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南省县级名称全收录(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河南省县级名称全收录(11)
河南省,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又称中原、中州、豫州、中土。
郑州市,《郡县释名》河南卷上:郑州“周管叔鲜封于此。
有管仲城,后为郑国。
州从国名也”。
又称商都。
中原区,郑州为古中原所在地得名。
二七区,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1923年“二七”大罢工,1955年更今名。
金水区,因从西向东流经辖区的春秋时期开凿的金水河而得名。
惠济区,“惠”“济”相连,寓意区域有“聚八方之恩泽,平等互惠;揽四海之贤才,和衷共济”的深刻含义。
又称荥泽县。
管城回族区,因是古管国都城和今天回族聚居地,故有此名。
上街区,“上街区”名,沿自“上街火车站”名,而“上街火车站”名,又源于“上街村”村名。
新郑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
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又称有熊、苑陵。
巩义市,郎蔚之《隋州郡图经》:“巩,在洛水之间。
巩,固也。
言四面有山,可以巩固也。
”又取孝义镇之“义”,故名巩义市。
登封市,,“登封”、“告成”则因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而得名,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圃田、牟州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
荥阳市,县以荥为名,取《禹贡》“荥陂既潴”之意,即夏禹王治水将济水自温县潜引入黄河,南溢为荥,汇集为泽,称为荥泽。
战国时韩在荥水之北筑城,名曰荥阳。
又称东虢、京、荥阳、成皋、汜水、荥泽、武泰、河阴、广武。
新密市,西汉置密县,因县境西南有密岵山,县名源此。
1995年县改市时,因城区东移取名新密。
是因为这里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称为“密”。
《尔雅》:“山如堂者密”,因以为名。
又称密县。
中牟县,西汉初袭中牟邑之名置中牟县,因城北有一座牟山,高仅丈余,绵延数十里,相对于山东的外牟而称中牟。
属河南郡。
据《名胜志》:“牟山在县北五里,县以此名。
”又称圃田、牟州。
开封市,秦并天下,分别置启封、浚仪、陈留三县,今开封县即此三县演变而成。
汉景帝元年(156年)因避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县改称开封县。
又称汴梁、汴州、东京、汴京、祥符、老丘、启封、大梁。
龙亭区,因著名古建筑“龙亭”而得名。
鼓楼区,因明清“钟鼓楼”而得名。
禹王台区,2005年5月,将开封市南关区更名为禹王台区,因千年古园禹王台坐落于此而得名。
顺河回族区,惠济河纵贯南北,回族聚居,故名。
祥符区,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开封县改名为祥符县,以年号为名。
通许县,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始置通许镇,属开封府陈留县。
赵匡胤下诏疏浚蔡河。
自京师至通许镇,沿河设置闸门,按时开闸,调节水量,漕运畅通。
取自汴京直通许国故地之义,故名通许。
又称咸平。
杞县,商汤灭夏,封禹裔少康之后于此,以地多杞柳,故名杞国,都雍丘(今县城)。
五代晋改雍丘县为杞县,仍以古杞国为名。
又称雍丘。
兰考县,兰考县由古兰阳、仪封、考城三县分合演变而来。
兰考乃1954年合兰封、考城二县设置,取二县首字为名。
又称戴国、兰阳、仪封、兰仪、兰封。
尉[wèi]氏县,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
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
洛阳市,《寰宇通志》卷85载:“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阳。
”又称雒[luò] 阳、斟鄩(zhēn xún)、洛邑、洛州、京洛、东洛、司隶、三川、河南府等。
涧西区,涧西区位于洛阳市涧河以西,东以涧河为界。
西工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洛阳老城以西大规模兴建兵营,当时叫“西工地',简称“西工”。
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工区,两年后并入原洛北区,1975年又分设至今。
