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墙”杰克逊席卷哈珀渡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墙”杰克逊席卷哈珀渡口
鸿 渐
哈珀渡口,一个跨越美国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马里兰三州的地方,一直以其安静详和的姿态存在着。
今天,此地已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公园,表明其发展史上的丰富内容。
从地形上看,这个渡口被周边一连串高地环抱俯瞰着,波多马克河和仙安多河在此交汇,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在安静之外必然存在变数。
1862年9月的美国内战期间,此地曾上演一场颇具戏剧性的攻防战。
李将军的攻略
在1862年的初秋时节,美国内战的战局正向有利于南部邦联的态势发展着。
在取得第二次马纳瑟斯战役的胜利后,已表现出过人指挥才能的南军统帅罗伯特·E ·李将军挥师北上,直入马里兰州,希望赢得更大的胜利。
南军的北进态势令北部联邦政府的首都华盛顿面临重大威胁,林肯总统在紧急情况下指定麦克莱伦将军为波多马克军团的新任总司令,任务是阻击或者追击李部。
波多马克军团兵力多达9万余众,是李将军北弗吉尼亚军团人数的两倍,但原本只负责拱卫华盛顿周边工事的麦克莱伦似乎对这一任命忧心忡忡,他在私下里说,这次任命犹如“套着脖子的绞索”。
其时,李将军的兴趣当然不在华盛顿,他深知这个目标并不易得,因此意图直入马里兰腹地,争取令这个州改旗易帜,投入南部邦联的阵营。
在经由仙安多山谷向马里兰推进的过程中,几个威胁他侧后的“钉子”是必须解决的,那就是北军设在温彻斯特、马丁斯堡和哈珀
渡口的三处要塞,三地驻有相当数量的军队,有可能出击并切断南军的后勤补给线。
不过,在审时度势之后,李将军判断这三处要塞将随着自己的进军而迎风瓦解,应该不会造成太大
麻烦。
果不其然,随着南军兵锋所
向,温彻斯特和马丁斯堡的守军果然相继弃城而走,惟独哈珀渡口的守军毫无离开的意思,且这里的部队规模是三处要塞中最大的。
事实上,正在率部尾随南军的麦克莱伦曾经向北军总参谋长亨利·哈勒克提出过撤离哈珀渡口守军的要求,但被后者当场否决。
如
此一来,这个曾经宁静的地方便被推上了交战的第一线。
哈珀渡口的历史
一时间成为争夺焦点的哈珀渡口,在并不算长的美国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哈珀渡口有据可查的最初历史发端于1733年,当时这里出现了固定的摆渡点。
15年后,一位名叫罗伯特·哈珀的生意人到来,投入资金令当地的摆渡生意迈上正轨,此地因此得名哈珀渡口。
此后,哈珀渡口留下了名人的足迹:托马斯·杰斐逊于1783年10月
战役
2013.09 / 军事文摘 /
51
今日的哈珀渡口俯瞰
在哈珀渡口当地展出的战役进程示意图
. All Rights Reserved.
