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作者:张雍李照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风水五行等儒学思想理论的分析,初步论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科学艺术内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风水五行、我国古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
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
同时、建筑也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某一时代的建筑物也必然反映出当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反过来说,要了解一种建筑形式、一个建筑体系,也就要首先了解和研究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经历过汉代经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经学等诸多历史阶段的变迁流逝,形成了一股宏大的思想文比洪流,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给中国古代文化科学艺术,其中包括建筑文化以持久、深刻的渲染。
因此,要真正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加以分析。
本文通过对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风水五行等儒学思想理论的分析,初步论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科学艺术内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一、礼制思想
周代在建国之始便将夏商以来各国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来了一次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制度和标准,称之为“礼”。
“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
其内核为宗法和等级制度。
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这就成为后来孔子继承和发扬周礼的依据。
孔子从其所维护的周礼中发展出的“礼”便成了儒家学说的中心,并把它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
在建筑上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秩序,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
那时,传统建筑的开间、装饰、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要符合礼制。
例如,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只有宫廷建筑才可用黄琉璃瓦;以龙凤为主要题材的和玺彩画,只能用于皇家专用建筑上。
人死以后,坟园的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等等也是严格的等级。
违背这些制度,便是违法,要受到刑法制裁。
在城市规划上《考工记·匠人》在“营国”一节中,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布局和礼制营建制度,从两个方面来强化城邑建设的礼治秩序。
“礼者别贵贱尊卑也”便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实质。
域的分区极其明确,安排的程序就是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
各区的等级很明确地表现在各自的规划方位上。
中央方位最尊,因此设宫城区,宗庙社稷摆在宫前正南、近中央的宫,以示一体。
祖社以南稍远处设官署。
宫的正东、西、南又次之,设宗室卿大夫府第。
不重要的东北端设市,城的四隅远离宫廷地带列为最次,居民闾里便分布
在此。
闾里是居民的聚居单元,里按居民的阶级、职业分有等级,不容杂处。
运用方位尊卑,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
仅按分区布局尚不足以显示礼治秩序,为此再加上礼制营建制度来补充。
用“以大为贵”、“以高为贵”等一系列礼制等级制的营建措施,如王城方九里,城隅高九雉,九经九纬等等。
以进一步强化礼治规划秩序,树立“王者之尊”的威严。
二、天人合一
各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古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
古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
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
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
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
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
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
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
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
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
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理释放出来。
《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 ;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
因此,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古代人的文化性格的相切合,因此成为建筑的首选材料。
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中原的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古代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
它拉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基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代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
以其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层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
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
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
《文言·乾卦》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
”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
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则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
“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
儒家学说认为不
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
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影响十分深刻持久。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