老城区,现在的老城是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金以宋“河南府”为主体建城,至1948年洛阳解放前城池基本不变,故称“老城”,是洛阳最后一座城池。
瀍河回族区,位于洛阳市东部,因瀍河在区境内穿过而得名。
洛龙区,洛龙区北界洛河,南括龙门山,故区名取名于洛水、龙门山。
洛龙区的前身是洛阳市郊区、洛阳县等。
吉利区,以吉利村名区。
偃师市,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在县城东筑城息偃戎师,遂名偃师。
又称西亳,斟鄩。
宜阳县,《名胜志》:“县在宜水之北,水北曰阳,故名宜阳。
”又称福昌。
孟津县,孟津县古属豫州,夏为孟涂氏封国,称孟地,其地置津(渡口),故名。
孟津县以古孟津为名。
新安县,因该县当时晚于周围的渑池、宜阳、孟津等县,故取名新安。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秦朝统一六国后,取新治安宁之意,故把设在战略位置尤为重要的关、洛要重新设的这个县取了一个安字。
便是新安。
洛宁县,1913年因与四川永宁道重名,又因洛河流经县境,改永宁县为洛宁县,属洛河道管辖。
因洛河为名。
栾川县,县境居伊河上游,伊河古名鸾水,因古代地多鸾鸟而得名。
《水经注》载:“世人谓伊水为鸾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
古代,栾鸾二字相通,故通写为栾川。
又称鸾州。
伊川县,因伊河而得名。
伊川在唐尧时期即称伊侯国,虞舜时期开始称伊川。
又称伊阙、伊州。
汝阳县,因位汝河之北,故名。
又称伊阳。
嵩县,远在炎帝时即称“伊国”,汉置陆浑县,金改为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名嵩县,属河南府,清、民国因之。
《寰宇通志》卷85:嵩县“以在嵩岳之西,故名”。
平顶山市,1957年由叶县、宝丰县析置平顶山市,以环绕市区北面的山峰皆为平顶得名。
又称鹰城。
新华区,1969年划城区开源路以西城镇部分成立新华区,取建设新中华意命名。
卫东区,1969年置卫东区,以捍卫毛泽东思想之意命名。
石龙区,1997年,设立平顶山市石龙区。
湛河区,因北界紧傍穿流市区的湛河而得名。
舞钢市,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
西汉时分属西平、舞阳,北魏时改属西舞阳县,唐代属舞阳县,以后历代相沿。
汝州市,因濒于北汝河上游而得名,为仰韶、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是历代郡州治所。
以城南临汝水,故名。
鲁山县,唐改县名名鲁山,因县东北十八里有鲁山。
据《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
”
宝丰县,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因当时县境内有白酒酿造,汝官瓷烧制,冶铁工场等,物宝源丰,宝货兴发,奉敕赐名“宝丰县”。
又称父城。
叶县,汉置,因春秋为叶邑得名。
又称昆阳。
郏县,源于郏[jiá]国。
安阳市,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
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更名为安阳。
变宁为安,其意相近。
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
又称邺城、殷都、相州、彰德。
文峰区,1956年更今名,因区内文峰塔得名。
北关区,因位于安阳城北关得名。
殷都区,由中华第一都——殷商古都所在地而得名。
龙安区,2002年12月撤销安阳市郊区,设立安阳市龙安区。
林州市,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以山取名,曰隆虑县。
东汉延平元年(106年),避殇帝刘隆名讳,改名为林虑县。
金贞祐三年(1215年)升为林州。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名为林县。
又称林县、隆虑、林虑、临虑邑。
安阳县,据民国《续安阳县志》卷3说:“相传安阳境内之北岭名寿安山,城在寿安之南,故曰安阳。
”
汤阴县,因居荡水之南得名。
《水经·荡水注》:“荡水出县西石尚山泉,流逕其县故城南,县因水以取名也。
”后改荡水为汤水,故亦改荡阴为汤阴。
又称荡阴县,荡源。
内黄县,汉置内黄县。
魏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
滑县,滑县之名始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
至于称“滑”,因滑台城而得名。
《元和郡县志》卷8说:滑州“取滑台为名”。
又称滑州。
鹤壁市,传鹤壁集南山昔有鹤栖息,故名鹤山。
后山麓峭壁下建村,故名。
鹤山区,以境内有鹤山,故名。