行经此地,当时他还只是弗吉尼亚州议会的代表;乔治·华盛顿就任美国首任总统后不久,便在此地开建兵工厂,令哈珀渡口形成市镇,定居人口不断增多。
工业的发展刺激了交通,一座崭新的铁路桥出现在哈珀渡口附近。
另一个与哈珀渡口发生联系的名字是约翰·布朗,这位著名的武力废奴主义者于1859年10月16日夜把哈珀渡口变成他实现废奴梦想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
他组建了一支24人的“军队”进攻哈珀的联邦政
府军火库,取得最初的胜利后,被赶来的联邦政府军队打败,这场仅持续36小时的暴动以失败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时间率部前来的联邦军官中,就有当时军衔还是上校的罗伯特·E·李。
在走向绞刑架时,布朗写下一行字:“我坚信只有鲜血才能洗净这个罪恶国土的罪恶。
”似乎是一种预言,仅仅3年后,哈珀渡口重回需要流血的时刻。
1862年9月4~7日,新胜的南军北弗吉尼亚军团渡过波多马克河,于9日在弗雷德里克城下扎营。
在那里,李将军召集他的两位军长杰克逊和朗格斯特里特,商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按照李将军的部署,朗格斯特里特继续进军马里兰,杰克逊前去攻打哈珀渡口,继而同李将军和朗格斯特里特会合。
虽然被人数两倍占优的麦克莱伦所部跟随着,李将军还是决定冒险分兵拿下哈珀渡口,因为在他看来,回报是可观的,不仅可以保障自己补给线的安全,还可以直接从哈珀渡口夺取急需的军火和物资。
他深知,林肯总统在开战后已将该地指定为北军一处主要的综合储备基地。
南军杰克逊对阵北军迈尔斯受命直取哈珀渡口的杰克逊是南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绰号“石
墙”。
他有勇有谋,根据哈珀渡口独
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兵分三路,分
别由北、南、西三面合围哈珀渡口。
地处波多马克河和仙安多河
交汇处的哈珀渡口被高地山岭环
抱,从地势来看很不利于防守。
西
面,是逐渐延伸到204米高的波利
瓦高地;南面,隔着仙安多河分布
着360米高的劳顿高地;东北面,
隔着波多马克河分布着450米高的
马里兰高地。
按照计划,南军中最大的一支
队伍,约11500人由“石墙”杰克逊
亲自带领,从渡口以西的波利瓦高
地发起进攻;拉斐特·麦克洛少将
率领8000人抢占城北的马里兰高
地;约翰·沃克准将率3400人进占
城南的劳顿高地。
从任务来看,麦克洛肩上的担
子最重,他既要夺取马里兰高地,一
来可以俯瞰城内,二来可以防止城内
北军向北逃往马里兰;还要小心保
护自己的侧后不被切断,以免整支南
军被波多马克河切割为首尾难顾的
两部分。
因此,麦克洛在9月10日一大
早便拔营出发。
即便如此,他的开进
还是晚于既定的时间表。
杰克逊的行动也比预计得迟
一些。
他11日一早出发,原计划在12日
晚些时候开进到位。
不过在12日进
入北军已经撤守的马丁斯堡后,意
外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接待,令进军
不可避免地发生延迟。
在参加当晚
盛大的晚宴后,平素寡言敏行的杰
克逊写道:“这是快乐的高潮,也是
我生命中最愉悦的时光。
”
虽然南军发生了种种迟误,但
是哈珀渡口的北军却没能从中获取
任何好处,其整体布防方案从一开
始就难以令人放心。
令人不解的是,在城外至关重要
的三处高地上,北军守将迪克森·迈
尔斯上校除在马里兰高地部署部分
兵力外,竟然毫无作为。
他把自己的
大部分兵力龟缩在哈珀渡口城内,准
备机械地执行收到的守城命令。
在普通北军士兵都能看出“如
果守不住这三个高地,
我们就成了
52/ 军事文摘/ 2013.09 身死名败的迈尔斯上校
南北战争爆发前的哈珀渡口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锅底”的情况下,迈尔斯上校的决断确实让人费解。
