门的working group即NGTRANS工作组来处理这个问题。
基于NAT-PT的IPv4
![基于NAT-PT的IPv4](https://img.taocdn.com/s3/m/c69a011752d380eb62946df0.png)
应用了FTP-ALG的连接建立过程 通过TCP三次握手成功建立控制连接。 建立后,私网主机向FTP服务器发送报文,报文中 携带私网主机指定的数据连接的目的地址和端口, 用于通知服务器使用该地址和端口和自己进行数据 连接。 Port报文在经过支持ALG特性的NAT设备时,报文 载荷中的私网地址和端口会被转换成对应的公网地 址和端口。即,设备将收到的Port报文载荷中的 私 网地址转换成公网地址,端口也将按照一定的规则 转换。 公网的FTP服务器收到Port报文后,解析其内容, 并向私网主机发起数据连接,由于目的地址已经被 解析为一个公网地址,因此后续的数据连接就能够 成功建立,从而实现私网主机对公网服务器的访问。
关于FTP-ALG的网络安全性
同时,FTP也有助于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公网主机和私网的 FTP服务器建立TCP连接后,FTP服务器开始等待主机发送 USER命令进行用户认证,之后主机发出的USER命令便可以 正常穿过防火墙到达私网。FTP服务器收到USER命令后,要 求用户在主机上输入密码。这时,主机应该发送PASS命令, 如果主机没有发送PASS命令,而是发送PORT或者PASV等等 其它类型的命令或报文,则会被防火墙的ALG丢弃。 反过来:私网侧通过启用了NAT、OSPF和ALG功能的防火墙 设备连接到Internet,公司内部对外提供FTP服务。通过NAT 和ALG的配合,可以满足私网用户访问公网资源的需求,并可 以支持公网主机访问私网内部服务器的功能。通过 防火墙和 ALG的配合,拒绝外部未知网络流量,达到保护内部网络的目 的。
IPv4网络下FTP-ALG的作用 FTP-ALG,可以理解为有关于 FTP的应用层网关协议。 关于它的作用,可以举个例子: 当处于私网的客户机需要访问 公网的FTP服务器时,NAT设 备上配置了私网地址到公网地 址的映射,实现地址的NAT访 问。如果没有FTP-ALG对报文 载荷的处理,私网主机发送的 Port报文到达服务器端后,服 务器就会无法识别该报文载荷 中的私网地址,也就无法建立 正确的数据连接。
利用NAT-PT网关实现IPv6与IPv4网络互通
![利用NAT-PT网关实现IPv6与IPv4网络互通](https://img.taocdn.com/s3/m/ab835f9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2.png)
利用NAT-PT网关实现IPv6与IPv4网络互通
敦亚南;王振兴;郭润
【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
【年(卷),期】2006(026)B06
【摘要】分析了NAT—PT网关的地址转换和协议转换功能,研究了NAT—PT 将IPv6和IPv4数据包进行相互转换的过程。
提出了一种利用NAT—PT网关实现两类主机通信的方案。
【总页数】2页(P226-227)
【作者】敦亚南;王振兴;郭润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04
【相关文献】
1.基于NAT-PT的IPv4/IPv6的转换网关在Netfilter框架中的实现 [J], 王帅;刘雷;柴乔林
2.IPv6与IPv4网络互通技术及在H3C路由器上 NAT-PT网关的实现 [J], 陶国芳
3.应用Netfilter框架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的实现 [J], 王帅;刘雷;柴乔林
4.利用NAT-PT网关实现IPv6与IPv4网络互通 [J], 敦亚南;王振兴;郭润
5.NAT-PT网关实现IPv4和IPv6的互连互通 [J], 杨道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增刊#$$"年%$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0"(1-23%"’"405"’6!"!7#88’692/&#$$"文章编号!%$$$’()$(!#$$""*’$$*0’$!收稿日期!#$$"’$(’$0,作者简介!鹿凯宁!%0""’"#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通信#1’2435$;:5<!>‘<,9=<,7:%高#磊!%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下一代网络通信#1’2345$A 3?594!>‘<,9=<,7:,基于=J 1F @1的?@,E /?@,A 综合组网技术研究与设计鹿凯宁!#高#磊!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天津#F $$$+##摘要!对现有-./!到-./)几种主要过渡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并以R 1M \1E #骨干网为背景"分析这几种技术在R 1M \1E #条件下进行组网中的可行性,通过对比"提出了一种基于\D E ’.E 的在校园中进行-./!$-./)组网的方案"并对其性能作了分析和预测,强调了\D E ’.E 的扩展性和可靠性"实现了负载平衡,关键词!R 1M \1E #%\D E ’.E %地址映射%负载平衡中图分类号!E .F 0F文献标识码!DB #引#言随着-:>9@:9>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网络用户数的剧增#其核心协议-./!不断面临着窘境,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的-./)无论在地址空间&可靠性&移动性等诸多方面较-./!而言都有很大的优势#它能为网络用户提供更好更高效安全的服务#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建设起自己的-./)网络,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R \O -"示范工程核心网建设项目R 1M \1E #’%&#(也已经在#$$!年底建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纯-./)网络,可以预见#由-./!过渡到-./)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由-./!向-./)网络的平稳过渡和-./!)-./)综合组网形式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模式#为网络设备制造商的研发方向提供参考依据#影响着-./)实用化和商业化的步伐%同时#对-./)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种针对不同情况的过渡策略#比较常见的有$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地址翻译技术,C #几种过渡方案及比较C 6C #双协议栈技术和隧道技术双栈技术是指同时具有-./!