山城区,地处丘陵,县山城风貌,故名。
淇滨区,因淇河流经该地而得名。
浚县,因浚河流经该县,故名。
又称黎阳。
淇县,因临淇水而得名。
又称朝歌,沬[mèi]。
新乡市,源于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西晋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乡市建新乐城。
《史记志疑》说:“乐者村落之谓,古字通用”,新乐亦即新乡之意。
又称牧野。
红旗区,1966年改名红旗区。
卫滨区,因坐落于卫河之滨而得名。
牧野区,由牧野乡改制而来。
凤泉区,2004年01月北站区更名为凤泉区。
卫辉市,据《路史》卷24《国名纪》:汲“太公居今汲郡,治汲县。
有古汲城在故新乡东北四十八里。
有太公泉及庙”。
辉县市,贞祐三年(1215年),于县治置州治所,因百泉威惠五祠有清辉殿,取名辉州。
据清道光《辉县志》卷2称:“因百泉威惠王祠有清辉殿,改苏门县为辉州。
”县因辉州为名。
又称共州。
新乡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割获嘉、汲县两县邑部分,于新乐城置县,取新中乡首尾二字得名,属河内郡。
获嘉县,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东巡。
行至汲县新中乡(今新乡市西南的张固城),南越叛乱平息,前线送来了南越叛首吕嘉的首级,武帝大喜,遂以其地置县,取名获嘉。
据《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将幸缑氏,“至汲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
原阳县,1950年3月,原武、阳武二县正式合署,取二县名首字定名为原阳县。
延津县,以境内有延津渡。
更名为延津县。
古延津在今县北,县以延津为名。
封丘县,封丘县古称封父侯国、为姜封父的封地。
《左传·定公四年》:“封父之繁弱。
”封丘县因古封父国为名。
又称封父之国、黄池。
长垣县,秦设郡县,因县有防垣,故名长垣县,“长垣”之名由此始。
又称蒲城。
焦作市,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称焦家作,后简称焦作,属修武县。
“焦”,指姓氏;“作”,即作坊。
焦作,原意为焦姓的作坊,后成为地名,进而成为矿区名。
焦作市又以焦作矿区为名。
又称怀庆府、山阳城。
山阳区,因位于太行山南部而得名。
中站区,因地处王封、李封两大煤矿之间,为原煤集中外运的中转站,故名。
解放区,取纪念焦作解放之意命名。
马村区,1956年置马村区,因驻于在中马村得名。
沁阳市,地居沁水之南,按一般地名的命名规律,水南为阴,水
北为阳,似不应取名沁阳,但据《水经·沁水注》载:“(怀)县北沁阳城,沁水逕其南而东注也。
”沁阳城故址在今武陟县西沁阳村,今沁阳或以故沁阳城为名。
又称覃怀,怀州,河内,怀庆府。
孟州市,孟州市取名自唐代的孟州;秦为河雍,汉置河阳,唐为孟州,明称孟县,1996年撤县设立孟州市。
又称孟县、河阳。
修武县,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伐纣途中勒兵宁邑,修兵练武,遂易名修武邑,隶雍国。
《水经·清水注》:“《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矣。
”又称宁邑。
博爱县,1929年析置博爱县,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博爱”口号为县名。
武陟[zhì] 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县,“陟”意为兴起,取周武王兴起之意;明万历十九年《武陟志》:“武陟县,周武王牧野之师,崛兴兹土,故名”。
温县,相传,古时因境内有两个温泉而得名,夏朝称温国,商为畿内陆,周初设邑,秦始设温县。
漯河市,北临沙河,附近一段河流称为漯河湾,漯河即因此而得名。
又称河上街,隐阳城。
郾城区,2004年改郾城县为郾城区。
源汇区,清咸丰二年(1852年)取诸水汇流之义名源汇寨。
召陵区,取“号召天下之高地”之意,最早追溯到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在此境内建立的召(zhào)陵邑。
舞阳县,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舞阳本汉旧县,属颍川郡,在潕水之阳,故名”,(舞与潕通),舞阳旧县城,世传楚平王建。
又称舞水。
临颍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于城颍邑置县,因滨临颍水,故名临颍,隶豫州部。
又称颍川、颍。
三门峡市,1957年析陕县会兴区7乡置三门峡市,以北临黄河三门峡而命名,由省直辖。
赵一清《水经注释》:“都穆云,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中,循河至三门。