时年38岁的迈尔斯是马里兰人,毕业于西点军校,早年曾参与镇压印第安人的行动,后来在美墨战争中以“英勇卓著的指挥”而先晋少校、后晋中校,颇负敢战之名。
内战开始前,他以上校军衔指挥驻堪萨斯的第2步兵师。
但是在随后爆发的南北战争中,迈尔斯的表现却很糟糕。
他在第一次布尔溪战役中因喝醉酒被一度革除军职,8个月后才被指定为哈珀渡口要塞的指挥官。
据说力主此议的联邦军总参谋长哈勒克非常看好迈尔斯的军事素养和勇气,他直接指示迈尔斯道,“必须坚守到最后一刻”。
攻取马里兰高地
在南军中,行动最迅速的依旧是麦克洛所部,他的部队于9月11日夜里开抵哈珀渡口东北9.5公里处的布朗斯威尔。
为稳妥起见,麦克洛在当地留下部分人马以确保交通线安全,另以约瑟夫·科尔肖准将和威廉·巴克斯戴尔准将率领本部主力向波多马克河挺进,预计在12日攻取马里兰高地。
如前所述,由于包括杰克逊在内的另外两路南军的开进不如预期,麦克洛在12日白天的行动也显得有些犹豫。
12日夜里,南军科尔肖统领的南卡罗莱纳旅开始摸向马里兰高地,很快就被驻守在那里的北军击退了。
13日清晨6时半,麦克洛向马里兰高地发起全力进攻。
号令既下,科尔肖所部正面冲向高地上的北军工事,而巴克斯戴尔则带着他的密西西比部队向北军的右翼包抄。
驻守在马里兰高地的北军,是由托马斯·福特上校指挥的第126纽约步兵团的1600人,他们是迈尔斯上校在哈珀渡口周边所做的仅有部署。
这支守军不仅人数有限,而且
科尔肖的部队在这天清晨直接
冲向第126纽约团,出人意料的是,
这个团虽然毫无作战经验,团长也
不在高地上—福特上校因“身体
不适”跑到高地前方3公里远的地
方去了,但是在副团长谢里尔上校
的指挥下,却打得格外英勇,一连
击退南军的两次冲锋。
可惜谢里尔不久后面部中弹,
被抬下战场,纽约团随即陷入慌
乱,当南军从右翼摸上来后,纽约
团土崩瓦解。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当这些年轻人四散而逃时,远离战
场的团长福特上校在15时30分正式
下达撤退令,其时他控制在手里的
900人预备队一枪都没有发过。
夺取马里兰高地意味着南军
的攻略实现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几
乎与此同时,另两路南军—杰克
逊和沃克的部队,也双双抵达哈珀
渡口西面和南面的指定位置。
在那
里,这两位南军将领简直不敢相信
自己的眼睛:城西和城南几乎完全
没有设防!
这样一幅景象让“石墙”完全
放下心来。
本来,他还对总攻时间
不得不推迟到14日之后感到非常遗
憾,深恐北军利用自己开进的迟误
而加强渡口外围高地的防御,而在
策马于波利瓦高地上俯瞰一番犹如
瓮中之鳖的哈珀渡口之后,他对第
二天的攻击把握十足。
戴维斯突出重围
面对门户大开的哈珀渡口,
“石墙”当然不会错过良机,他命
令麾下各将将炮队集中部署到各
高地的合适位置。
很快,数十门轻
重大炮将炮口齐齐指向目标。
不
过,炮击并非如杰克逊设想的是一
场“合奏”,而是最先在城南响起
来,原来沃克等不及,在13时过后
率先开火。
之后不久,另两处高地
的南军大炮也开始向哈珀渡口要塞
抛掷炮弹。
在有条不紊地实施炮击的同
时,杰克逊特别交代手下希尔少将,
让他率领一部人马渡过仙安多河,
和展开在城南的沃克部连成一片,
以防北军从这个方向突围或实施侧
翼反击。
从北军的实际反应看,“石墙”
的部署似乎谨慎过头,因为迈尔斯
上校根本就没有向城外任何一处高
地实施反击的念头。
或许他觉得自
己的手下难当此任,
尽管他手里有素质不高,许多
人参军时间还
不足1个月,甚
至还处于基础
训练阶段。
福
特上校倒是在
高地上摆下了
不少火炮,包
括2门230毫米
海军滑膛炮、
1门50磅前装
炮、4门12磅滑
膛炮,但由于
炮手的受训时
间同样很短,
大炮的威力大
打折扣。
2013.09 / 军事文摘/ 53
马里兰高地
. All Rights Reserved.
