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与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与策略
要使教学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师生交往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就要培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敢问、乐问和善问。

只有让学生成为探究、提问的主体,才能使教学超越“文本”的束缚,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

然而,无论查阅名师教案还是深入课堂听课都不难发现,课堂提问大都由教师包办,所谓“启发式”也往往只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问。

据上海市静安区调查,在观察的一至九年级18堂课中,平均每堂课教师提问次数都在30次以上,而学生的提问数皆为零。

[1]大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

问题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勿庸置疑,在此不再赘述。

那么,造成学生“集体无问题意识”的原因是什么?是学生没有疑问吗?显然不是,只要积极思维,总是会有疑问的,没有问题的学生才是有问题的。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一是学生。

一、来自教师的原因与解决策略
有些教师不愿或不敢让学生提问,一是担心学生提问会打断教师的讲解,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二是怕学生提的问题出乎意料,自己也不懂,难以解答,一旦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有损教师的尊严和形象。

学生提问肯定要占用一定的时间,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如何落实呢?教师固然可以凭经验推想学生会在那些地方存在疑问,提前在备课中设计一套问题,让学生沿着他的思路去思索,这样也许能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思路,限制了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利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这样做学生往往只是解答了教师的“惑”,而无暇顾及自己的“惑”之所在,学生的学习是他主的、被动的、消极的。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主体精神的弱化和问题意识的淡薄。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也不是教与学的机械叠加,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以对话为基础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对于教学进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总之,要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变为“学生中心、问题中心”,使教学成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其综合能力和人格素养的过程。

教师被学生问住,不能说常有,但也并不罕见。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自古已然。

尤其在今天信息时代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已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源,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教师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教学方式应由以讲授为主转向以
合作探究为主。

师生围绕“教材”这一例子、话题展开对话、互动,由此生发出许多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新问题,有些是教师始料未及的,甚至一无所知的,这都是正常现象。

面对无知,教师应该怎么办?遮遮掩掩、闪烁其词是不可取的;不懂装懂,牵强附会更是误人子弟。

在这一点上,美国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到美国之后,我发现多位教授对我的提问坦白的让人难以置信地回答道:‘我不知道’。

‘我无法回答你’”。

“正因为在美国的校园里,老师不被看作是一个完美的神,而是一个有限的人,学生才能平等地与之交换意见,甚至争论问题。

”[3]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新课程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互教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似乎在坦诚的“我不知道”中由理想走近了现实。

当然,作为教师一句”不知道”是不够的。

对难以回答的问题可采取两个策略,一是横向处理,即学生提的问题由学生来解决,思考学生提的问题,学生一般不会紧张,而能主动地思考、议论和分析。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亦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

第二,若经大家讨论仍无法解决,可将问题暂时搁置,待课后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共同寻求答案。

二、来自学生的原因与策略
学生之所以不问,或很少提问,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是不想问。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思维惰性,认为书本和老师都是对的,问题老师会讲明白的,毋须自己费心思,因而一味接受,从不发问。

没有深究意识,也就培养不出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对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问题意识在学习和研究中的意义,介绍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事例,使其变复制式、“收音机”式的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启动大脑机器,使问题意识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

二是不愿或不敢问。

尽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但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害怕受到嘲弄和漠视,不敢向教师或同学提出。

这主要是心理问题,优等生好一些,基础差、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要严重一些。

他们或担心老师批评(问的时间不对,没有认真听讲),或怕同学讥笑(出风头,提的问题太简单),给大家留下脑子笨、能力差的印象,有损颜面,有伤自尊,故很少主动提问。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这种心理会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求知而学习,而非为表现(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害怕失败)而学习;[4]对他们的提问不论正确与否,价值大小,都要满腔热情,认真听取,耐心辅导。

要让学生形成共识,即谁在课堂上提问,谁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谁提出的问题有难度,就证明谁进行了深入思考。

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潜在、静态的问题意识外显化、动态化。

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因為知识、经验、语言等障碍或限于思维发展水平,不知从何处生疑,找不到问题点,或提问不得要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对此,教育者要在巩固学生已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其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培养他们多思善问,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能从众多问题中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自己若难以解决,及时求教于同学和老师。

在上述师生两方面的原因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因为在目前情况下,教学改革的主动权仍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要立足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人才的高度,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

为此要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有高度的容忍精神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决定探究什么问题时有真正的发言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充当“未知者”和学生一起探究。

[5]再如,允许学生有较自由的坐姿,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不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等等。

总之,要给学生提问的信心与胆量,氛围与情境,时间与空间,智慧与方法,不断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在对知识的自由探讨和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走向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科研室.《静安区中小学课堂提问调查报告》[J].中小学教育,2001(4).
[2]顾明远.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J].国内外教育文摘,1998(11).
[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民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Thomas L. GoodJere E.Brophy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