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
三门
之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步即砥柱。
”又称陕州、上阳城。
湖滨区,东、西、北三面临黄河三门峡水库,状若半岛,为一湖滨城市。
故名。
陕州区,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秦置陕县,陕县因“陕”而得名。
《读史方舆纪要》卷48河南府陕州:陕原“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括地志》:周、召分陕,不因城名,从原为界也”。
2016年1月撤县设区。
灵宝市,唐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李隆基因在函谷关得到“灵符”,而将年号改为天宝,天宝元年(742年)改桃林为灵宝。
《元和郡县志》卷6陕州灵宝县:“天宝元年,于县南古函谷关尹真人宅掘得天宝灵符,遂改县为灵宝。
”又称桃林,弘农。
义马市,义马矿区、义马矿务局在义马村,故市取名义马市。
1981年改设义马市,以义马矿区为名。
渑池县,渑池本是古水池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洛
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世谓之渑池矣”。
县名由此而来。
又称黾[miǎn]池。
卢氏县,《读史方舆纪要》载:“汉因卢敖得仙。
始置卢氏县。
”可知县名系由秦博士卢敖避秦乱于此,扑灭瘟疫,死后人们以为他得道成仙。
建县时以其姓氏为县名以资纪念。
另有因山而名一说。
《元和郡县志》卷6虢州卢氏县:“有卢氏山。
或言(秦博士)卢敖得道于此。
”
商丘市,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一说契即阏伯,尧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
商丘的“丘”字,即商朝都城的遗址。
又称商、宋。
睢阳区,位于商丘市中心南部,因地处古睢水之北,而得名。
梁园区,因西汉最强大的诸侯国梁国建都睢阳,梁孝王刘武在睢阳城内筑梁园始而得名。
永城市,隋代置县,因城屡遭水击而不破,故曰永城,以示祥瑞,1996 年改市。
民权县,1928年由睢县、杞县析置,取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之“民权”,置民权置。
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权”的口号而命名。
宁陵县,春秋晚期改称宁,属宋。
当时更置无定,民不宁居,故以“宁”为名。
战国时期,又称信陵,是因信陵君封地而得名,属魏。
秦统一六国后,称宁陵城,属砀郡,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始署宁陵县,属陈留郡,至今2100多年。
柘城县,秦置柘县,属陈郡。
《太平寰宇记》卷12宋州柘城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
”又称株野、秋地、株林。
虞城县,《左传·哀公元年》:少康“逃奔有虞”。
杜注:“虞,舜后诸侯也。
”虞城以虞舜之后的封地而得名。
又称木兰、商虞、虞国。
夏邑县,《郡县释名》河南卷上:夏邑,又作下邑,“因地窊[wā]下”,故名。
又称栗城。
睢县,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建襄邑为拱州。
宋室南迁,金改拱州为睢州,以境内有睢水,故名。
清光绪《续修睢州志》卷2:“以城北六里许有睢水,故名。
”又称襄邑、睢州。
周口市,原名周家渡口、周家口,有600余年的历史,因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一周姓船户在沙河往返摆渡而得名。
川汇区,市区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因此被称为川汇区。
项城市,因袭古国名。
西周时期朝廷在该地分封了一个项子国。
又称水寨集。
扶沟县,公元前196年,即西汉高帝十一年置县,因桐丘古城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故此得名。
又称桐丘。
西华县,据《水经注》:“有东,故言西矣。
”东即东华城。
东华、西华得名,起于华氏。
宋大夫正考父,食采于华,为华氏。
因地域很广,有东华、西华之称。
汉置西华县。
又称西华、长平、箕城、鸿沟、娲城等。
商水县,汉代称汝阳,以汝水为名。
隋代改为溵水。
宋太祖赵匡胤为避父讳(其父名赵弘殷),讳“殷”、“溵”等字,“殷”、“商”为同一王朝名,改“溵水”为“商水”。
又称阳城。
沈丘县,秦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