14000人,但其中真正有战场经验的只有2500人左右。
不管怎样,当不少军官提出应尽快夺回马里兰高地的建议时,迈尔斯一概不予考虑。
最后,第12伊利诺伊骑兵团的团长本杰明·戴维斯上校前来面见,他请求迈尔斯允许自己带领骑兵团向城外突围,因为“骑兵在守城战中全无用处”。
毫无意外,迈尔斯一口回绝了这个“疯狂而无用”的建议。
但是戴维斯并不退让,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迈尔斯动摇了,最后不得不表示默许。
戴维斯带着他的1400名骑兵出城了,他们先是成功通过波多马克河上的一座浮桥,继而在路上截获一列南军军列,并打退为其护驾的南军骑兵。
他们抵达安全区域时,甚至没有损失一人一骑。
这不仅是北军在哈珀渡口之战中的惟一亮点,也是北军骑兵部队在南北战争中的第一次闪光。
晚上,或许是受戴维斯突围成功的影响,迈尔斯找来第1马里兰骑兵团的查理·拉塞尔上尉,命令他带着自己的亲笔求援信去找麦克莱伦。
拉塞尔成功将信送到麦克莱伦手中。
迈尔斯在信中声称最多只能坚持两天,“如果没有援兵,就只好弃甲迎降”。
据说麦克莱伦接信后的第一反应是“意外而沮丧”,随后命令富兰克林少将带领第6军前去解围。
同时,他提笔给迈尔斯写下亲笔指令,要求后者“坚守到最后,如果可能的话,倾全力夺回马里兰高地”。
尽管麦克莱伦派出三路信使从不同路线前往哈珀渡口,但手令始终未送达迈尔斯手中。
“要塞已入我手”
15日清晨,南军部署在马里兰高地和劳顿高地的火炮再度集中轰击,更加猛烈地捶打着哈珀渡口。
炮击使城内建筑四处起火,居民们的惊恐无以复加,一名身陷城中的
目击者后来写道:“妇女和儿童满
大街慌乱奔跑,有的晕厥,有的惊
叫。
带有地下室的房子里塞满了人,
大家不敢开灯,生怕会将炮火吸引
过来。
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种
可怕的场景。
”
北军的反应并不比老百姓强到
哪里,约一小时后,他们才开始用
仅剩的一些火炮零星反击。
上午8时许,杰克逊下令各方向
的步兵全线进击,南军的总攻开始
了。
但是出乎“石墙”意料的是,这
场总攻几乎刚一开始就结束了—
北军主动迎降。
城内,迈尔斯发觉炮弹储备不
足,也不指望援军会及时赶来,于
是便召集一场军事会议。
在一番悲
观的讨论之后,他决定升起白旗。
会议结束后,一名上尉跑过来对他
说,“不管怎样,请别带着我们投
降。
你没听到炮声吗?我们的人就
在附近了。
让我们冲出去和他们会
合吧!”“这是不可能的”,迈尔斯
冷冰冰地回应道,“南方佬能在半
小时内把我们全部撕碎”。
虽然做出投降的决定,迈尔
斯却不打算亲自参加投降仪式,正
当他物色“代理人”时,一发炮弹
呼啸着落在他附近,当场炸断了他
的左腿。
在他的哀号声中,居然没
有一个人愿意送他去医院。
迈尔斯
最终在挣扎中死去,死在南军入城
之前。
有史学家推测说,那发炮弹
未洗的破旧灰色制服的将军后,一名
北军老兵说:“他看上去貌不惊人,
但如果他是我们的将领,我们又怎
会落到如此田地!”
哈珀渡口向南军大开宝库之
门,作为北军的综合储备基地,这
里战斗物资非常丰富。
杰克逊派快
马给李将军送战报:“上帝保佑,要
塞已入我手。
”
夺取哈珀渡口,是杰克逊的一
次辉煌胜利,也是美国内战期间极
为罕见的以极低伤亡代价换来的显
赫胜利。
南军在此役中投入3万人,
竟只阵亡39人、负伤247人,而战果
是俘虏12419人、缴获13000支步枪
和73门火炮。
北军的这次投降,不仅是联
邦军队在南北战争期间最大规模
的投降,也是当时美国军队历史上
最大规模的投降。
这一记录保持长
达80年之久,直到二战期间的1942
年,才被在菲律宾科里吉多向日本
人投降的美军超越。
1862年9月23日,联邦军事法
庭对迈尔斯和弃守马里兰高地的
福特上校做出有罪判决,称他们
的“错误指挥导致了不体面的投
降”。
福特一度辩解称自己放弃马
里兰高地乃是接到了迈尔斯的明
确指令,但调查指出他“在理由不
充分的情况下擅离岗位”,处理结
果是勒令退役。
至于已死去的迈尔
斯,军事法庭最后对他盖棺定论:
“无能到近乎低能。
”
可能是北军自
己所为。
南军开进
哈珀渡口要塞,
当杰克逊策马
入城时,北军降
兵们自觉列队
路旁,只为一睹
“石墙”的风
采。
当看到这位
身着显然已多日
战役
54/ 军事文摘/ 2013.09 “石墙”杰克逊在哈珀渡口附近高地上指挥的场景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