和-./)两个协议栈%它既可以处理-./!的分组#也可以处理-./)的分组,实现它要与其他的技术相结合,在-./!)-./)###综合组网中#不论是运营商的骨干网还是接入网#所需的路由器和接入设备一般都需要具备双栈功能,隧道技术是一种通过穿越-./!主干网而实现-./)间通信的技术,隧道端点通常都是双栈节点,在隧道入口以一种协议的形式来对另外一种协议数据进行封装#并发送,在隧道出口对接受到的协议数据解封装#并做相应的处理,隧道可分为手工配置隧道和自动建立隧道#自动配置隧道有-*D E D .&)>?!&)?/9@!等技术#这些隧道的实现原理和技术细节各不相同#其相应的应用场景也不同,C 6>#=J 1F @1[F]设想一下-./!到-./)的过渡过程#考虑到平滑过渡和过渡成本等问题#最理想的情况是在现有-./!网络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加入双栈网络#并逐步将-./!网络中的主机升级为双栈%最后出现一个完全支持双栈协议的-:>9@:9>%最终过渡到-./)网络,但是在目前的实际中#不可能让所有的主机或终端都升级支持双栈%在网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纯-./!主机和纯-./)主机之间进行通信的业务需求#由于协议栈的不同很自然地需要对这些协议进行翻译转换,\D E ’.E 就为这种情况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D E ’.E 是一种网络地址转换协议#其基本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它在进行-./!)-./)地址转换###的同时在-./!分组和-./)分组之间进行包头和语义的翻译,有些网络协议会把地址信息存放在封包的负载中!而\D E’.E机制又无法得到封包中的信息!引入D N O可以协助\D E’.E来达到这个功能, \D E’.E可以引入P\*’D N O的支持!从而实现-./)单协议网络节点和-./!单协议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通信,为了实现-./!地址到-./)地址的转换!转换网关一般要维护一个-./!和-./)地址的映射关系表,映射分为静态地址映射"动态地址映射和地址#端口映射,D#基于=J1F@1的校园组网方案由前面的各种分析!在R1M\1E#逐步完善和实现应用的条件下!将从现在的一个仅在各高校间进行实验科研目的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中国网络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网络连接到这个大环境中去,校园-./!$-./)的综合组网!要侧重于增加网内的-./)主机数量!充分利用R1M\1E#网络的高速接入特点和其中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对组网方案的讨论中!可以看到\D E’.E技术在综合组网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校园中-./)主机数逐渐庞大的情况下!-./)网络和-./!网络之间的互通变得更加重要,图#是一种基于\D E’.E的校园内部-./!$ -./)综合组网方案%根据实际!将综合网分为纯-./!&纯-./)和双栈网络三类,前面的组网规则中提到!双协议栈的主机不需要协议转换!自动选择相应的通信协议!如图中双栈用户区中的主机所示,中加以实践并逐步完善,-./!!-./)综合组网的实施"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提出具体详细的方案"考虑路由#域名#安全等诸多问题"所以综合组网理论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参考文献:!%"P 11M -\O *#V -\P 1\M,-:>9@:9>6@?>?7?5#/9@K 4?:)$-./)%K 6974I 473>4?:!*",M G R #!)$#!*,5,"&-1E G #%00(,!#"吴建平#李#星#李崇荣,R \O -核心网R 1M \1E #的设计!1Y ’C N ",北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8>>6&’’L L L,79@:9>,9=<,7:’,!F "E *-M E *-*O #*M -*B M 1*V.,\9>L ?@;3==@9K K >@3:K 53’>4?:’6@?>?7?5>@3:K 53>4?:$\D E ’.E %!*",M G R#+))#!*,5,"&-1E G ##$$$,!!"*M B *a M 1*O.#V C N P M 1O 1T,-.:9>L ?@;3==@9K K>@3:K 53>?@$\D E %>9@24:?5?A H 3:=7?:K 4=9@3>4?:K !*",M G R#))F #!*,5,"&-1E G #%000,!""叶润国#冯彦君#吴#宇#等,\D E ’.E 可扩展性和可靠性问题研究![",微电子学与计算机##$$!#>C $!%&%0’#!,<-.-&$23&%HH -.*4%"(/-23%"’"40&G "#//3-?@,E ’?@,A 2"F -R *./-%2-%-/I "$OG &.-H"%=J 1F @1D ?#L 6&-’&’(##3+2#D 0&$1./,,J ,I #J 0.<=,’&.K *’I ,=96<&,’#’(&’00=&’(#)&6’5&’(?’&@0=A &<B #)&6’5&’(F$$$+##!/&’6%J G ./$&2/&E 896369@4:>@?=<79KK ?29;9H >978:?5?A49K3J ?<>>899/?5/929:>I @?2-./!>?-./)3:=7?263@9K >89=4I I 9@9:79J 9>L 99:>892,Y 3K 9=?:>89R 1M \1E ##>89I 93K 4J 454>49K?I>8923665H 4:A >?-./!’-./)7?’9U 4K >9:79:9>L ?@;3@93:35H Z 9=,E 8@?<A 8>897?263@4K ?:#36@?‘97>I ?@@9354Z 4:A >89-./!’-./)7?’9U 4K >9:79:9>L ?@;J 3K 9=?:\D E ’.E4K A 4/9:,D :=>896369@3:35H Z 9K3:=I ?@973K >K>8969@I ?@23:79?I >896@?‘97>,K -0I"$H .&R 1M \1E #(\D E ’.E (3==@9K K23664:A (5?3=J 353:79#%W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