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
又称秣陵。
淮阳县,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宁县,1913年改淮宁县为淮阳县,因位于淮河之北而得名。
又称宛丘、陈州、陈。
郸[dān]城县,传说中,郸城是老子炼丹成功的地方,取【丹成】谐音郸城。
太康县,史料记载,夏王太康曾迁都于此,筑城定居,死后葬于城东南2里处,太康陵墓今犹存。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始置阳夏县。
隋开皇七年改设太康县,沿袭至今。
又称阳夏(jia)、银城。
鹿邑县,隋代因境内有春秋陈之鸣鹿邑,更武平县名为鹿邑县。
又称鸣鹿、真源、苦县、谷阳、仙源。
驻马店市,一说是因古时驿城东有苎麻村,故谐名驻马店。
二是驻马店在明崇简王朱见泽就藩时苎麻村设为驿站,常驻过往的牛马大车,故名驻马店。
又称天中、汝宁、蔡州。
驿城区,驻马店又称驿城或者天中,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称之为“九州通衢”也是在最初的驿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西平县,据传西平是黄帝元妃嫘祖的故乡。
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
因为“西陵于夷”故名西平。
又称柏城。
遂平县,汉置吴房县,隋复置,唐改为遂平县。
据传李愬取蔡州,是从吴房的文城栅出发的,蔡州平定后,为了纪念这次袭击战的辉煌战果,取从此出兵,遂平蔡州之义。
又称吴房。
平舆县,夏、商时期,平舆称挚地,为古诸侯国之一,国君任姓,古城在今西塔寺,周朝时并入沈子国。
因文王之母太任归省家书中有“平舆”抵达(即坐车平安回到娘家)字样而得名。
又称挚[zhì]国。
上蔡县,上蔡,商代即以“蔡”为名。
上蔡的“蔡”是从县城东蔡岗上的蓍草得名的。
上古时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组成,就是用蓍草祭神占卜的意思。
汉置上蔡县。
因蔡平侯徙新蔡,遂称此为上蔡。
新蔡县,春秋时期,蔡平侯将国都迁到此地名为“蔡州”,后取名“新蔡”。
又称蔡州。
正阳县,西汉置滇阳县,由滇水经县南流过,故名滇阳。
唐初为淮阳县,后复真阳县。
清世祖名胤禛,年号雍正,讳“慎”字。
改“真”为“正”,始名正阳县。
泌(bì)阳县,因位于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而得名。
确山县,因境内有确山而得名。
汝南县,汉置汝阳县。
1913年改为汝南县,因在汝河之南,故名,汉为汝阳,似为后来河水改道所置。
一说西汉置汝南郡,因辖区大部分在汝河流域南部,故名。
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
南阳市,王莽时,改南阳郡为前队,改宛县为南阳县,因居伏牛山之南、汉水以北得名,东汉复旧,宛县仍属南阳郡。
又称南都、帝乡。
宛城区,因建城区古为宛州治得名。
卧龙区,以著名的游览胜地汉武侯诸葛亮隐居处卧龙岗得名。
邓州市,邓州之名源于春秋时邓侯国。
《春秋·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
”即是。
又称穰、邓。
南召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县,以境内有南召堡得名,沿袭至今。
《明一统志》卷30:“因地有南召店,故名。
”又称云阳。
西峡县,元初内乡县治由今西峡县城迁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原县城改称峡口镇。
后因位于内乡县西,故称西峡口,设巡检司。
西峡口因位于南阳盆地西侧的峡口而得名。
方城县,东周属楚,为楚之外县,委尹驻守,于方城山(今小顶山)修筑长城,曰“方城”,方城县由此而得名。
又称裕州。
镇平县,金朝统治者慑于县境人民的强悍,于正大三年(1226年),以镇压平息之意,取名“镇平”县,著名诗人元好问为首任县令。
又称涅[niè]阳。
内乡县,西魏置中乡县,隋开皇三年(583年)以避杨忠庙讳,改为内乡县。
淅川县,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析南乡县西部置淅川县,因淅川(即今老鹳河)纵贯境内故名,治所设今马蹬一带,属析阳郡。
因淅水为名。
又称丹阳、顺阳。
社旗县,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赊旗镇,将“赊旗”改为“社旗”作为县名,以取社会主义旗帜之意。
又称赊店、赊旗。
唐河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唐州为唐县,属南阳府。
清沿明制。
民国时改唐河县,先属豫南道,后属河南第六行政督察区。
