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教学设计(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零落断续收敛宽恕短暂。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得自由遨游。
在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其实我们不必感叹为什么奇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个奇迹,能活了这么长时间,长了这么大,更是一种奇迹。
活着是一种幸福,只要活下来,那就是一种无比的幸福。
所以要珍惜现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下面我说四个谜语:
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学生回答(蝉)
对,是蝉,大家知道蝉分哪些吗
蝉,古称蜩(tia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
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
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
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
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下面大家看:
①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
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配对,等待死亡。
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蝉,那么在诗人眼中的蝉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诗人浪漫,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眼中的蝉是餐风饮露,高洁的,他们常常以蝉来托物言志,在唐朝咏蝉的诗歌有三绝,一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李商隐《蝉》,其中唐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
世人称道。
大家看黑板。
(赏析)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
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作者简介: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
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提问学生。
《蝉》选自( ),作者( ),本名( ),( )作家。
三、朗读:
1 示范朗读
1、学生朗读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展示生字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蝉( )收敛( )颤动( )聒( )宽恕( )
(2)字义:卑微:一丝不苟:
四、分析文章: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思考并理解:
1 找出全文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 《蝉》一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先抑后扬
3 作者写蝉,先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4 《蝉》中揭示出蝉生命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
5 说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心烦——宽恕——震撼
6 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中,“秋风颜色”怎么理解
“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1 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
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
抑,起的是衬垫作用。
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2文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释
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1、思路清晰:起——承——转——合
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 、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弱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九、练习:
1 《蝉》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蝉》告诉我们:无论生命多么短暂,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2 名师学案P7 7-11题
板书设计:
《蝉》
小思
理解:思路:鉴赏:
一(1):蝉鸣点题1、思路清晰
二(2):厌烦承接2、结构完整
三(3-6):生命转换3、欲扬先抑
四(7):宽恕结论4、托物言志
蝉
知知不休惹人厌烦抑
微弱细小微不足道
17年只活一个夏天惊讶
好好地活宽恕扬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蝉》这首诗的意思,并能够熟读成诵。
2、通过想象感悟托物言志手法的作用,并体会作者高洁的志向。
3、感受积累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日积月累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托物言志所表达出的高洁志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两首托物言志的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你们听过吗?谁知道它的大概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对,这句话其实简单概括就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积累,最终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现在就请大家把这句话连读两遍,
积累到你的知识宝库中,让它带我们正式踏上今天日积月累的旅程。
二、古诗赏析
(一)初识作者
1、学生自由汇报预习成果。
2、教师小结补充。
请大家关注一下唐太宗的评价。
你从评价中读出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用平时积累的成语来形容一下诗人。
(二)理解诗意
1、初读解疑。
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在你不懂的、不确定的地方画上“?”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緌:读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这里,“垂緌”就代表蝉。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桐:梧桐树稀疏的枝杈。
藉:凭借。
2、正音后再读古诗。
3、默读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习单)
我看到了:垂緌清露疏桐
我听到了:流响声远
我懂得了:蝉品性高洁,令人佩服。
4、学生汇报:
预设:我看到了一只蝉,它停留在高高的枝头上,正在津津有味地喝着露水。
预设:我看到了稀稀疏疏的梧桐树。
预设:我看到了晶莹剔透的露水。
教师相机点拨。
5、除了我们能看到的这些代表着高贵的意象的叠加,我们还能听到什么?
预设:我听到了蝉连绵不绝的叫声。
(连绵不绝、响亮)
6、联系上下文,你懂得了什么呢?
生:我明白了蝉因为住的高,所以声音传的远,而并不是因为秋风的原因。
你是从哪一句想到的?()
7、学习托物言志的描写手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一句就是本诗中心所在。
而其中这个“高”字,更是用意深远:
这里的“高”既指(),又暗指其()。
那你们觉得,这首诗只写的是蝉吗?
