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检测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选择题
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
夏朝耒、锛、铲、斧锄
商朝耒、锛、铲、锸、斧、杵铲
西周耒、锛、铲、锸、斧、杵、铲、罅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2.中国古代的都城往往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手工业以技术密集和产品精良为特色。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民间市场狭窄
B.官营手工业垄断
C.统治阶级需要
D.都城具有吸引力
3.《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这反映了司马迁( )
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
4.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
B.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
5.钱穆先生指出:汉代的奴隶则是农民主动离开土地,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不是出卖自由,而是对国家法规的一种逃避。
汉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庄园经济的盛行
C.编户制度的消亡
D.工商食官的出现
6.天马是乌孙、大宛、康居等西域的特产。
在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品中,天马的形象经历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
这一变化得益于当时()
A.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B.社会风气日趋开放包容
C.中西古交化开始交融D.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7.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
这种均田制度(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
D.对地主官僚有利
8.“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9.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材料中有关规定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C.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D.政府放松了对民间经济活动的控制
10.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
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
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11.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的数量,这表明当时( )
路(行政单位) 贡绢指数该路指数贡绢州所占比例
河北东西路29 38 76.3%
京东东西路12 19 63.2% 京畿、京西北路8 11 72.7%
小计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 A.政府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12.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3.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 )
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
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
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
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
14.《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15.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
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据此可知,茶马交易(B)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16.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黍,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
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18.《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载“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 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 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19.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 )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
20.“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
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
A.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B.徽商附风趋雅的特点
C.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处事的低调谦虚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材料二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解字》: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传》材料三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
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地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
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
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入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可以通过“举孝廉”得到官职。
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庭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3)材料三中《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23.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回答问题。
提取两项图一到图二关于欧亚贸易新发展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要求信息明确,说明恰当)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D B D D C A C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A B A D B C A
二、非选择题:
21.(1)类型:官营手工业。
特点: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3)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
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
22.(1)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治理大江大河,应对自然灾害,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统一组织。
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提倡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提倡邻里互助。
(3)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关系: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刺激了作者创作;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3.信息一:贸易范围更广。
说明: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
信息二:贸易渠道增加。
说明:除陆上贸易外,海上商运发展迅速。
信息三:贸易种类增加。
说明:汉主要是丝绸,唐宋以来瓷器逐渐成为外销重要商品,因此也被称为“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