1914年改沘源县,1923年改唐河县,以县北唐河得名。
有称唐州、泗洲。
新野县,在远古时期,新野境域为沼泽之区,以后逐渐成为陆地,蔓草盈野,后经开发,成为良沃。
建县时,改“薪”为“新”,名为新野。
又称棘阳。
桐柏县,原为复阳县,隋改桐柏县,因位于桐柏山麓,以山为名。
又称复阳县。
信阳市,春秋时期为申国,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始改称“信阳”。
因古文中“信”与“申”同,改称“信阳”是认为这里为“申国”故地的缘故。
又称申州、申城、光州。
浉河区,因淮河支流浉河穿越全境而得名。
平桥区,因区政府驻地仍平桥镇而得名。
罗山县,汉代(公元前1世纪)始置县制,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定名罗山。
光山县,因县北之浮光山(该山今属息县)“俯映长淮,每有光耀”得名。
又称光州、弦山。
潢川县,潢河(淮河支流)穿城而过而得名。
又称光州,定城,弋阳,黄国,光。
固始县,《吕氏春秋·异宝》载:“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荆楚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又《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
”取固其根本之意。
又称蓼城、峭拔、俏巴、蓼都、闽台祖地。
淮滨县,因县城位于淮河之滨而得名。
又称乌龙集。
商城县,清康熙《商城县志》卷8载明范应宾《商王墓碑阴记》谓“墓所传商王即宋公”,县因商王墓而取名。
又称殷城、雩[yú]娄。
新县,1947年解放后改名新县,以驻地新集为名。
又称经扶县。
息县,息县古为候国,周庄王十五年(前682年),楚灭息国,秦属陈郡。
《左传·隐公十一年》:“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
”又,庄公十四年:“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
”
故址在今息县西南,楚灭息国后置息县,因息国为名。
濮阳市,《水经·瓠子河注》:“濮水逕其南,故曰濮阳也。
”濮阳以在濮水之阳而得名。
又称帝丘,澶州,东郡,楚丘。
华龙区,中华龙文化的发源地。
濮阳县,秦王(赢政)七年(公元前20年)置濮阳县,属东郡。
从此始有濮阳之名。
清丰县,唐大历七年(772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表奏朝廷析顿丘与昌乐(今南乐)4乡置县,因辖境内有隋代孝子张清丰门阙,故名为清丰县。
据《旧唐书·地理志》:“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又称顿丘。
南乐县,唐武德五年(622年)析繁水置昌乐,属魏州。
翌年,治所南迁,重著昌乐城。
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李国昌之讳,以“新治在旧治之南”故,更名南乐。
台前县,城东北隅,明代有一座土山,此山似凤头,东西堤似凤
翅,故名凤凰山。
凤凰山有一凤凰台,台南有一小村,名曰台前。
县城以此村为基地,故名台前县。
又称寿良、寿张。
范县,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始置县,以南临范水而得名。
许昌市,三国魏黄初十年(公元221年)以“魏基昌于许”,遂将许昌改许县。
许昌之名始于此。
《水经·洧水注》:“许昌县,故许男国也。
……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
”又称许都、魏都。
魏都区,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魏太祖迎帝都许。
及魏受禅,改许县为许昌。
然魏虽都洛,而宫室、武库犹在许昌。
”
禹州市,据《汲冢周书》:“禹都阳城,后居阳翟。
”此地为夏禹所居,故以禹为名。
长葛市,隋置,以古代建城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长葛,长葛县,隋置,以古代建城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长葛。
又称长社,縟[rù]葛。
许昌县,相传唐尧时许由牧耕于此,故被称为“许”。
鄢陵县,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周平王初改为鄢陵,汉初置县,周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
襄城县,公元前540年,东周春秋时期楚灵王在氾之西北筑新城,东周帝王周襄王避难曾居氾[fàn],故名“襄城”。
济源市,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