作者通过蝉,想表达自己的志向,那就是要做个品行高洁、志趣高雅的人。
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板书)
8、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远大志向并背诵。
9、汇报平时积累的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三、课后延伸
竹石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千锤万凿出深山,
立根原在破岩中。
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磨万击还坚劲,粉骨碎身浑不怕,
任尔东西南北风。
要留清白在人间。
1、学生初读。
2、体会作者所寄托的志向。
3、再次朗读感悟。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刚才的展示非常精彩,老师由衷地替你们高兴。
我相信,只要坚持积累,跬步会成千里,小流会成江海,让我们在这句话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五、布置作业
课下积累两首咏蝉诗。
推荐和本诗并称唐代咏蝉诗三绝的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和李商隐的《蝉》,并想想他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从关键词入手有条理的复述课文的方法。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通过课文具体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读懂故事内容,深入思考文章揭示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具体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教学难点:读懂故事内容,深入思考文章揭示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蝉蜕变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瘸蝉》这一课,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填词)回忆课文内容,谁来填写课中词( )地爬行 ( )的过程
( )地战栗 ( )的一幕
( )的翅膀 ( )的动作
(笨拙痛苦美丽)凭自己的力量成为真正的蝉
(神秘惊心动魄极其轻柔)经他人的帮助成为真正的蝉
2、出示正确答案,指导学生读词,要读出词语。
3、你能来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吗看谁说得有条理。
二、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1、通过对本文的初步学习,你一定有些疑问
(生两三个)
2、(1)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你的问题童老师一起再次走进课文《瘸蝉》。
(板书:《瘸蝉》)
根据阅读提示,画出令你感触很深的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
(2)汇报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朗读,感悟。
(此处为重点教学)
重点在七、八两个段落。
找到后说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读一读,一人读后,其他人评价,好的再读,其他人齐读,不好的改进后,这个人也要再读,一定要把读落到实处。
(1)虫儿痛苦的战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
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
抓住“战栗”,“越来越剧烈”等词体会蝉蜕变的痛苦。
师适时点拨:蝉的幼虫非常稚嫩,就像婴儿的皮肤,这么娇嫩的身体要从角质的铠甲中钻出来,那要经受多大的痛苦。
指导朗读,体会蝉蜕变时所忍受的剧痛。
(2)是刀在剥皮吗是火在烧身吗是剑在剔骨吗是针在穿心吗苏格
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得跟着战栗起来。
抓住“刀剥皮”,“火烧身”,“剑剔骨”,“针穿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蝉蜕变时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无法想象的煎熬。
抓住“惊心动魄”,“战栗”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这种情景对苏格拉底内心带来的巨大震撼,对蝉的关心、怜爱,他仿佛和虫儿一起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连续几个问句,渲染出了紧张,恐怖,让人心惊胆寒的气氛,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师渲染气氛:刀剥皮,火烧身,剑剔骨,针穿心,这些景象想起来都会令人毛骨悚然,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切肤之痛啊!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
(3)让我们亲眼来看一看这充满着煎熬与痛苦的蜕变过程吧
出示视频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蝉儿蜕变过程的痛苦。
(4)看完这段视频你一定有话想说。
(深谈感想,引出想帮助它)
3、好心的苏格拉底也想帮帮它!他是怎么做的呢
苏格拉底打开知了笼,非常小心地从笼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条腿。
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出这项工作是这么的艰难
引导学生体会“非常小心”“极其轻柔”这两个词语形象的写出了苏格拉底生怕弄疼蝉的心理,写出了对蝉的怜爱。
引导学生从“取、剥、抬、伸、蜕、抽”这些动词中体会作者用词的极其准确,运用语言的巧妙。
师适时点拨:我们知道,这个蝉的幼虫非常的稚嫩,就像婴儿的的皮肤,稍不小心就会伤害到它,大家都试着把苏格拉底对虫儿的那种怜爱,把那种小心翼翼的,轻柔的动作体会着读一读。
(指导动作描写对人物内心反映的感悟,体会苏格拉底是出于好心在帮助它。
)
如果是我们自己在经历苏格拉底这样的一个过程,心情会是怎么样呢
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师结: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好心好意,小心翼翼的帮助蝉蜕壳的,可结果却始料未及。
(4)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虫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变成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儿,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动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
第二天,孩子们看见爬满笼子的美丽的蝉,高兴得又蹦又跳。
他们实在不忍心让这些美丽的小东西再关在笼子里,于是打开笼门,让它们恢复了自由。
最后,隆重只剩下了一只蝉,一只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
那些自己经过蜕变的蝉,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煎熬,但最后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飞出了笼子,飞进了绿阴,站在高高的树枝上,享受
着夏日的阳光,快乐得歌唱起来,假如你就是这只美丽的真正的蝉,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可能会想些什么
( 对比的写作方法)
三、联系生活,明白哲理
1、蝉在蜕变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法想象的痛苦,难以忍受的煎熬,所以,他们才变成了真正的,美丽的蝉,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所以他们才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彩。
我们在分享着美丽的蝉成功喜悦的同时,再来看看经过好心的苏格拉底努力帮助的那只虫,最后却变成了一只瘸蝉,如果你就是这只剩在笼子里的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能会想到些什么
出示课件:我就是那只瘸蝉,
我想对好心的苏格拉底说
我想对美丽的同伴说
我想中对成长中的所有生命说
我想对生命所有的呵护者说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可从多方面来考虑:
苏格拉底的好心没能办成好事,善意却带来了悲剧。
应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些痛苦,需要我们独自去面对,独自去承担,别人的好心未必有好的结果,善意可能会带来悲剧。
苏格拉底虽然是伟大的哲学家,虽然他知识渊博,但如果在某方
面知识欠缺的话,照样会犯错误,所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避免犯无知的错误。
痛苦与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要凭借自己的力量。
要勇于磨练自己。
要了解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不要拔苗助长。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听了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老师想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这样的文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扶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总结
四、课下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四题。
(2)用自己的话讲讲《瘸蝉》这个故事。
(3)推荐文章:《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