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 顺应自然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着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
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下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虚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有机图案。
2. 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
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
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
3. 因借自然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的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
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一个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感触。
又如叶绍翁名句:“应怜屐齿印苍白,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正如《园治》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
”
三、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讲求中庸、中和的人生理想和人伦观念。
认为万事万物不可走极端,应遵循中庸之道,使世界万物得以共存,并达到和谐。
1. 中庸之道强调社会的一种“内聚”性,即团结和睦。
追求在“向心内聚”的基础上达到统一和谐。
于是,为了巩固其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权力中心(国都) 设在国之中,王宫设在都城之中,而王行使最高权力的场所———“三朝”(外朝、治朝、燕朝) 则布置在宫的中轴线上,以中央方位来显示王权的威严。
并依“中央”的方位,使古代中国对“中”的崇拜转化为对“王权”和封建制度的皈依。
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均有寨心,设在村寨中央。
如布郎族的村寨中央立一大木柱,周围用石头砌成1m 左右的高台,以示寨心。
侗族的村
寨中央设鼓楼,以维系侗乡村寨的秩序与和谐,甚至普通民居中,也以天庭、内堂为中心,使几世同堂达到和谐内聚。
2. 中庸之道讲究不走极端,万事万物都可共存,以最大的宽容性包容一切,不论正的、反的、中的、洋的。
在建筑文化中便可发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绝对封闭的文化体系,凡是美的建筑,虽为异国情调,仍然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所接受改造。
如被外国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就能以“西洋”为基调,糅合东土的“语汇”,创造出在当时东西方人士看来都
颐“中意”的建筑美。
又如坐落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之巅的白塔,兴建于1651 年,是外来的形式———喇嘛塔,然尔它以匀称丰满的造型融入了中国的园林之中。
3. 内外空间的结合。
中庸之道以模糊二者之间的界线,突出它们的共同点来使其和谐,达到中庸。
在中国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便表现出这种建筑美的模糊性。
屋顶、墙体、门窗之类,是分隔与沟通中国古代建筑内外空间的手段、中介和过渡。
加此,门窗的多寡、大小、位置、形状等影响着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流。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就认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门窗更注重内外空间心理情感的交融。
又如,大屋顶出眺深远,其与外墙面构成的既非内部空间,又非外部空间,既是内部空间的延续,又是外部空间的延续,这种檐廊又称为“缘恻”。
缘,联结之意;恻,旁边也,正是联结内部外部空间的一个“模糊”间。
其它如四周通
透的亭、廊等,不再赘述。
这种中庸的“模糊”观,在今天又以“灰空间”、“模糊空间”等理论再次出现。
四、风水五行
战国之后“, 礼”和“阴阳五行”说产生了一种结合起来的倾向。
《大戴·乱记》曰:“礼象五行也,其意四时也,故以四时学,有思、有义、有节、有仅”。
《礼记》有:“夫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铸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因为对“礼有了这样的一种解释,将阴阳五行说的各种内容加入到建筑的制式中来,不但与“礼制”没有矛盾,二者反而完全统一起来。
阴阳五行说中的象征主义,例如五行的意义,象德、四灵、四季、方向、颜色等很早就反映到建筑中来。
这些东西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不但是在艺术上希望取得与自然结合的“宇宙的图案”,最基本的目的在于按照五行的“气运”之说来制定建筑的型制。
因为秦汉时的人十分相信“气运图谶”———观运候气的观点而作出的预言,建筑的形、位、色彩和图案都要与之相配合,以求使用者借此而交上好运。
在极为复杂的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五行之说在建筑上的逐渐发展成为“风水”说,就是所谓的“堪舆学”。
古代的风水理论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掺入了一些迷信色彩,然而它在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等方面也不无科学之处。
中国“风水”理论中有相土尝水的做法,认为尝水味可知地脉之美恶。
其实就是测定建筑环境的地下水质量的实践方法。
秦汉时建都长安,就曾有过当时地下水质量的记载:“食玉英,饮礼泉”说明当时长安的地下水是很甘美的。
我国文化名城苏州就是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确立的,至今仍河道纵横,水巷阡陌。
对居住环境和生态中的人是很有影响的。
风水主要讲究“生气”,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要后高前低,左右环抱,藏风聚气。
风水中要求的生气,除要有适宜的气候环境外,还要有景观价值。
人类对山水是有特殊爱好和需求的。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风水理论要“以人之意度山水之意、”“以人之情度山水之情,”要发其所蕴,把蕴藏在大自然中好的生态环境发掘出来,加以处理为人类服务。
风水中这些理论对建筑与城市规划都大有用处。
《考工记》中棋盘式平面原形是古代城市规划居住原形,城市按井田制规划建造。
台湾省的城市建设布局也是按风水理论建造的,把街道当作水,高大居住是龙、砂,其它低矮的群体建筑就是穴(明堂) ,这样建起来的街区,景观美、空气流通、小气候坏境好。
五、结束语
“中国式的建筑美”可以说主要是由儒学思想规范而成的,其平稳、冷静、自持、静穆、壮阔甚至伟大。
由儒学思想所规范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过至今仍为我们自豪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尽管这种建筑文化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然而今天的我们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应该忘记吸取古代文化的精髓,要发展,也要继承,希望本文能够促进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 李允和。
华夏意匠[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5]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