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崇明县向化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崇明县向化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时的人生感叹。

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场文字狱被贬黄州三年。

在元丰五年(1082)三月的寒食节,他联想到了当时失意的政治和窘迫的生活,于困乏中触景生情写下了此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曾评价苏轼书法的结字特点,戏言“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石压蛤蟆”的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结体扁平的特征。

整体上来讲,《寒食帖》的整体结构非常有苏轼的特点。

从第一个字“自”到“起”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中间,当作者写到关于家乡的思念时,字体突然变大,以示他突发的感情。

苏轼的这部诗帖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

一行一行读下去时,我们就能通过作者的字体布局进行简单分析。

比如,通篇书写的节奏由慢到快,在开头部分还能压抑住内心的情感波动,字的大小保持得比较均匀,但当想起悲伤的事,便肆意挥洒,当时悲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寒食帖》整体可以从右向左分成三个部分来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第一部分只包括了两行字,因为这里的字还只是大小均匀;第二部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体现出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由压抑到放肆;而第三部分的“破灶”二字开始了整个诗帖的高峰,以示自己的悲痛之情已达到极致。

《寒食帖》里的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而这些令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是苏轼那厚重而灵动的线条。

东坡用笔靠下,和其他握笔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每个字的提、按、转、折,并且让线条随意而别具一格。

其中,“苇”和“纸”的特点最为突出,它们都由长笔画线条组成,延展了纵向空间,互相的位置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出现了一个“V”字,从而使整部作品的节奏感加强,恰到好处。

苏轼作书,喜用浓墨。

《寒食帖》就是这样。

如果墨太多,很容易产生难看的“墨猪”,而苏轼成功地避开了这一点,他能迅速而完美地完成笔画的转折,从而有一种刚劲有力的效果。

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

在《寒食帖》中,几乎没有干枯的墨色,好像每次提笔都要蘸墨。

“清四家”的刘墉和王文治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可能二人就是受到了苏轼《寒食帖》的影响和启发吧。

苏轼的字体被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使用,并且价值非常高,甚至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就是对苏轼原字体进行了细微修改。

苏轼的书法反映了当时名士的性格特点,一撇一捺之间的潇洒就是宋代文人的才情……这也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并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料,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在元丰五年的寒食节写下了《寒食帖》,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窘迫,使此帖伤感孤独、苍凉多情。

B. 《寒食帖》的字体变化、书写节奏、整体布局和创作时的感情波动密切相关,我们能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感受苏轼的情感变化。

C. 苏轼《寒食帖》对后世书法家影响很大,“清四家”的刘墉和王文治正是受到其启发,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D. 苏轼的书法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因其书法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才情。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食帖》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突出特点,黄庭坚曾将其中的字比作石压的蛤蟆,形象的表现了苏字结字扁平的特征。

B. 东坡的握笔方式更容易让线条随意而别具一格,《寒食帖》中的长笔画的线条、延展的纵向空间、紧密联系的互相位置,使作品节奏感加强。

C. 苏轼擅长用墨,在《寒食帖》中,墨色黝黑发亮,奇异鲜活,既没有产生难看的“墨猪”,又好像每次提笔都要蘸墨。

D. 苏轼的字体教学价值非常高,在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中被使用,细微修改后的苏轼原字体甚至成为了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

3. 结合全文,概括苏轼《寒食帖》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
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的影响,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尚农”,崇尚的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震惊的、出乎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产生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束,郑庄公己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

这种逆时倒叙演进,绝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所接受。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物;而李商隐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无有之物。

他们在选取意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决定的。

陶渊明是一位平实质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

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质朴为主,不喜炫奇立异。

另外他又认为精神胜过物质,他诗中活跃着的,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而非实体,诗中表现事物也往往只是遗貌取神地书写。

所以陶渊明诗中没有一句是刻意写景咏物的,他所写的孤云、飞鸟、松树、菊花都是他以精神体认之后的概念,绝非实有之个体。

他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他把满怀激情托于他所选择的事物概念之中来表现。

渊明心灵深微,志向高远,为人之态度却极其平实质朴。

这正是他不取象于实有之个体,仅取象于可有事物之概念的缘故。

杜甫则不然,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极其关注现实,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以最大的才能叙写现实。

他所选取的事物,多为现实中实有之物,这原是不足为怪的事,只是杜甫同时又是感情最深厚、最真挚的诗人,他常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注于他所写的一切事物上,使之因诗人的感情与人格的投注而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所以他诗中的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情注物”,他注入的感情使事物意象化了。

关注现实,从实物中取材,这是他的诗形成写实风格的缘故。

李商隐是形象化、意象化大师。

陶、杜诗中的意象无论如何丰美,仍不过是自然而然的表现。

读李商隐的诗,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有意地制造意象、安排意象。

有时李商隐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意象,与陶、杜叙述尚有理念可寻,意象为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情形完全不同。

这是李商隐的先天禀赋、后天遭际和隐约幽微的表现方法造成的。

唯有那些非现实的,又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才能表达出他那独特的幽微之情,所以李诗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缘情造物”。

章法上,这三位诗人的诗也各有不同:陶诗以“任真”为宗,表现于平叙的结构和流转、起伏的情感;杜诗是感性、理性兼济,杜甫纵使出于感性的联想做突然之转接,也依然不忘出于理性做先后之呼应;而李诗则往往将一些意象错综并举,有时在首尾略微做理性之提挈。

句法上,陶诗多用平顺直叙的句法;杜诗有时只掌握感性重点,在句法上表现为颠倒或浓缩;李诗以理性之句法来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

对杜甫的诗句,有时只要平顺地伸延或倒转就可弄懂。

而李诗无论文法怎样合理,也依然不可具解。

若说杜诗是文法上的难懂,则李诗就是本质上的难懂了。

李诗在本质上只能以感性去体认,不能以理性去说明。

(摘编自叶嘉莹《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为人平实质朴,不喜炫奇立异,志向高远,他的这些特点对他创作诗歌产生了影响。

B.杜诗具有写实风格,这与杜甫关注现实、直面现实、叙写现实、选择现实中实有之物入诗有关。

C.李商隐善于制造、安排意象,他“缘情造物”,以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表达情感。

D.陶诗和杜诗有些相同的特点,如遵循相同的叙述理念,自然而然地表现意象,情感饱满等。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诗中意象的特点与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主体部分先论述因——陶渊明为人、为诗等方面的特点,再论述果——陶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

C.文章从杜甫关注现实和杜甫的感情深厚、真挚两方面论述杜诗中的形象与情意是“以情注物”关系的原因。

D.文章在论述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效突出了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表现意象往往是遗貌取神地书写,诗中的很多意象不是实有个体,而是可有事物之概念。

B.杜甫在创作诗歌时,常将自己的感情与人格注人所选取的事物,使事物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

C.李诗以理性之句法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导致读者只能以感性去体认。

D.陶诗多采用平叙的结构和平顺直叙的句法,这并不影响表现丰美的意象和流转、起伏的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①魏公主,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无留心则必辞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

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
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尚: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B.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C.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指一般河流,这属于词义扩大。

B. 侯,古代爵位之一。

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C. 《史记》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有杰出军事和政治才能。

他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名。

魏相田文也承认多方面不如吴起。

B. 吴起能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

当田文反问后,吴起知道自己不如田文,认可田文为魏相国。

C. 吴起在魏为将时,遭魏相忌恨,魏相用仆人计策,在武侯面前进谗言,然后又让公主当面斥责吴起,要让吴起离开。

D. 吴起变法令楚国国力强大,但吴起的变法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次韵
戴复古
酒醒愁难醒,春归客未归
莺啼花雨歇,燕立柳风微。

世路多殊辙,人生贵识机,
低头饱一粟,仰首愧云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了诗人从醉酒中醒来但仍陷入深深的愁绪之中,“难”字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B.颔联视听结合,从听觉、视觉等感官角度来描写景物,烘托了人物的悲伤之情。

C.颈联转入议论,用“殊辙”喻人世间道路有多条,再指出人生的关键在于辩识清楚。

D.尾联将“饱一粟”与“愧云飞”进行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因才能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15.本诗“春归客未归”意蕴深厚,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自述在江州的居住环境潮湿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_______”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

(3)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一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_______”一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阅读下面对话,根据语境,按照要求,写出得体的句子。

情商高的人都比较“会说话”,与人交流为了避免把天“聊死”有几个小技巧。

(1)不要随意比较。

男:今晚一起吃饭怎么样?
女:不了,我想吃外婆做的排骨炖豆角儿了。

(不佳)男:你外婆做的菜哪有外面的好吃!
女:你自己去吃好吃的吧,再见!
(得体)男:。

(一句,15字内)
女:好啊!
(2)不要轻易否定。

儿:妈妈,我暑假不想参加补习了,学校有一个科技夏令营挺好的。

(不佳)母:不行!参加夏令营是能加分儿啊,还是能保送啊?一天天就知道玩儿!儿:行了,不去了还
不行吗?你有完没完,总说这些!
(得体)母:。

(两句,共30字内)
儿:谢谢妈妈理解我。

放心,我会做到课内课外两不误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情绪控制”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面是一个关于实现自我情绪控制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 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诺贝尔奖被公认为是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各国彰显科技实力的大舞台。

诺奖的三大自然科学领域自设奖以来,美、英、德三国占获奖总人数的70%,而在我国本土研究获该奖的科学家只有屠呦呦一人。

诺奖确实是我国的一个痛点,对此有人抱怨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有问题,缺失培养产生诺奖的土壤和环境,所以诺奖难见我国科学家的身影;还有人认为羡慕甚至妒忌之心并不可怕,至少还有救治的希望,最怕的就是如同阿Q“我的祖上比你阔多了”的盲目自诩……在未来,中国也许会零星的蹦出这样的世界级成果,但仅靠单个天才或天才团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打好“诺奖金字塔”最底端的根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刘墉和王文治正是受到其启发”错,原文“刘墉和王文治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可能二人就是受到了苏轼《寒食帖》的影响和启发吧”,可见,原文说的只是“可能”,是一种猜测,并不是“正是受到其启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曲解文意,“《寒食帖》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突出特点”错,原文,“《寒食帖》的整体结构非常有苏轼的特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第一节,“《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时的人生感叹。

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概括为:《寒食帖》的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

第二节,“‘石压蛤蟆’的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结体扁平的特征”“从第一个字‘自’到‘起’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中间,当作者写到关于家乡的思念时,字体突然变大,以示他突发的感情”概括为:字体变化大,结体扁平。

第三节,“苏轼的这部诗帖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概括为: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

第四节,“一行一行读下去时,我们就能通过作者的字体布局进行简单分析。

比如,通篇书写的节奏由慢到快,在开头部分还能压抑住内心的情感波动,字的大小保持得比较均匀,但当想起悲伤的事,便肆意挥洒,当时悲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寒食帖》整体可以从右向左分成三个部分来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第一部分只包括了两行字,因为这里的字还只是大小均匀;第二部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体现出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由压抑到放肆;而第三部分的“破灶”二字开始了整个诗帖的高峰,以示自己的悲痛之情已达到极致”概括为:字体布局体现了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

第五节,“《寒食帖》里的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而这些令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是苏轼那厚重而灵动的线条”概括为:线条厚重而灵动,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

第六节,“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

在《寒食帖》中,几乎没有干枯的墨色,好像每次提笔都要蘸墨”概括为:运用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

第七节,“苏轼的字体被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使用,并且价值非常高,甚至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就是对苏轼原字体进行了细微修改”概括为:对后世书法产生较大影响。

“这也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并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料,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概括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对学生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综上分析,从以上各方面分点回答苏轼《寒食帖》的特点即可。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